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師來談談:教師評聘職稱那點事兒

教師職稱評定大概是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實施,實施的最初目的在於肯定教師的教學質量,便於教師的管理和工資的發放,最終還是為了帶動老師任教的積極性。

但是一線教師對於職稱評定的好感似乎並沒有那麼高,就一名奮鬥在一線的小學老教師是這樣看待職稱的。

老教師來談談:教師評聘職稱那點事兒

評定職稱人為因素影響太大

兢兢業業奮鬥的普通老師很難拿到職稱的評定資格,反而一些行政人員較為容易就能拿到高工資。從這裡又反應一些問題:

  1. 為了得到職稱的評定,部分老師會存在阿諛奉承的行為。

  2. 兢兢業業奮鬥幾十年的老教師怎麼樣都不能評上,從而打擊老師的工作積極性。

  3. 某些制度的不合理,導致成了個別領導顯示權利的手段,成了投機取巧者向老實人炫耀的成果。

老教師來談談:教師評聘職稱那點事兒

論資排輩的現象嚴重

另外一個初中的老師這樣說道:現在的職稱評定基本是看老師的任教時間資歷,若是提交的資歷都審核過了,那麼年齡較大的老師則會更加有優勢。

這樣一來,有的人儘管自身的素質不高,業務水平也不強,教學成果也不出色,但憑藉著資歷年齡的優勢,照樣評上了高一級的職稱。

很明顯這對於很多的青年教師是相當不利的,類似“職稱是熬出來的而不是拼搏出來”的話也會偶爾聽見。如此一來這也失去教師職稱評定最原本想要達到的目標。

老教師來談談:教師評聘職稱那點事兒

名額問題

一個一線老教師也說過這樣的話:''職數多的時候,夠硬件就可以評上,現在職數沒了,不管你有多優秀,在那排隊等著。等職數出來後再評''。

當然什麼事情都會存在一系列的弊端,我們也不能就此否認教師職稱評定給教育帶來的一些益處。但是制度我們就應該讓他透明,達到正在預想的效果,不能讓一些老師辛辛苦苦半輩子,最後也只能黯然神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