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還有好多人寧願把錢存在銀行也不去理財?

思錢想厚56516027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門寧:

從餘額寶推出之後,大家的理財意識越來越強,銀行攬儲的壓力也逐年增大。不過仍然有很多人寧願損失一定的收益,也要把錢存在銀行裡,在我看來原因有以下幾點:

1、在銀行存錢是國人幾十年來養成的習慣,而理財的概念剛剛普及沒有幾年,不會輕易改變大家的習慣。

2、很多人沒有渠道瞭解理財信息,即使偶然接觸到信息,也不能深入瞭解這些產品,因此只能選擇在銀行存款。

3、正規機構的理財都有一定的門檻,比如銀行理財動輒5萬起,信託、私募基金100萬起,普通人可能沒有那麼多錢可以投到理財中。

4、定期存款可以提前支取,如果有急用提前取出僅僅是損失個利息,但是很多理財產品要麼不能提前支取,或者要損失高額的手續費,流動性不如定期存款好。

5、各種理財騙局多,風險大。首先就是騙子太多了,筆者天天接到電話,要指導我實盤操作,分享內幕信息,這些全是騙子;泛亞貴金屬交易所、e租寶、錢寶等各種互聯網金融平臺跑路;資管新規要求打破剛性兌付,信託、理財都有風險;股市一直沒有行情,波動還劇烈。因此有人選來選去,害怕風險,最後就只能在銀行存錢。

現在大家的理財意識已經有了,但是要想讓老百姓可以放心理財,需要嚴格的監管打擊騙子,也需要健康的市場提供理財渠道。當大家都能靠理財讓資產安全的增值保值時,就會有更多人把錢投入到理財中。


首席投資官

因為早期的金融理財產品等負面消息非常多,大家在看到這麼多的負面消息之後,對於金融理財產品就會有一種很強烈的防備心理,你以免自己的錢被騙,所以還是願意選擇存在銀行,定期也好活期也罷,主要是因為銀行是最安全的一種儲蓄方式。所以大家帶來對理財產品不夠了解的情況下,肯定願意把錢放在銀行,是比較安全的,當然如果對理財產品有了瞭解,並且知道怎麼樣的理財產品是騙人的,怎麼樣的理財產品是真正的理財產品,這種情況下,才會去購買更多的理財產品去進行投資理財。

現在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規範和合理運作,很多互聯網金融平臺都有著比較不錯的發展,吸引到了很多用戶,當然如果你身邊有朋友在互聯網金融理財的方式上虧了很多錢,你自然也會有放在心裡,所以這種防備心理就需要有不斷的人進來,賺到了錢,才會有更多的朋友進來投資。這是一個市場逐漸變化的過程,首先是少數人會去投資金融理財產品,其次是大多數人會去投資金融理財產品,這需要慢慢的培養用戶。

當然現在互聯網金融投資的方式越來越多種多樣,並且有很好的入口,就是線上支付,現在很多線下也好,線上也好,都會使用線上支付的方式來支付。當使用線上支付去支付的時候,難免就會碰到各種理財產品的推薦,真是理財產品的推薦,都是根據他們的屬性來判斷的,有很多是比較保險的理財產品,那這種時候就會吸引到用戶進行投資了,把平時不用的錢,也許一開始是一小部分錢進行投資之後,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儲蓄,逐漸向線上的金融理財產品投資。


變革家

中國人愛存錢,有儲蓄傳統,不過情況正在起變化。

截止2017年5月,央行公佈的境內居民住戶存款62.6萬億,居民住戶存款月月攀升,不過,境內居民人民幣貸款已經從2010年的8.8萬億飆升到36.4萬億。把境內居民的人民幣存款減去住戶的貸款後發現,中國人手裡已經沒有大量存款了,全國居民淨存款僅剩26萬億!

