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大佬们开始抛弃地产行业?

安然笙歌

你好,嗨住租房来回答这个问题。


李嘉诚出售将其在大陆和香港的资产,已达1500亿港元;联想将旗下房地产业务融科智地以138亿元卖给融创中国,彻底退出房地产行业;王健林600多亿转让文创旅游和酒店等地产项目;潘石屹已经套现了236亿元人民币的现金,SOHO静安广场、SOHO海伦广场、凌空SOHO、上海外滩金融中心、SOHO世纪广场等悉数抛售套现……这些“标杆性”的资本大佬纷纷选择了房地产“分手”,到底是为何?


上层建筑方面的调控

房地产开发都是利用杠杆原理的高手,通过土地抵押到银行贷款,或者通过其他渠道直接融到资金。简单的说,也就是用1亿元的本金,做到10亿,甚至上百亿的生意。这种高杠杆运转的套路,是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普遍现象。据媒体的披露,内地142家地产企业负债总量接近3.4万亿。


这种高负债除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之外,也会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风险。所以国家对房地产企业负债的清理整顿,前几年就开始了。银行全面收紧融资,房地产告别高杠杆时代。


人们思想的转变

共享经济是人们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潘石屹在解释房地产发达原因时,曾说过么一句话:因为人有一个拥有的欲望,要有一个房产证,要有房子的钥匙,要有一个房产的本。正是因为人拥有的欲望促成了房价不断上涨。


但是,在人工智能、互联网时代,很多年轻人的思想已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特别是共享经济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使用比拥有更重要,分享比使用更重要。

这种思想体现在房地产上,就是公租房、共有产权房以及整个租房市场的出现、推广和普及。每个人拥有房产证的欲望降下来了,房价也很难有持续的走高。

当然,这些大佬放弃放弃地产也在各自发展的需求,也各有各的算盘。但他们的大方向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拿地盖楼卖房的传统重资产模式不再看好,不再看好这一模式的前景。连这些大佬们都在慎重对待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作为普通老百姓,更是要慎之又慎。事实上,随着租房市场的发展与完善,租房也不失在大城市里生活的一个很好的选择。下载嗨住APP,全城房源一网打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户型、位置、环境、价位等,从公寓到豪宅,都能让你租到满意的房子。


嗨住租房

为什么大佬们开始抛弃房地产行业?这个说法不准确,有抛的大佬,就有接盘的大佬。应该分三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的国际大佬抛弃中国物业;为什么有的中国大佬抛弃房地产行业;而有的大佬则进一步规模化和精细化。

\n

0)先介绍一个背景,我们要知道经济周期中有个建筑业周期,也叫库兹涅茨周期。说的是一个社会的住宅房屋建筑量会呈现15-20年为周期的往复波动。中国过去三年恰好是建筑业周期的绝对顶峰。2014-2016年中国全社会住宅建筑竣工量分别是28.63亿平米、28.4

亿平米、28.4亿平米。已经连续三年不增长了。如果看开工量,顶峰已经显然成为历史。中国人口不到14亿人口,按照过去三年的住宅竣工量,人均每年超过2平米,如果住宅按70年使用周期计算,长此以往,完全不考虑增长,中国人均住宅面积会达到140平米。可能吗?显然,建筑业的年度竣工量,至少要萎缩50%

\n

1)为什么李嘉诚为代表的大佬抛弃中国的地产物业呢?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可以预判中国房价已经也处于顶部。房价的顶部一般比建筑量顶部滞后三年。你会说李嘉诚们亏了,为啥不等

2016年底2017年初最高价出手呢?那么大的买卖,卖不到最顶部的,2016年初以来把大量房子套现的,都是高手。

\n

2)为什么王健林等人抛弃房地产业?为什么有的房地产大佬抛售产业?原因不是李嘉诚那么简单。王健林的大多数物业是属于经营效益欠佳的,尤其是商业,商业频效不高。过去快速涨价期,没有压力。一旦房子涨价慢了,甚至不涨了,低质量的经营就有问题了。这时候,他就需要其他能够更好运营这些商业地产的人来接手。数量型扩张的地产大佬在逃离,质量经营型的来了。所以万科没逃,因为万科品质好。

