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感谢“简书”上看到的这张图: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于是,我就想当然的认为,既然是讲纳博科夫这个“斜杠青年”(或者中年、老年),必然要讲他写小说、写诗、写文学评论、做翻译,以及那最著名的蝴蝶专家的多重身份。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所以,当听到嘉宾、《纳博科夫传》译者刘佳林老师谈到他所定义的“斜杠青年纳博科夫”时,真是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特别提示:文末有福利,还请关注!

刘佳林:纳博科夫的“斜杠”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刘佳林: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纳博科夫研究专家,《纳博科夫传》译者

所以“斜杠”在纳博科夫的讲稿里有特别意义,那是为了一堂课,或者为了理解一个小说所必须要用到的材料。如果有同学在读或听了他讲的那些小说之后,对这些作品或者小说家还有更多渴望的话,纳博科夫会把斜杠后面的内容向他们展示。

(喜欢打游戏的)严锋老师对游戏有三点非常准确的概括:交互性,参与性,还有沉浸其中。这三点也非常符合纳博科夫的小说魅力。小说阅读是一场游戏,因此游戏的交互性、参与性、沉浸性,任何一个读过纳博科夫的人都能感受到。

刘佳林:为什么纳博科夫依然与今天这个时代兼容

为什么今天还是有很多读者喜欢纳博科夫?

我在读他的《文学讲稿》时注意到一句话,纳博科夫切入文学唯一的角度,就是对文学的兴趣。文学的兴趣在哪里?就在于艺术的永恒性和个人天才。他的小说要关注的,以及他在《文学讲稿》中所关注的作家,主要就是围绕这两个方面:一个是艺术的永恒,第二就是个人天才

艺术的永恒以及个人天才,在某种程度上是超越时代的。纳博科夫是一个流亡作家, 从俄罗斯,到欧洲、美国,又回到欧洲,我们没办法用社会、历史环境这样的思路去解释纳博科夫,因为纳博科夫自己也不愿意把作品简单地变成对某一个时代,或者某一段生活的再现。他追求艺术的永恒性,追求个人天才在作品中的闪现。

所以如果要读纳博科夫,不要一下子读他太过复杂的作品,需要从自己过去的文学习惯,能够接受的那些作品读起。比如我曾经建议我的学生先读《普宁》,而不是《微暗的火》。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我相信熟悉纳博科夫的读者都会熟悉他在《文学讲稿》里讲过的话:写作的艺术是首先将这个世界当做潜在的小说来读,外部世界当然是真实的,但它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是一个真实的整体,它是一个杂乱无章的东西。作家需要通过想象力说“开始”,然后他会把杂乱无章的东西组合成一个艺术世界。

我认为这番话是我们阅读纳博科夫的初始条件:一定不要把这个世界,以及不要把面前的这个小说当做已经一成不变的东西,其实它正等待读者进去,参与其中,然后交互作用,发现它的秘密

严锋:纳博科夫了不起的地方在于,

他能把读者拽进他用文字创造的想象空间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纳博科夫给我们很多启示,生命是什么样的?文学应该是什么样的?是不是人物、故事都是线性、固定的,意义是单一的,还是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像游戏一样的创造空间。

《洛丽塔》我多次读,每次都读出不同的意义。纳博科夫很多作品中都有一个不可靠的叙事者。亨伯特毫无疑问是个恶棍、骗子、罪犯,整本书是自我辩白,当然也包含了忏悔——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忏悔,还有自我吹嘘。我们实际上是法官和陪审团,亨伯特在呼告,但千万不要被他的花言巧语迷惑,他是高智商、高情商,很可怕的罪犯。

但纳博科夫不是一开始把这个判决词告诉你,这个结论要由我们做出来:我们能不能经受一场智力和道德、文化的挑战?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有一个短篇作品特别想向大家推荐:《符号与象征》,也就五、六页,短得不能再短:

一对老夫妇,是流亡柏林的俄罗斯遗民。儿子生了精神病,住在精神病院。一天他们去看儿子,结果被告知儿子不能见他们,因为刚刚自杀未遂。老先生决定要把儿子接回家,因为他们对精神病院非常绝望。到家后电话铃反复几次响起,老太太接起来,但每次都是打错的。最后,当电话铃又一次突然响起,小说就结束了,非常开放的结局。

这是个游戏,玩家将决定游戏的走向,每个走向可以有无数的解释,但到最后也没有说,纳博科夫式的描写被发挥到极致。

纳博科夫在小说中替儿子编了一个精神病,叫联想狂,就是儿子能在任何东西中看出跟他人生命运相关的意义,纳博科夫把它作为儿子发疯的原因。

现实中,这种精神病已经成为现代人类思维和想象的方式。

纳博科夫诱使我们——读者——在阅读中寻找小说里每个东西的意义,我们被拽到作品里,变成里面的人物。打通文学世界和现实世界,这是文学最了不起的时刻。纳博科夫把我们拽进去了,一般的文学家就没有这种能力。这真的太有才了,纳博科夫得享大名,绝非侥幸。

