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大雨冲出明代石刻古碑,600余年玉皇庙遗址现身一小学

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沈西村一所小学内,珍藏着一块明代洪武年间的石碑,碑上字迹清晰可辨,周边镌刻的花纹繁复精美。经当地文管所的专家鉴定,该碑为明代重修玉皇庙碑,小学校址下尘封千余年的玉皇庙遗址也展现于人们面前。

山东聊城:大雨冲出明代石刻古碑,600余年玉皇庙遗址现身一小学

一年前,该村小学对操场进行扩建和施工,一场大雨后,工人发现了这块掩埋于地下近600年的石碑。有知识渊博者将碑文拓印并解读碑文上面记载的信息。

古博平东北十几里处有个名叫沈官屯的村,这篇碑文的作者姜湖便是该村村民。他在碑文中写道:元朝官兵攻杀到这里之后,群雄并起,一百多年间战乱频仍,导致此地荒无人烟,直到朱元璋称帝后,群雄割据的局面才得以终结。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为向人烟稀少处补丁,由沈姓委官从胶州迁至此地立村,开垦荒地,起村名为沈官屯,村民们在此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在村东发现了玉皇阁遗址。姜湖的曾祖姜善友于是召集众人在遗址以西修建了庙宇,此后,姜湖的父亲姜钺组织乡人对庙宇进行过修缮。嘉靖末年,姜湖见庙宇又有所损坏,召集众人再次进行修缮,最终建成大殿三楹,旁置配殿僧房,神像焕然一新,特立碑以传后世。

据碑文记载,此次重修玉皇庙与前几次修缮不同,此次不是对寺庙的小修小补,而是迁址重修,工程浩大,历时约两年半。

山东聊城:大雨冲出明代石刻古碑,600余年玉皇庙遗址现身一小学

这块明代石碑的出土,为该村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村里上了岁数的老人依稀还记得年幼时在玉皇庙读书和赶庙会的场景。当时沈官屯很热闹,附近十几个村的村民都到这里来赶集。玉皇庙在当地群众中仍然十分有影响力,每到初一、十五,周边不少村民都会到玉皇庙里诵经、上灯,庙外的集市也十分红火。

据一八旬老人回忆,玉皇庙正殿约有三层楼高,正殿屋脊上嵌着小兽,四个屋檐挑角上都挂有铃铛,正殿前有一座屋棚,正殿后面建有后道房,连同四周的田地、树林,整座庙宇占地几十亩,十分壮观。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玉皇庙被拆除。拆下的木料、砖瓦等被运送到当时的博平城内,用于茌平二中的建设。之后,在玉皇庙旧址上建起了现在的小学。

山东聊城:大雨冲出明代石刻古碑,600余年玉皇庙遗址现身一小学

小学校址南北长100米,东西长96米,高出地面约1.5米,地层可见散落砖瓦。岁月悠悠,昔日的诵经声被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所代替,曾经的参天松柏也早已砍伐,取而代之的是两栋教学楼,新修整的操场宽阔平坦,在操场两侧,分别安放着学校建设过程中发现的数通残碑和底座,由于年久风化,多数石碑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唯清宣统年所立者字迹尚可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