\n

3)有的地产大佬进一步规模化和精细化。商业做精品,酒店做精品,住宅也做精品。精品的租金收益率高,所以今后会有更多地产大佬持有地产物业。住宅领域的长租公寓,也将是做精品者才能胜出。



孙建波

时间行至年中,地产行业的大佬们不时上演逃离大片:王石被迫辞去万科董事长、王健林600多亿转让文创旅游和酒店等地产项目、潘石屹抛售各地办公楼套现……追溯到去年三季度,柳传志就选择了和房地产分手,联想将旗下房地产业务融科智地以138亿元卖给融创中国,彻底退出房地产行业。


这些具有标杆影响力的大佬,虽然放弃地产各有各的算盘,但大方向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拿地盖楼卖房的传统重资产模式不再看好,不再看好这一模式的前景。否则,以多位大佬久经沙场的商业经验,怎么会把那些盈利前景看好的项目卖掉?


资本是逐利的,如果一个行业进入平稳期或者下降期,资本离场是肯定的;或者,出现别的行业,未来收益增长情况能够能够超过房地产行业,也会吸引资本进行布局。


现在,享受了十几年黄金时期的房地产行业迎来了这样一个局面,从去年10月到今年3、4月,楼市调控政策频出,多个城市先后发布新楼市调控政策,多地重启限购限贷、限售,预示着房地产行业进入新一轮的调控周期。历史经验表明,每一轮市场调整期都将有一批房企退出房地产市场,行业“大鱼吃小鱼”并购与整合的现象也会频繁发生。


眼下,房产流动性大大降低,炒房成本大大提高,部分房价过高和房价涨幅过快的城市出现价格下跌,最后集中表现出来,就是房地产总体价格越来越高,房地产公司盈利越来越薄,换言之,房地产行业暴利,或者是高利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接下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模式仍面临诸多挑战。


譬如万达选择卖掉手里的地产项目,转而做轻资产运营,其目标是就是彻底去房地产化,变成万达商业投资公司或商业投资管理公司。王健林表示,房地产高利润时代已经过去,重资产模式虽然还能发展,但难度在加大,要快速扩大规模,就要转型轻资产。


“轻资产”模式,主要是从赚取资产升值收益走向赚取增值服务收益,包括代工品牌溢价、物业管理、商业运营、其他衍生收益以及地产基金等多元地产金融服务过程中的提成收益。也能在资本市场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更高的估值,这也是资本的逐利性决定的。


每日经济新闻

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代”可能将要结束。

2016年开始,中国房地产行业开始出现一轮“抛售潮”。联想将旗下房地产事务卖给了融创、万达转让酒店等底层项目、soho兜售各地的办公室套现….这些“标杆性”的资本大佬纷纷选择了房地产“分手”。

2017年政策调控以来,房地产遭到空前的政策高压,很多人感慨,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即将过去,转而来临的是“白银时代”。

行业和政策压力是大佬抛售房地产资产的一个原因,资本逐利则是其另外一个原因。大佬们不一定是在抛弃了房地产,而可能是在“套现”。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新的投资风口不断涌现。巨头们需要大量现金去投资新的行业和领域,以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去做其他的事,意味着需要体量庞大的现金,而能够快速套现并且保值的就只有房地产了!

眼下房地产的流动性较前几年有所下降,炒房的成本也大大提高了。房地产行业要想赚钱,比起之前来要困难得多。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国“安居乐业”的思想根深蒂固,百姓对住房的需求依然庞大,房地产或进入一个平稳期。

资本天生是逐利的,当一个行业进入下降期或者平稳期,资本立场是必然的。如果其他行业的盈利预期可以超过房地产,那么资金就会逃离这个行业,继而转向新的行业。


大猫财经

大佬就是有市场敏感度,有信息渠道,当然更需前瞻性,也就是说房地产不行了,未来权贵依赖型,资源依赖型模式不灵了,所以纷纷弃地产而去,其实早在三四年前,冯仑等去职即可见了。