這飆升的貸款主要是房貸。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很多人都在負債,不只是看幾個存款這麼簡單。

從資產配置的概念上來說,房產也是資產配置的一種(屬於另類投資中的不動產),如果不是自住的話,你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投資理財,因為這些年來,房價飆升,如果你擁有一套或幾套商品房,肯定是賺了,至少是跑贏CPI的,所以說,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很多人“寧願把錢存在銀行也不去理財”這樣的說法是不準確的。

即便存在“很多人寧願把錢存在銀行也不去理財”,也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本金安全。銀行級安全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有國家信用背書的大銀行,所以把錢存在銀行裡基本上意味著本金安全,是比較放心的。反之,一些騙子金融機構,開始會以兌現高額收益的方式吸引傻子進場,形成龐氏騙局,泡沫破滅,捲款跑路,讓貪婪的人血本無歸。誠如一句話所總結的那樣:

給你的是利息,拿走的是你的本金。

二、流動性強。如果是活期存款,可以即用即取,十分方便,如果用來購買理財產品如基金,有的是T+1、T+2甚至更多天贖回,急用的時候就很不方便。不管有多少錢,從資產配置角度來說,總要預留一部分作為活期存款,以備不時之需。

三、付出與收益不成正比。很多人不會為了那3到4個點的收益,去買貨幣基金,不僅是感覺操作麻煩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沒有多少錢,一年幾個點的收益也是微乎其微,怎麼也跑不贏CPI,與其如此,還不如懶得操作。因為人的精力有限,收入要麼來自生意,要麼來自工資,比起主營收入來說,理財收入如果不上規模的話,絕對收益數是很少的,與其如此,我又何必費那個心思去研究和操作呢?

寶馬進去,自行車出來;西服進去,三點式出來;鱷魚進去,壁虎出來……

既然有這麼高的風險,對於風險厭惡者來說,還是存在銀行裡比較保險。

五、缺乏理財意識,認知不夠。認識不到理財的好處,只是覺得凡是聽到投資理財的都是騙子,甚至有很多人自己受了騙、吃了虧,與其被忽悠,不如老老實實把錢存在銀行裡最保險。

你說這是不是大家的普遍心態呢?


喻派胡言


429方寸世界

所謂理財,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投資等方式治理財產和債務,以實現財產的保值和增值。金融學上認為,今天的100塊錢到明天就不值100塊了,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單純把錢存起來,那麼我們的錢一直在貶值,只有通過投資等方式才有可能實現財產的保值和增值,那麼,為什麼現在還有好多人寧願把錢存在銀行而不理財呢?

1.不懂理財

理財這個概念對國人來說相對比較新,不要說一些年紀比較大的人,就去高校問問大學生,除非是相關專業的,否則也十有八九說不出什麼是理財,應該怎樣理財。

支付寶推出餘額寶,算是一種比較便捷的理財方式了,但是還是要通過優惠、紅包等方式來吸引年輕人把錢轉進。很多人把錢放在餘額寶只是為了獲得優惠,並沒有理財的意識,自然也不會關注收益是多少,還是想花錢的時候隨時把錢拿出來花。

可見,大部分人是沒有理財的意識的,不懂理財,也不知道理財的價值。把錢放在銀行,其實可能就是害怕放在家裡不安全,至於銀行那一丁點利率,普通老百姓也沒有多少人會關注了。

2.提到理財顧慮重重

理財主要是通過投資來實現的,投資的主要渠道有炒黃金、基金、股票、期貨、國債、儲蓄、信託、外匯、保險、銀行產品、珠寶等。把錢放在銀行的時候,人們不會想很多問題,但是一提到買理財產品,人們腦中就會有很多問題了。

以保險公司的理財產品為例,假設在你40歲的時候購買一份10年交的理財險,一年交1萬,交滿10年之後,再封閉10年,從61歲起,你就可以每年領1萬塊,領到終身。但是如果中途你停止交錢,那麼合同終止之前交的錢都拿不回來了。聽完這個你腦中在想什麼呢?你會想,現在我有錢買,但是萬一有一天我要用到錢,這些錢完全拿不出來不說,如果沒錢可以交,那之前的錢不就白交了?即使全部交完,假設活到90歲,那就是交了10萬,拿回來30萬。但是,到那時候錢都貶值了,誰知道30萬值多少呢?(但是很奇怪,人們把錢存在銀行就不怕錢會貶值了。)萬一,到時保險公司倒閉了,誰來付這些錢呢?

