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斗門老街(散文)

紹興斗門老街(散文)

紹興斗門老街(散文)

王金洲

戰國至秦漢的袍谷古文化遺址就在紹興斗門。然而,斗門頗具特色併名噪一時的還是那條古色古香的老街。走進老街,恍然以為歷史回溯到上一個世紀,無論是小橋流水,還是民居路面,都依舊保留著水鄉老街既往的環境風貌。只有街上行人的衣著、叫賣聲,才把人從遠古拉回到現實 。

斗門老街全長三華里,幽深狹長,由東街、西街、南街、米行街和月彎街等五條街道構成 。老街的佈局,前門臨街,後門枕水或環山,街路用青石板錯縫鋪就,面寬僅二至三米之間——各自坐在門檻上,可以隔街遞煙點火。人行其間,有一種緬古思昔的肅然之情。街房多系磚木結構,老街以樓為主,上宿下店或前店後房,格局基本一致。街面均用板門、板壁 ,早年間這裡鱗次櫛比的店鋪,素有“兩爿油車、七支鹽舍、八爿當”之說。兩邊的屋簷相對稱,把本來就不顯寬綽的街面擠成一條窄縫。抬頭仰望,藍天一線,反倒襯出老街渾厚蒼實的質地。

斗門老街的形成,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歷史記載,唐貞元初浙東觀察使皇甫政,在該鎮的金雞、玉蟾兩山間河道出海口,把原本二孔閘改成八孔,以此調節鑑湖和平原河流,起著抗鹹排澇、蓄淡灌溉的作用。我們在湖畔尋尋覓覓,這裡煙波浩渺,河沿芳草芊芊,還有沿山階梯式而築的房子,實在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水中裸露的岩石,據說是當年改建玉山閘時而留下的。玉山閘的改建,使這塊原本就豐腴的土地更加肥沃。移民紛至沓來,相對優厚的自然條件帶來物質和精神的滿足,逐漸形成了斗門老街。自此,老街與玉山閘相依相存。

斗門老街沒有市井的喧囂,這是一幅超逸塵外、生息繁衍的歷史長卷。至今,居民仍保留著淳樸的民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在一條街上出入,各自都非常熟悉。水瓢聲、鍋勺聲,播放著紹劇的收音機開到了最大的限度。一聞到飯菜的香味,一聽到紹劇的唱腔,每一個進街的人就感到“家”的溫暖了。老街人崇尚古風,老者在拙樸的茶館裡一坐就是半天,穿對襟衣裳的老太太,穿行於老街,一步一頓,遺風延續不斷。

其實,老街古時就有“月彎殘雪”、“官渡人聲”等十大景觀。只可惜,現今的人無緣一飽眼福了,它們早已隨著歷史的變遷湮沒無聞。就連古時候熱鬧非凡的城隍廟,如今遺蹟雖在,也已關閉了三十多年——廟內堆著廢舊雜物。只有踏成凹陷的石階,可以證明它的年輪和滄桑。時至今日,剩下唯一可看的是斗門鎮古樸典雅的老街。

如今,帶有文化韻味的古舊民宅愈來愈少了。當然,斗門老街也不是世外桃源,現代生活氣息還是滲入其間。原以為仰慕已久的斗門老街已名存實亡,到老街一看大為驚訝,想不到這古舊民宅還住了那麼多人。是眷戀懷舊?還是生活的窘迫?恐怕兩者兼而有之。老街依舊,足讓我們欣慰,只是有的石板路已被水泥板所取代,新建的樓房突兀地聳立在老式民居之間,顯得那麼不協調。出生在老街的:明代著名學者俞子良、清早期詩人黃逵、近代書法家吳慶莪等人的古舊名宅早已蕩然無存。看來,要保留一點古樸的情趣,哪怕僅僅是一條老街,也是何等的艱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