股票走势有惯性,房地产走势的惯性力更大,所以你看万科万通万达转型,融科也在抛售,似乎孙宏斌就敢当接盘侠。

十多年前孙叫板王石,事后看似乎王赢了,孙之顺驰败北,但市场之井喷,孙的判断激进却对了。

如今众大佬退幕,孙更成熟了,他依旧看到未来,长长地押注中国,这回会不会实际层面有赢而判断错了?有待几年后验证。

一大批小房企倒闭是这一两年的必然,恒者愈强,万科、融创依旧迅猛似乎也可期待。

互联网的影响,前几年热热闹闹,好像消停,到如今房屋租赁销售互联网化成熟化,该领域迎来更激烈的攻坚战。阿里、腾讯两大互联网巨头,以智能城市,公众利益名义,要收罗一小众,赢家通吃。

也就是说,旧大佬更新,新大佬诞生。没有一个行业会在短短几年消逝没落,房地产更不可能。

投资人王功权,薛蛮子创业做类旅游项目,各孵化器众创空间升级,无不与地产息息相关。

谈住宅地产,莫忽视商业地产;谈线上链接,莫忽视线下模式崛起。种种思考,土地,还是商业的根本之一。旧大佬看到旧模式,旧思维的无用武之地,纷纷闭关思索新方式去了。

当然,躲避风波的因素也是极大的,房地产是权贵交易最盛之地,从严治党理国之际,少出击,少行动,也就能不怎么露痕迹。

另一方面说,有些大佬,不少大国企,是被限定闭嘴,被捆缚手脚的,是被迫撤出的。

主动者主见,被动者要么被别人打晕,要么被自己绕晕,总之,新环境,新消费观,新市场,需要大佬也换一波新的。

如是,如是。


财经作家邱恒明

抛弃这个词过于煽情,并不完全准确。有需求就会产生供给。当这个市场供给高度饱和的时候,卖方的获利水平就会降低,或者当政府强力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干预的时候,卖方的经营成本(经营难度或经营门槛)增加,一些地产商就会有选择性地撤离这个行业。

我们从供给侧来考察中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虽然房地产市场也是由买卖方组成、遵循基本市场经济规律的市场。但是房子这样的大件商品与其他商品大不一样,房地产这个行业也与其他行业也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存在较多的非市场因素,政策权重因素较大。

第一,房地产行业与地方政府息息相关。对地方政府来说,土地一直是地方政府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所以,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说,并不希望房地产行业过度低迷。另外,开发商与政府以及银行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房地产开发公司倒闭或破产,会影响很多利益相关方。

第二,房地产关联到国家上下游的众多产业。过去20多年来,不管人们是否面对承认,房地产就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它带动着整个上游的钢材、水泥、建材、能源等各个行业发连动发展。同时,对购房者来说,如果是刚需消费需求,买了房子之后还会产生一大笔关联消费,比如装修、家电、家具等等。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三,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更希望看到的是房地产行业的稳健发展。房价太高了,老百姓买不起,社会不会安定,房地产这种资产的配置不合理。但是,中央政府更不希望房地产行业出现大的波动,比如说开发商跑路、破产等等。尤其是目前中国居民的主要财富都集中在房地产这个资金池里面,房价大跌会带来居民的财富损失。所以,在当前房地产的关键结点,管理层一再通过行政命令进行限购、限贷、限售,暂时“冻住”房地产市场,让泡沫消化一下。

这些年来,房地产行业暴利,几乎稍有实力的企业都会涉足房地产。住宅楼盘开发狂飙突进,有的开发商手里囤积的土地甚至十多年都消化不完,房子的供给量远远高于一个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出现了很多的空城和鬼城。炒房客手里握着大量的房源,但是往往有价无市,真正能够转化为消费行为的刚性需求严重不足。

十九大报告中,领导再一次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很明显,这是高层的信号和决心,会进一步打击投机性的炒房和购房。

前面所说,任何一种商品价格,取决于它的供给量。但是,在一座城市,房子的实际成交价格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有多少人想要买房,也就是大家的预期和行为。无论是投资性需求还是刚性需求,大家如果预期觉得房价还会涨,就会买,房价在短期也就真的会涨。

从中长期来看,很多将房子用来投资的人群,最终还是需要将手上的房子出售,卖给真正的刚需消费者。真正的刚需才能决定房子最终的实际成交价格。

所以从中长期来看,一个城市真正的房价,取决于有多少刚需消费者。那么,这个城市的刚需消费者来自哪里呢?