當然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當保險公司的人出現在他們面前,他們可能都不想理他,更不要說聽他講那些理財產品有多好了。

3.風險承擔能力低

我們都知道,收益和風險是成正比的,收益越高,風險也就越大。所以,懂得理財的人也不一定會去炒黃金、股票、期貨等,因為他們沒有承擔風險的能力。對於上班族來說,一個月工資幾千塊錢,除掉個稅及生活必要開支之後,剩下的錢也沒有多少了,如果拿去炒股炒黃金,能獲利還好,如果全賠了,萬一出現突發情況沒錢應對怎麼辦?所以說,有錢還是存進銀行比較好,隨時都能用,不會放著放著就沒了。

號稱“金飯碗”銀行業為何不斷湧現離職潮?2018年全國企業退休工資究竟能上調幾何?關注“金十數據”,我們給您提供更專業的解答!

金十數據

你好,我是愛財經評論員郭一鳴,很高興來交流這個問題。

首先,從居民存款上看,趨勢確實還是增加的,也就是說確實很多人還是把錢放在銀行裡的。但即便如此,我還是不能同意所提問題的說法,畢竟隨著財富的積累和意識的增強,人們的理財行為也越來越頻繁了。


其實,我們具體看看居民存款數據。統計顯示,2017年1月至11月,居民儲蓄新增3.82萬億元,相較於去年同期新增4.54萬億元,今年前11個月儲蓄少增超7000億元。去年住戶存款增加5.16萬億元,分析預測認為,2017年居民存款今年少增的額度,起碼萬億還不止。

第三,從理財規模上,尤其是互聯網理財逐步上升。1月31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佈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據《報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國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的網民規模達到1.29億,同比增長30.2%。也就是說,在存錢的同時,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理財越來越方便,購買理財產品的網民也在逐步增多。


總之,還是有大多數人把錢存在銀行的,這主要是傳統的理財習慣以及銀行慣有的安全等。但是不否認的是,隨著各種理財產品的不斷出現以及居民理財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理財。

可以預見,未來的理財形式多樣化,專業化以及普遍化將是發展趨勢,個人銀行存錢的比例將會減少,理財市場將會逐步崛起!


郭一鳴

你好,嗨住租房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說很多人寧願把錢存進銀行也不會去理財的現象,並不是個例。因為每次回家跟父母說要他們把錢拿出來做理財,都非常難,老一輩的人更加信任銀行儲蓄。這是由他們生活的環境帶來的思想觀念決定的。


上一代人固有的思維

往上數幾年的時間,餘額寶還沒有出現的時候,老百姓的理財方式其實幾乎相當於沒有。存在銀行,弄個存摺,放個定期一放五六年甚至十年都是可能的。


而且越是資金匱乏的人群,越喜歡儲蓄,而不是投資或者理財。一方面是缺少最起碼的理財常識,另一方面則是沒有相關的投資途徑,而且本身錢少缺少安全感,害怕虧本的心態,讓其認為保本的儲蓄最為保險。


理財方式與途徑匱乏


一方面比銀行的利息高,另一方面買東西用起來也很方便。在此之前,他們一直覺得放在銀行才是最為保險的做法。任何涉及到網絡的金錢交易,都讓他們感到緊張。


而民間借貸不夠規範的貸款,借款環境,也讓他們總感覺民間理財借貸的風險非常大。一不小心別說利息了,連本金都可能沒有了。比較狹窄的眼光比較閉塞的信息渠道,相對不夠完善的金融環境,都讓他們不願拿錢出來做任何冒險。


專業理財提高生活品質

然而實際上在手上已經積攢了一部分本金的情況下,更專業合理的理財配置,可以更大程度的放大資產增長速度。有人說,買房是最好的理財途徑。然而實際上,在房住不炒的大政策之下,房價上漲帶來的房產紅利已經微乎其微。


但是選擇專業的理財途徑,合理配置儲蓄、活期、定期、基金債券的比例,年收益率甚至可能遠高於房產帶來的升值影響。


而且租房生活的日常體驗,也能更大程度上保有個人生活的高品質與優體驗。租房市場也正在變得更加規範化。

以嗨住租房為例的一批公開透明的租房平臺逐漸湧現出來,目前嗨住租房已經在上海成為第一大租房平臺,佔據6.5萬套真實房源,房源數量比第二名租房平臺領先2倍。從千元高性價比房源到萬元豪宅,應有盡有。


下載嗨住app,不管是剛畢業的應屆生還是拖家帶口的中年家庭,都可以在嗨住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房源。


