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端午日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又是一年端午节,此时纷至沓来的,是荷韵的清凉,粽子的飘香。


食粽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满嘴的香溢于唇齿相依,盈满开来。不知不觉,走进了不管是屈原的记忆,抑或是伍子胥悲壮的历史,与此同时民间加以丰富而传奇,些许期盼驱邪些许警示,无不共同灿烂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蕴含。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赛龙舟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足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周以纪念之。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佩香囊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辟邪的寓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作不同的形状,结成一串,玲珑可爱。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悬艾叶菖蒲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爲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雄黄辟毒

端午辟毒用雄黄酒。古人说它能杀百毒、辟百邪,佩在身上,鬼神不敢近;入山林,虎狼伏;涉川水,毒物都不敢伤。

但此物有毒,所以,“雄黄酒”不是喝的,是从端一(五月初一)日起,用雄黄少许泡酒,在阳光下晒熟后,涂在小孩的额头与耳根上,以辟毒。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浴兰节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端午时值盛夏,古人有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屈原《九歌·云中君》里说:“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女儿节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明代把端午又称“女儿节”。《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思乡情切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随手掬得的阳光,如你的心情漾漫,穿过了岁月的枝摇叶蔓,倒映守望的繁华,情亲的牵挂,解读着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愫。尽管青葱岁月已为一缕远去的冷香,可那时的端午,却光景绵长,总是给人以无言的千帆过尽的恒静。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端午所蕴涵着的憧憬,风韵了平淡,清幽雅致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不管时代怎么变迁,风云如何变幻,传寄托了人们太多美好祝愿和感情的端午佳节一直不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