当地本来的土著人群,对房子的需求不会特别大,外来人口会是主力军。而一座城市有多少外来人口,而且是相对高端买得起房子的外来人口,取决于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对人口的吸引力如何。如果房价水平太高,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新生的外来人口纷纷撤离,对房产的刚需消费会进一步下降。

综上所述,在目前中国的房地产供给市场高度饱和,刚需消费并没有大幅度的增加,中央政府严厉打击炒房行为这三大关键因素的作用之下,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整体房价进一步上涨的空间较为有限。

说句大实话,房地产的天真的是要变了!所以,这这种背景之下,地产商的利润空间会进一步收缩到合理的水平。部分中小开发商会撤出或转型。甚至连华人首富李嘉诚也开始抛售内地物业,万达出售大量重资产转型,所有才有了“大佬们抛弃地产行业”的说法。


沃顿商业评论

支撑房价的基础是人口,没有人口,就没有房价,香港的房价高企很大程度上是源源不断的外来人口所致,各位可能还不清楚中国的人口问题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我们看一个新闻:

http://news.163.com/17/1210/07/D59EDMSJ00018AOR.html

按照新闻所说的,13地区养老金支付能力不足1年 黑龙江亏空超200亿,黑龙江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人口外流,根据人口普查报告,黑龙江生育率1.03,吉林1.03,辽宁1.0,全国平均值1.18,这还不算,2014年,黑龙江以5.2%的增速倒数第一,辽宁,吉林这些东三省都好不到哪去。生育率+人口外流。

东三省只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只不过东三省表现的更加极端,东三省就是我们的未来。

由于人口外流,根本支撑不起房价,因此即便是省会级别的城市,例如说哈尔滨,房价都惨不忍睹,在经历了2015年到2016年房价高企的时代,全国到处房价猛涨,知道哈尔滨的房价吗?这是最近开盘的哈尔滨的楼盘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楼盘的开发商不是什么“无名之辈”,万达,恒大,绿地,这都是全国赫赫有名的开发商,他们都卖不起价钱,更不要谈什么小开发商了。

房价和人口增长是正向关系,北上广深的房价还是不便宜,哪怕作为二线城市的武汉的房价,也远比东三省的贵得多,就是因为武汉人口多,人口密集。


从哈尔滨的情况我们可以窥见一斑,未来的中国房价长时间内是走下坡的路,尤其是已经拥有了房产的各位来说,实际上就算是武汉这种千万人口级别的城市,房价目前已经到了拐点,武汉市政府被迫做出了大专生,本科生来武汉可以落户的规定,湖北的养老金已经不足以支付一年了,政府对于劳动人口有迫切的需求。

房价长期走低已经成为趋势,这种趋势几乎不可逆转。


李建秋的世界

今年调控以来,房地产行业遭到政策高度施压,全国各地房子出现量价齐跌的景象,有人感叹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进入”白银时代“势不可挡。这些是否属实?

6月26日,SOHO中国将上海虹口项目以35.7亿售予吉宝,并在九天后宣布启动光华路SOHO2和凌空SOHO两项目整售。

得到的大量资金将由于何处的问题,潘石屹回应,主要还是投到SOHO 3Q里面。他表示,SOHO 3Q模式比较简单,主要是把房子租过来以后装修、收租金。

对于为何出售北京光华路SOHO2这个位处核心位置的核心项目,潘石屹还是那个惯常的回答:做生意永远不变的规律就是低的时候进货,高的时候出货。

万达集团7月6日公布的上半年工作简报显示,万达集团上半年总体收入中,地产业务占比42.1%,服务业务占比57.9%。与去年45%的占比相比,今年上半年地产业务收入占比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地产业务收入增速仅有11.3%,远低于租金收入(34.3%)、文化板块收入(剔除万达旅业因素,为31%)和金融板块收入(46.8%)的增速。

