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培科:中國金融監管將向何處去?

2017

年可以說是中國金融史上最嚴厲的監管年,無論是監管規則、查處的案件、開出的罰單都創出了歷史新高。有人統計中國的金融監管部門2017共出臺重要監管文件超過20個,行政處罰超2700件,罰沒金額超80億元。截至2017
11月底,其中中國的證券系統行政處罰決定超過100罰沒款金額逾70億元,與2016年全年罰沒總額42.83億元相比,增幅超過60%
中國的
銀行系統行政處罰超過2600件,處罰銀行業金融機構1469家,累計罰沒總額達到13.89億元在中國的保險系統也發佈了36張監管函
涉及33家保險機構2016年全年發佈監管函16相比增幅達到125%由此可見,2017年的中國金融監管絕對是來真格的,而且查處的大都是金融市場的“硬茬子”和操縱市場的大鱷們,這對中國金融市場的長期規範發展應該是好事,只要能夠一以貫之和持續監管,而非一陣風、“運動式”監管。

2017年的監管態勢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精神來看,持續嚴監管、立規矩和規範金融市場發展將會延續,直到市場出清為止。2017年的嚴格監管雖然讓很多金融機構和市場參與者無所適從,但在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方面確實颳了一場監管風暴,這樣的嚴監管可能會成為新常態,作為市場參與者必須要去適應和理解,否則將很難跟上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節奏。

有人將2017年的中國金融監管總結為“治亂象、補短板、填空白”,我認為總結的還是比較到位,尤其在2015年股災之後,無論是高層決策部門還是市場各方參與者都開始系統思考中國的金融風險防範問題,還有一些互聯網金融詐騙和非法集資造成的社會矛盾要求必須要嚴格治理金融亂象,否則社會誠信將面臨喪失、金融將面臨腐爛。若再疊加上中國經濟增速下行、有效供給不足、產能過剩、庫存高企、債務畸高、貨幣超發、匯率波動、資源嚴重錯配等宏觀結構矛盾,要求金融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但如果是一個亂象叢生、充滿詐騙的叢林市場環境,則很難發揮市場化配置資源的功能,也能為宏觀經濟層面解憂分擔。顯然,治理金融亂象須用重典。

另外,中國金融發展與金融監管架構也產生了深度矛盾,中國金融混業發展的格局導致分業監管風險覆蓋能力不足,於是市場裡資金多層嵌套、監管套利、資金空轉及衍生出的金融高槓杆問題層出不窮,這也要求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必須要聯手嚴格監管,當然這也促使了高規格的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誕生,從而讓中國的金融監管有了統一、混業監管的架構,雖然這只是在治亂的基礎上誕生的一個聯合監管架構,但也是未來中國金融規範化發展和中國金融機構參與全球化治理的必然產物。當然,對這個部門的誕生也不能寄予太高的期望值,如果金穩會繼續延續官本位的監管思路,而忽略市場的感受和不尊重市場化規則,則很有可能還會被市場教訓,一直到監管適應市場發展。當然,我們期望中國的金融監管層能夠適應市場化發展的大潮,能夠適應市場化監管的規則,尊重市場化規則,構建法治化的市場環境,減少人為、行政化的過度干預,讓市場逐漸恢復活力。

不過,從大亂到大治需要有個過程,但這是規範中國金融市場秩序和奠定未來中國金融業健康發展的必經之路。因此,我們斷定2018年及未來幾年中國金融業依然會延續嚴格監管的路徑,依然會對金融市場的大案、要案還會雷霆監管,只是監管重點逐漸會從2017年的嚴厲懲罰逐步轉向嚴格治理和探索跨境監管機制,會進一步樹立行業發展標準、明確監管規則和引導市場發展理念,而非一直嚴打和恐嚇市場,否則當市場失去活力和全面喪失信心後,如果沒有人參與金融市場活動,監管再嚴也無意義,因此2018年該考慮構築金融市場基礎制度和營造市場信心了,只有市場出清、有了活力,才能促使經濟的健康發展,反之則會拖累經濟發展。


蘇培科簡介

對外經貿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CCTV財經評論員。境內外多家主流財經媒體的專欄作者和特約財經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