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轻文艺记者遇到老司 (liu) 机 (mang)

论对艺术圈的“高级黑”,这本小说堪称范本。

不难想象,但凡有点儿野心的文艺青年都会选择后一个答案。可要如何奠定自己的“砖家”身份呢?作为眼下德国最畅销的作家之一,丹尼尔·凯尔曼从一个“圈内人”的视角,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极易引发代入感的故事。

当年轻文艺记者遇到老司 (liu) 机 (mang)

《我与卡明斯基》

丹尼尔·凯尔曼

赵兴辰

《我与卡明斯基》可以看成一部非典型的艺术家成长小说,丹尼尔·凯尔曼在这本妙趣横生的作品里深入剖析了艺术大师和评论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这一传统体裁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年轻文艺记者遇到老司 (liu) 机 (mang)

2015 年,曾经创作出《再见列宁》的黄金组合再度携手,把这个小型戏剧 + 公路电影的故事搬上了银幕。德国最当红的新生代男演员丹尼尔·布鲁尔生动地演绎了策尔纳这个悲喜参半的小人物,卡明斯基的扮演者则是丹麦实力影星加斯帕·克里斯滕森,两人在片中有不少精彩的对手戏。

影片一开始,导演就用一段伪纪录片为观众快速铺垫了一段背景知识:卡明斯基是现代抽象画派的一位经典大师(也许康定斯基是他的原型),马蒂斯是他的老师,毕加索是他的朋友,作者还虚构了一位大诗人理查德·雷明做他的继父。

他的出名看似水到渠成,但最终让他功成称圣的却是一个误会:

当年轻文艺记者遇到老司 (liu) 机 (mang)

当然,卡明斯基并没有真的去世,只是视力出了问题:

当年轻文艺记者遇到老司 (liu) 机 (mang)

即使卡明斯基向人们保证自己真的还能看见,但他的画一夜之间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了卡明斯基作品展,作品价格飙升到令人目眩的地步。一夜之间,“卡明斯基热潮”席卷了整个纽约,他迅速成为当代最受瞩目的艺术大家。

当年轻文艺记者遇到老司 (liu) 机 (mang)
当年轻文艺记者遇到老司 (liu) 机 (mang)

然而,视力确实日渐衰退的卡明斯基,突然隐退,在公众视野中销声匿迹。

当年轻文艺记者遇到老司 (liu) 机 (mang)

不得不承认,他“瞎说了一句大实话”——这句台词换到出版界也是相通的……你们懂的……

当年轻文艺记者遇到老司 (liu) 机 (mang)

之后,趁大师女儿外出,策尔纳想方设法混进了他家,支走了女佣后,他在大师的房子里竭尽所能地寻找写作传记的素材。

他先是脑补了一通自己光明的未来:与大师女儿结婚,继承大师作品和房产,成为被载入艺术评论史册的名家。

当年轻文艺记者遇到老司 (liu) 机 (mang)

接着闯进地下室里,找到了卡明斯基从未发表过的系列作品,仿佛看到了一屋子金银珠宝闪闪放光:

当年轻文艺记者遇到老司 (liu) 机 (mang)

然而,在策尔纳拜访了卡明斯基曾经的经纪人、模特、朋友,试图拼凑出画家的过去时,一个任何传记材料里都不曾提及的女性名字浮现了出来。这成了他面对卡明斯基时的王牌。如果能抓住这个不为人知的切入点,他的传记将显得格外亲密、深入,当然也就有了独一无二的文献价值。

只不过没想到的是,大画家竟然要求跟他一起开车去见初恋!

