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是一個城市給未來十年的投資

新零售是一个城市给未来十年的投资

多重業態和數字化構建出一座座“新零售之城”

文 | 儲殷 數字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全球化智庫研究員、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從數字中來、到實體中去,新零售日漸成為衡量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以“新零售之城”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為經濟增長增添新動能,是促進城市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砝碼,正在重塑經濟增長格局,也吸引越來越多新一線城市加入這場“爭奪戰”。

4月26日,“新零售”的概念提出者和全球領跑者阿里巴巴拋出一枚“炸彈”——“新零售之城”:用新零售智能服務提升城市生活品質,讓“新零售”從一種創新商業模式,落地為真切可感的日常生活。短時間內,吸引各大新一線城市紛紛加入爭奪。盒馬鮮生在北京、上海、杭州、蘇州、成都、深圳、西安、南京、武漢和廣州十地十店同開;南都商業數據部日前發佈的《2018中國新零售商都指數報告》,進一步點燃了擁抱“新零售之城”的熱情。

由於新零售對大數據、人工智能、物流、金融、商業製造、線上線下基礎設施等全產業鏈的強大帶動力,我們幾乎可以預見,“新零售之城”的競爭之激烈和影響之深遠,將絲毫不亞於去年燃起的城市搶人大戰。然而相比於“人才”有相對明確的界定,目前“新零售之城”卻缺乏統一的評價標準。筆者認為,以下幾個維度值得重點考量。

“新零售之城”,首先必須是“新零售”最為活躍的城市。相比於傳統零售,新零售的核心特徵是數字化,即運用大數據、移動互聯、智能物聯網、自動化等先進技術和設備,重構人、貨、場的關係,實現最優匹配。換言之,新零售是建立在數字化基礎上的集生產、供應、倉儲、物流、配送一體化的零售模式。同時,我們應當認識到,“新零售之城”的創建必須放在我國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之中。只有站在城市經濟從工業製造迴歸商貿集散、從商貿節點走向數字中心的歷史方位去理解“新零售之城”,才能看出這項新模式、新技術對城市發展的根本性影響。

因此,“新零售之城”的首要標準就是數字經濟發展基礎,這也是新零售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基本前提。數字經濟領域,杭州可以說是目前最為矚目的城市。浙江省提出要把“數字經濟”作為頭號產業,杭州則是其中毋庸置疑的核心。背靠阿里巴巴,依託市場大省的數字化轉型,杭州的數字經濟從2016年開始一直保持在兩位數以上的增幅,達到30%以上,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左右,2018年更是勢頭強勁。加上杭州本來就是“新零售”概念的提出地和先行地,數字產業基礎優勢十分顯著。從引入了天貓新零售自動販賣機和虛擬試妝鏡的智能洗手間,到將商品銷售與人性化服務無縫連接的智慧母嬰室,許多新模式均在杭州率先“內測”。可以想見,一旦成熟各大城市便會迅速跟進。因此未來的新零售之城,杭州想必是領跑者之一。

其次,“新零售之城”必然意味著城市消費升級。城市消費升級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人口的增長帶來的消費體量增長,二是消費由生存型轉變為享受型的結構變遷。人口增長中至關重要的是年輕消費人群、高端消費群體的增長,這一點是貴陽作為大數據之城卻無法支撐“新零售之城”的原因,也是杭州作為新零售的發祥地卻始終比不過上海的根源。另外,福州市政府對新零售的強力扶持,近來也成為熱點新聞,但同樣受限於消費人口的弱勢,筆者並不看好。相反,成都、深圳卻有明顯的優勢。比如在新華三集團連續兩年發佈的《中國城市數字經濟指數白皮書》中,100個城市的數字經濟排名,即使杭州突飛猛進,成都始終在它前面。究其原因,就在於成都的消費人群是杭州的將近兩倍。

不過,成都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始終增長緩慢,目前依然處於“3萬元俱樂部”,而杭州、深圳、蘇州則已經步入“5萬元俱樂部”,直逼北京和上海,這直接影響了城市消費升級的速度和深度。從這個角度來看,杭州的數字經濟趕超成都,也許指日可待。然而深圳就不同了,作為全國創新高地,深圳擁有1250多萬常住人口,比杭州多出1/3,人口結構也顯著地趨於年輕化。而且不論從數字經濟發展基礎、條件抑或者是人均GDP、居民收入水平、消費水平等多方面來看,都有過之而無不及。此前由於各種原因,“新零售”似乎一直沒能在深圳落地開花。而盒馬鮮生的開業,已經撕開深圳新零售的一道口子,星星之火,必將燎原,未來將不可限量。

必須指出的是,“新零售之城”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商業環境、消費潛力之爭,而是需要城市的文化支撐。城市的文化,除了消費文化之外,還需要有作為創意產業的文化支撐,也需要有適應年輕人、高端人才生活需求的文娛產業。“新零售”絕不僅僅是“銷售”概念,更是“體驗”概念。無論是天貓智慧門店驅動線下實體店購物體驗智能化升級,還是盒馬鮮生等新業態刷新傳統消費體驗,以新零售促進新消費,讓消費者想要的產品和服務都觸手可及。

隨著中國的城市化進入中期,粗放型增長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如何激發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質已經成為了未來城市發展興衰成敗的關鍵。

筆者相信,新零售不只是商貿業,更應該是文化、商業、數字的綠色融合。縱觀全球城市發展,前工業化時代,城市是商貿流通的節點;工業化時代,城市則是工業製造的生產基地;後工業化時代,城市將再次迴歸商貿節點,但“看山不是山”,未來的城市商貿,必然是“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商貿體系,並在“市”(也就是貿易)的數字化基礎上,整個城市作為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內部的信息系統、商業系統、物流系統、金融系統的效率和開放度都將有質的提升。這也是各大城市紛紛爭奪“新零售之城”的原因所在:這是一次契機,一個率先邁入“新”城市的風口,更何況這是一個涉及5.7萬億美元的龐大市場!

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城市之爭,真正能笑到最後的,必然是有著巨大文化吸引力,可以成為區域文化風向標、局域區域消費圈層核心的城市,這也是杭州、成都紛紛提出要打造都市圈的真正原因。而城市的文化核心競爭力,就在於其展現出的獨特氣質和精神靈魂,或婉約而矯健,或深沉而博大,成為一座城市給世人的“標籤”,比如成都的“吃貨之城”、杭州的“品質之城”,均有個性。同時,更為重要的是“產業文化”,武漢的“光谷”就是武漢的產業文化名片,杭州的阿里就是杭州的產業文化銘牌,正如互聯網之於硅谷、諾基亞之於埃斯波、微軟之於西雅圖。打造文化,就是為城市“立心”。

新零售將成為未來城市的顏值擔當和實力象徵。如何創建成為開放、包容、高效、智慧、特質的“新零售之城”,是新時代擺在所有中國城市面前的思考題。筆者認為,數字經濟產業基礎、人口增長和消費升級、城市特質文化等必將是競爭的焦點,也應當成為“新零售之城”評價標準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內涵。而這已經是城市發展最大的戰略高地,誰錯過了這一戰略,誰就會在城市的競爭中全面處於下風。在很多時候這比戰術上的懶惰更為致命。因為觀念的落後,帶來的將是核心競爭力的落後。(本文首刊於2018年5月21日出版的羊城晚報)

DT時代 共創新知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阿里研究院

在這裡讀懂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