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真情接访解“心结”

“律师,你看这判决书上写的都是什么意思?”“我的问题该找哪个部门解决?”在天津市信访接待大厅正中写着“法律咨询台”的接待台前,每天都围满了来访群众,咨询着各种法律问题。

虽然来访者众多,但是整整一个上午,值班的法律工作者始终面带微笑,耐心倾听着诉求,并一一做出解释。很多来访者满脸焦急、疑惑地来到这里,听完法律工作者的解释后则会频频点头,最后感谢他们的建议,满意地离开。

如今,“法律咨询台”已成为信访大厅中一个答疑解惑、化解矛盾的重要阵地,而这些精神饱满的法律工作者,都来自和平区博大法律服务所。

自2016年10月以来,该所的法律工作者受和平区司法局指派,在市信访接待大厅接待来访群众。截至目前,35位法律工作者累计解答和解决涉诉信访案件(包括“访调对接”调解成功案件)6000余件,息访率达到99%,在本市信访法律咨询工作中成绩斐然。

耐心疏导,解决更多的是“琐碎事”

王玉珍是和平区博大法律服务所主任,据她介绍,最初在大厅展开工作时,不少法律工作者认为,他们会遇到很多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但没想到的是,一年半的工作中,更多的是日常所见的家长里短,甚至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很多群众在信访之前,已经跑过很多部门,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因此,来时都带着怨气,甚至有人带着铺盖前来,有着不解决问题就在这里“安营扎寨”的劲头儿。接待此类法律咨询的困难可想而知。

他们,真情接访解“心结”

王玉珍接待来访者

王玉珍说,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们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仅要耐心听来访者讲清楚来龙去脉,为来访者分析清楚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给出相应建议,还不能主动“送客”,必须一直讲解到来访者满意离开。“或许在外人看来,有些事情并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说,他们的问题可能就是一辈子遇到的最难的事。”

法律咨询台接访时间每天只有一个上午,信访接待大厅人流量大,法律工作者每天的接访量都在十几人次以上,加之大厅内环境嘈杂,很多时候,坐在咨询台里面的法律工作者与来访者很难听清彼此说的话。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干脆站起来,凑近来访者认真倾听并解答。就这样,一站往往就是一上午,对于法律工作者的身体和精力都是很大的考验。

不仅如此,接访时的法律工作者要在短时间内根据当事人反映的情况、提供材料中的法律条款,抓住问题关键予以解答,这就需要他们对业务极为精通。孙国军曾在法院干了几十年审判工作,如今已经退休的他依旧在接访工作中发挥余热。他说:“很多时候,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但由于当事人缺乏法律知识,导致他们对判决想不通,便来上访。”因此,解释疏导是接访中的一项主要工作。

他们,真情接访解“心结”

当事人签订调解协议

一次,一名中年男子从蓟州区来到市信访办咨询,孙国军接待了他。该男子说他和朋友合伙搞运输,由于经营不善,面临散伙,而朋友却将之前许诺分给他的运输车转卖给第三方。他一气之下到法院起诉第三方,要求退回运输车,而法院判决第三方胜诉,这让他怎么也想不通。根据判决书中所列的“第三方善意取得”的条款,孙国军耐心向该男子进行解释,最终让他接受了判决结果。孙国军说:“首先,你要尊重来访者的表达欲,让他们把心中的疑惑或不满讲出来,还要把人情、法律结合起来进行解释,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

正是由于耐心的解答和释疑,法律工作者们让很多来访者解开了心中的疙瘩,从而息访息诉。“你们说的话,我能听进去”,这是很多来访者听完他们的解释后得出的结论。

客观公正,引导当事人依法维权

作为法律工作者,理性、客观是他们工作的态度,然而这些有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法律工作经验的人,在面对一些来访者的遭遇后不免心生同情,甚至差点儿跟着他们一起落泪。

刘长江曾接访过一位因工伤致残的合资企业技术工人李某。因公司重组,李某被辞退。失去收入来源的他,万般无奈之下来到市信访接待大厅诉说自己的委屈。言语间,李某非常激动,几次落泪。而刘长江在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的同时也发现,李某和很多来访者有着相似的问题——没有找到正确的维权途径。

他们,真情接访解“心结”

当事人送来锦旗以示谢意

“我告诉他,像他这样的情况,按照法律规定,公司是不能辞退的,他可以通过劳动仲裁部门进行劳动仲裁,如果对仲裁结果有异议,还可以去法院起诉。”刘长江说,鉴于李某身体残疾,行动困难,除了从法律专业角度给他建议之外,在接访现场,刘长江亲自给李某的原单位打去了电话。他以法律为依据,向该单位申明利害,经过依法力争,终于使该单位答应与李某协商复工的问题。

“很多人用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比较弱。”王玉珍感受颇深地说,她和同事们所要做的便是通过法律咨询,为这些人指明维权的正确途径。在法律咨询台,像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曾经,法律工作者韩铁林和同事们接访过一个4000人的集体信访案。这些人是同一个村子的村民,在法律工作者的指导下,他们以行政诉讼法为依据,采取合法途径,最终拿到了土地受益金。

他们,真情接访解“心结”

韩铁林为来访者释疑解惑

由于工作量大,一上午的接访时间远远不够,法律工作者们只能将一些人约到自己的办公地点,利用业余时间继续答疑解惑。“大家平日里一般是七点多钟下班,甚至六日也没法休息。”王玉珍说,即便工作辛苦,但当他们在信访大厅里发现,一个个熟面孔不见了,再也不来信访了,他们会觉得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访调对接,力争让双方都满意

除了释明法律,引导当事人通过正当途径解决问题外,法律工作者对于一些有望调解的案件还会采取“访调对接”的方式进行解决。

2017年9月底,袁先生与本市一房地产开发商签订购房协议,购买位于河西区的一处住房,并交纳定金5万元。后来由于政策原因,袁先生不能办理贷款,于是要求解除合同并退还定金,遭到开发商的拒绝。袁先生并非本市人,在天津打官司耗费成本很大,无奈之下来到市信访大厅。法律工作者金娜和同事热情地接待了他,并根据袁先生的实际情况启动“访调对接”程序,为双方进行调解。

他们,真情接访解“心结”

王玉珍和韩铁林共同开展调解工作

起初,开发商并不配合调解工作,在整整四个月的时间里,金娜多次陪同袁先生找到开发商,为双方讲解法律规定。最终,在今年2月中旬,调解工作取得成功,袁先生和开发商解除房屋买卖协议,开发商退回袁先生大部分定金。双方当事人均对这样的调解结果表示满意。

“该讲情讲情,该讲法讲法,信访人的诉求渠道畅通了,心也就释怀了,这些基层法律工作者的工作能够有效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和平区司法局杨福明局长这样评价博大法律服务所的法律工作者们。

在20个月的接访工作中,他们已成为市信访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一环,而对于这些法律工作者而言,为百姓的疾苦奔走,弘扬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也是对他们身在基层“不忘初心”的最好诠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