当年轻文艺记者遇到老司 (liu) 机 (mang)

一路上,卡明斯基没给出任何策尔纳期待的第一手材料,而是成了他的精神导师。

当年轻文艺记者遇到老司 (liu) 机 (mang)

以及不断提醒策尔纳:年轻人,你那点花花肠子,我早就看得一清二楚……

当年轻文艺记者遇到老司 (liu) 机 (mang)

而整部电影的转折点出现在一个画家的开幕展览上。策尔纳发现,人们虽然对卡明斯基依然大加溢美之词,却没人能记得他的具体作品,只有“卡明斯基”这个名字还在产生空洞的回响。

当年轻文艺记者遇到老司 (liu) 机 (mang)

“我说起卡明斯基还活着的时候,几乎每个人的反应都很惊讶。这听起来好像非常不可思议:他还活着,在山中隐居,住在一幢大房子里,在失明和盛名不复的阴影中度日。他和我们关注着一样的讯息,收听同样的广播节目,依然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此时,策尔纳开始为自己的摇钱树感到一丝愧疚和哀伤。但为了写出大师传记压上了全部本钱的他,已经没有多少选择余地了,只能继续前行。几番波折后,终于带着卡明斯基站上了旧情人的门槛,而这次让他们两人都设想过无数次的会面却更像是一场闹剧。

当年轻文艺记者遇到老司 (liu) 机 (mang)

这段“一意孤行”的旅途终究在年老的哀伤和对往昔的遥念里落下了帷幕。

到了这里,再回看当时策尔纳采访过的那些旧日相识,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回忆里,卡明斯基不过是能够反射出他们那段曾经耀眼的过往的镜子。

当年轻文艺记者遇到老司 (liu) 机 (mang)

哪怕曾给卡明斯基担任那幅炫目的跳舞女子画像的模特,在垂垂老矣时依然能完美摆出那个造型。

当年轻文艺记者遇到老司 (liu) 机 (mang)

影片的最后,策尔纳在卡明斯基的要求下把他带到了海边。在那里,策尔纳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签名,又在卡明斯基的示意下丢掉了自己的全部手稿和录音。

最后留在海滩上的,只有老画家孤独的背影。

当年轻文艺记者遇到老司 (liu) 机 (mang)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与卡明斯基》又像是一部哲学小说,无论是策尔纳失败的追求,还是卡明斯基盛名背后的孤独与落寞,都让人难掩唏嘘。

小说运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大量片段式闪回勾勒出一幅当代艺术简史,没有一丝多余的赘述,也没有过分的炫技和情感的宣泄。《我与卡明斯基》之后,丹尼尔·凯尔曼笔下的世界变得越发宏大、厚重,与《丈量世界》和最新的《提尔》相比,这本小书在作家的创作履历上似乎显得分量不够,然而,它在篇幅所限的程度上最深地挖掘了人性的多变与复杂,也给了这个充斥着野心家的世界一记响亮的耳光。和策尔纳一样,人们生活在这世上,并不想真的学到些什么,而只注重所谓的“有用的”、能够即刻兑现的东西。又或许像卡明斯基一样,比起默默耕耘,等待自己的才华为世人所接受,与正确的人交往反倒更加有效。

乔治·吉辛(George Gissing)曾经把传记写作这个行业叫作“一场闹剧”,也许凯尔曼赞同他的英国同行的观点,同时又保留了几分仁慈。在旅行的终点,策尔纳终于和自己的野心暂时达成了和解,但他还是选择留下了拍摄有卡明斯基最后作品的相机。卡明斯基的故事也许快要落幕了,策尔纳的显然还没有。

彩蛋预警:影片的章节设置和片尾都很精彩,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浓缩的当代艺术简史。艺术爱好者一定不能错过它们。

当年轻文艺记者遇到老司 (liu) 机 (mang)

(完)

相关图书推荐

(点击上图封面即可购买)

《我与卡明斯基

[德] 丹尼尔·凯尔曼|著

赵兴辰|译

《香水》之后最畅销的德语文学作家,《丈量世界》作者丹尼尔·凯尔曼又一畅销力作,《再见列宁》主创再度携手,揭露艺术圈不可告人的秘密。

当年轻文艺记者遇到老司 (liu) 机 (mang)

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