嗨住租房

首先我本人就是銀行的一名工作人員,接觸了非常多的存款客戶,主要的就是我們大眾老百姓。

為什麼他們寧願選擇低利率的銀行存款,而不選擇高利率的理財?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對於到銀行存定期存款的人,他們大部分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們對新鮮事物的認知上(比如理財產品、互聯網金融)都比較弱,而且,根深蒂固的概念,還是覺著錢放在銀行更放心。

2、理財,對於老百姓來說,算是個熟悉陌生的詞彙,不是沒有人嘗試過將自己的閒置資金存成理財產品,而是很多銀行,以理財的名義,高收益的利率誘惑,誘導老百姓辦理理財產品,結果,不明真相的老百姓,真的信任了他們,拿到手的很多竟然是保險公司的保單產品。


保單產品提取的諸多限制,甚至支取都會造成本金的損失。所以前期,很多人都被銀行推薦的這種理財嚇住了,覺著買理財不如存定期踏實。

3、理財的門檻比較高,銀行理財產品的起購點,動輒就得5萬10萬起,老百姓辛辛苦苦一年,也存不了幾萬塊,你不能讓老百姓攢上幾年,再去買理財吧?

4、當然,理財這個概念,不一定是指銀行或者金融公司的理財產品,也可以指我們對於閒置資金的一種對外投資管理,投資實體經濟,甚至去高息民間借貸。但是這類的投資理財都有很大風險,大眾風險偏好都是不會盲目進行投資。

5、銀行的安全性還是有目共睹,而且所有銀行都為儲戶購買了存款保險,儲戶存在銀行的錢,都有一個50萬以內的保障,即使銀行真的出現問題,也會為儲戶的存款有這麼一個最安全的保障(大部分人,不會有50萬以上的存款的)

綜上幾點,大家有閒錢還是習慣性存在銀行,而不是去理財。


創新公元

下面簡單談談我的觀點。

一,銀行存款安全性高。



銀行存款有國家強制實施的儲蓄存款保險制度予以保護。對50萬元以內的存款,由存款保險基金進行兜底償付。

各種理財產品,有的是保本的,有的不保本。即使是保本型理財產品,也主要是以發售方的資產進行保證,不是以國家保險的方式進行保證。

二,銀行在群眾中的威信高。

原來只有國有銀行,現在商業銀行有各種所有制形式。

但是,普通老百姓一般不把銀行作為企業看待,而是視同為政府機關,認為錢存進銀行就是由國家保管。

這個印象的形成有歷史原因,現在已經根深蒂固,尤其是對於五六十歲以上的人群,以及地處偏遠資訊不發達地區,絕對性地信賴銀行。

三,不瞭解其他的理財方式。

有的人不瞭解投資理財知識,有的是忙於本職工作無暇顧及,有的認為是不務正業,有的是不屑一顧……

老老實實幹活,本本分分掙錢,一分一分攢錢……是很多人的人生信條。

說起投資理財,不論別人如何解釋,有一部分人就是堅持認為那是不勞而獲、投機取巧,就是抱定了老主意一概不相信。


總之,通過以上分析,我覺得銀行存款客戶群,其特徵主要有以下幾點:


1.年齡偏大,追求安全第一。

2.觀念保守,排斥新鮮事物。

3.學習能力弱,接受新知識慢。

4.堅持勤勞致富觀念,認識不到被動收入問題。

5.具有強大的主動收入能力,或者生活保障基礎雄厚,或者物質消費慾望不高等等,總之是對投資理財無暇顧及或者不屑一顧。

以上是我的一點粗淺認識,如有不當,歡迎補充、指正。

以上純粹是個人觀點,請勿對號入座。


巴九言

和人們的消費觀念以及生活方式有關。當經濟越來越發達的時候,人們的理財意識變會越來越強烈,理財的前提是手頭有餘錢,但是現在大部分老百姓所擁有的金額都不足以去理財,一方面擔心血本無歸,將錢賠進去,而此時銀行是風險最小的。這是風險性和生活條件決定的穩妥思路。

而另一部分,則是因為對理財有排斥性,類似保險的誤區太多,沒有合理的引導,會讓用戶對理財產生不信任感。

因此,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寧肯選擇銀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