梁永安:好作家的六个标准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梁永安:文学博士,复旦中文系文学写作硕士导师

第一点是要看作家的感受力如何。作家首先应该是感受很丰富的人,是正常之上的丰富,这样才能连通广阔的万物的生命。纳博科夫的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显示出异常丰满的心灵触觉,不是那种线条化、色块化的描绘,而是灵性的眼睛才能散发的气氛,不用渲染就有一种让你笼罩其中的气韵。人性丰满的作家,不依赖情节的大起大落,丰润的场景就有非常大的感染力,让读者恢复平时生活里的视觉、触觉、嗅觉,复活我们面对生存的肌肤感,激活我们心灵中僵硬的部分。所以这是纳博科夫让我们非常珍惜的部分。

第二点就是要判断作品里面的凝固力怎么样。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最后一页里讲过,他从来不相信一个没有内在小说家气质的人能够真正写出好小说。纳博科夫这方面很强大,他给妻子写情书,坚持五十多年,几乎天天写。这个不简单,需要高度的单纯性。所谓的凝固力就是保持单纯的能力,心里乱糟糟的人怎么可能保持清新的感受?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图:Matthew Hodgar

第四点属于价值判断价值,是要看一个作家是不是属于“一”

“一”就是始终处在一个立场下,有意无意固守一个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有时候这是必须的,但有时候又是一种可怕的自我封闭,因为它建构了一个逻辑闭环,扭曲了世界的多义性,一个作家有了这个之后,他的书就不必多看,看一本就到底了。人面对大世界永远是狭小而幼稚的,所以写作一定是不确定的,一切都是探索。那种把一种“真理”写得斩钉截铁的人,实际上很可笑,也很苍老,因为他已经固化了。

写作是自由探索的过程,需要某种不确定性,在不确定中获得自由。纳博科夫的小说里有这个自由,他的叙事都是多重视角的,具有强烈的解放感的作家,能给读者极宽的光谱。

第五点是第四点的延伸,是看看一个作家的创作中有没有“二”。“二”就是好中有坏,坏中有好,任何事情,你转一个方向,逻辑就转换了。在“二”的叙事中,从这一端转到那一端,会发现善恶可以互换,会发现善恶都是被定义的,关键是看被谁定义。纳博科夫的小说里就有这种很强的交互性,视点不是固定在一个维度中。

例如短篇小说《这里说俄语》里面,被迫害者反过来变成了迫害者,变成了无可救药的“恶无限”。这并不陌生,“文革”中到处有这样的场景:一个人一旦被定义“反革命”,“革命者”对他做什么都是对的。这不是很可怕的逻辑吗?

纳博科夫揭示的这种逻辑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很多恋爱打着爱情的旗号,一味要对方付出。如果不是恋爱,人们肯定觉得这个人很自私,然而爱情的名义之下,很坏的东西也变成“美好”,这样的荒诞,在纳博科夫的笔下,豁然显露出来

第六点又是从第五点中跳跃出来的,就是看一个作家能不能写出“三”。这个“三”是跳出了现实二元对位的新世界,是生存的另一种可能。这是理解《洛丽塔》的一把钥匙。《洛丽塔》从现实的“二”中翻越出去了,看上去很怪异的爱情中其实在探索另一个精神世界。《洛丽塔》不但打破了风俗,也打破了伦常,直接冲出了文化天花板。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这也是我为什么说纳博科夫属于我们未来的阅读,属于未来需要打开的空间。如果纳博科夫仅仅写出了“二”,那还不够经典,雨果、萨特都写过同类的问题,但纳博科夫的可贵,是他写出了这个不顾人间烟火的“三”。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聪明的读者在欣赏一部天才之作的时候,为了充分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不只是用心灵,也不全是脑筋,而是用脊椎骨去读的。”

引自纳博科夫《文学讲稿》

刘佳林:纳博科夫教会了我们阅读

从我的角度讲,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或者小说一是在不断锻炼我们的注意力;第二,锻炼我们的想象力。

为什么?因为他的小说充满大量有意义或没有意义的细节。没有意义的细节给你展示了这个世界本身的不可入性;或者他来干扰你,怕你因为这些细节而产生联想。

他在西欧流亡时与流亡者生活在一起,外面的世界是全然陌生的。当他再去写柏林街头时,他就只告诉你这是柏林的街,不是其他街,没有其他意义了,这是不可入的,就像一个流亡者不能融入身边的世界一样。

除了要注意这些不可入的细节以及干扰性的细节之外,还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纳博科夫特别强调的是,要区别我们的想象和疯狂。人是有意识的,人可以把无序的东西组合成有序的东西。想象力就是这样。而疯狂是把有序的东西变成无序,然后在无序之间建立起混乱的联系。疯狂和想象是完全不同的。