万达集团地产板块持续瘦身,源于其2015年提出的第四次战略转型目标,即去房地产化,转向服务业为主的企业。在房地产销售火爆的2016年,万达集团仍大胆调减了600亿元地产收入目标,坚决实施企业转型。

再一个就是更大的资本大亨李嘉诚了,一个多月前,李嘉诚还曾说过,2017年依然会出售价值数百亿物业,明年也一样。但他同时称,并不会放弃地产业务。

在中国总有些人得天独厚,消息灵通,深通见好就收。他们站在顶端俯瞰众生,占有着最新的优质的资讯,这些大佬们近段时间一系列的操作手段,应该是嗅到了什么味道了吧!


易笑之韵

近几年关于房地产行业大佬们抛弃地产行业的新闻不绝于耳。前有李嘉诚,后有潘石屹,再有王健林。这些大佬都是房地产行业的佼佼者,也拥有着辉煌的业绩。那么为什么大佬要抛弃自己的地产行业呢?

其实,我们对于大佬的这种出逃与其说是抛弃不如说是自救或是转型。当前,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的三大地产商恒大、碧桂园和万科以惊人的销量稳坐地产行业的前三把交椅,而且销售成绩一年更比一年好,可以说这在当前的地产行业当中还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因为连年的限购并没有打击到这些地产商,而是给他们的全盘铺开是的建设增加了动力。

所以说,面对如此高涨的地产行情,这几位大佬的举动就让很多人看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心生疑问!原本被看做明日黄花的地产行业现如今如论是从价格还是销量来说,都没有表现疲软的状态,难道是大佬看走了眼?

其实说,这几位大佬对于楼市的把握还是很到位的,尤其是李嘉诚走的洒脱,赚的满怀。对于李嘉诚和王健林来说都是做商业地产的,潘石屹也是商业和办公地产的。这些地产项目的共同特点就是商业一般都是自持的。试想那么大的商场,如果有投资方投资的话需要至少几亿甚至几十亿资金,但是一般来说买房子开商场的人不多,除非是成熟的商业。所以说,商业地产的运作不像普通商品房一样靠出售房子赚钱,他们靠的是租金和广告挣钱,但是租金和广告确实在回笼资金方面还是比较慢的。所以,想要获得下一个项目的启动资金就要抵押自己的商业地产,但是抵押总是有利息的,负债也就意味着风险。所以在今天商业地产受到电商业务冲击的时候,自持商业确实有些力不从心了。

所以,这些大佬选择抛售手里多余的商业地产项目,从而降低负债,从抵押的风险当中摆脱出来。李嘉诚因为走得早,所以他的商业有人接受而且乐意接受赚了不少钱。王健林走得晚而且走得急自己的商业地产项目都是打包出售,也算是顺利脱身。至于潘石屹来说,自己的SOHO项目也没有那么好做了,一年抛一栋楼也开始慢慢行动起来了。

因此,我们对于上述几位大佬的出走不能说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无奈的选择,时代在更迭,行业在发展没有一条发展的路子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越来越好!


房产老J

表面上很多大佬开始退出房地产行业,但是深入来看,大佬们是深度融合或者转移战场,并没有完全退出。

国内排名靠前的开发商无一例外都在继续深耕地产。

万科虽然大手笔投资链家还有物流业,但是这些行业都是在和自身地产优势进行整合。

华夏幸福称自己为造城者,在土地上面发挥自己的融资和招商优势,但是上市公司都要披露收入的,华夏幸福最为主要的营业收入半成都在卖房,而且尤以环京居多。

恒大选择了更为稳妥的方式,强强联合,在商业地产和苏宁合作,苏宁在阿里巴巴那里回收大量现金后,直接投入到了恒大。

融创选择稳步现金流同时,拿出资金买入万达曾经的未来,文旅板块。

富力则拿走了万达的酒店。

随后万达由于财务危机,选择卖身腾讯,融创趁机拿下万达商业部分股份。

即使是号称离开地产的李嘉诚,也只是在选择平衡资产配置,收走的资金只是换到欧洲而已。

2018年,调控的继续,开发商资金链必然吃紧,抱团取暖是大佬们共同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