《微暗的火》中,诗人谢德展示了他的想象力,但是金波特的注释就是疯狂,我们要能够区别这种想象和疯狂。

他有这么多的细节,在阅读他的小说时,这些细节会唤起你的注意力,然后它又会锻炼你的想象力,让你学会区别哪些细节是有效的,哪些细节对你建构某个情节或者某个意义来说,要暂时把它放到一边。

所以在阅读纳博科夫时,我们会经常面对这样一种细节或者细节的重组,也就是严老师刚才讲的交互性,参与性的阅读。纳博科夫一定反对读者很被动地躺在床上,随便翻翻,然后就结束了。他希望的是: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要活跃起来,要有创造性的参与,不是被动地接受。这也是纳博科夫能够带给我们的快感。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梁永安:阅读纳博科夫,让你学会构建自己的内在精神

我特别喜欢他的《文学讲稿》。细读向来是我们的弱项,现在的文学阅读缺乏系统,阅读一部作品,只是抽象地读,不管作家是什么时候写的,不管他的处境、生命状态和历史纵深。纳博科夫的细读正好弥补我们的缺陷,他能读出很微妙的细节,眼光非常纤细敏感。纳博科夫给了我们杂乱、膨胀、丰富的文学空间,让你学会寻找和建构,自主地形成一个生活,一个内在的精神。这是我觉得最珍贵的价值。

作家写作都有确定的立场,尤其是道德感。这是一个双刃剑,也许让创作更明锐,也许束缚想象的自由。

纳博科夫是叙事自由的典范,《洛丽塔》充满跨性别的角度,不可能只停顿在一个单纯的情感逻辑里,男女主人公的对位转换非常频繁,亨伯特和洛丽塔都让你非常疑惑。这是更高级的复调,复调连着复调,你没有办法做出一个确定性的判断,只能承认世界的无限性和阐释的无能。读者面对《洛丽塔》的阅读是不可控的,因为这部小说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失控的,所有转换无法找出完美的解释。纳博科夫由此给我们画出一个生命底色,当我们面对世界的时候,你有这样的精神底色,世界就变得特别有宽度。

纳博科夫不给我们提供真理,却提供了一种有强大力度的假设。他给我们一个生命出发点:整个世界犹如放射线交错纠缠,一切如此又如彼,与其在希望中看到绝望,不如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如同现代经济学,必须以人性恶为前提,如果你以人性善为前提就无法建构。以荒原为底色你能看到郁郁葱葱,看到很多生长,这是一种策略,也是读纳博科夫的方式。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刘佳林:纳博科夫是一个在大西洋上飞来飞去的羽毛球

这是纳博科夫研究中一个专门的问题。纳博科夫 1919 年开始流亡,从俄罗斯到德国,然后到英国读书,之后再到德国,后来到巴黎,一直到 1940 年离开。20 - 30年代他在西欧创作,很多俄国批评家都在说纳博科夫的小说不像俄国作品,他的小说没有俄国性。

纳博科夫自己说,他不属于俄罗斯,也不属于美国,他是一个世界主义者。他是大西洋上方的羽毛球,打来打去,飞到这边,飞到那边。

我个人认为纳博科夫是没有俄罗斯性的。但是纳博科夫毕竟是深深植根于俄国文学的欧洲作家或者说欧美作家,或者世界性作家。所以他的作品中,俄国因素是非常明显的。

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他们自己的信仰,他们的信仰是和俄罗斯民族的信仰相认同的。

纳博科夫则建立了自己的信仰,the other world. 彼岸世界,也有人翻成另一个世界。纳博科夫全部的写作都是在表达对彼岸世界的信仰。但确实是他个人自己的一种信仰,他从来没有直接、明了地说出来他的原世界是什么。正如他妻子薇拉所说,这是他自己心灵上的秘密,没有任何人能够知道,他也不愿意把这个秘密向任何人泄露。这种对彼岸世界的信仰是和俄罗斯的传统观念有关联的。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以上根据 2018 年 4 月 21 日 思南读书会

《“斜杠青年”纳博科夫,不止于》

速记稿整理而来

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欢迎在文末发表评论,告诉大家

今天你依然喜欢阅读纳博科夫的理由

六位读者将随机获赠

文学讲稿系列中的一本

留言有效期至 2018 年 6 月 3 日晚 24 时

别提示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

《文学讲稿》

《俄罗斯文学讲稿》

《〈堂吉诃德〉讲稿》

正在各大网络书店预售

今天 #618# 开门红特价优惠中

函套装特别赠送纳博科夫文学笔记本一本

@当当 每满 200 减 100

(戳下图即可购买)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京东图书文娱 每满 100 减 50

这一波特惠至 6 月 2 日结束

还请抓紧预定哦

相关图书推荐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点击上图封面即可购买)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点击上图封面即可购买)

《爱达或爱欲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