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一個成年人不知道感恩父母,只忌恨父母小時候的打罵?

婉秋150583024

你好,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出現這種“不感恩父母,反記恨父母”的情況不能簡單的用人品的好壞與善惡或者孝與不孝順長輩這種道德觀來隨意做出評價。
需要從深層心理學的發展觀角度來做一個全面的分析,才能弄清晰這個人為什麼會有這種在傳統美德看來不符合孝道的行為舉止呢?
首先,一個嬰兒呱呱落地的時候是就像是一張白白紙的而已,換句話說最終被塗成什麼樣的顏色其實就是養育者父母雙親的傑作了。

那麼,從這個觀點來看這個可能會被世俗稱為“白眼狼”或者“忘恩負義”的傢伙,其實也只是父母雙親不恰當教育的犧牲品而已。

父母雙親“嘔心瀝血”的把他“心靈的畫板”塗抹成現在這種顏色之後卻還可能覺得不能理解,殊不知這個孩子在父母這面鏡子裡看到的自己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所以,他就如父母“所願”的成了這個樣子。

這個分析結果的主要理論是客體關係和自體心理學。這兩個理論體系都是從研究和關注嬰幼兒階段的心理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成年後如何表現出不健康或不合適宜行為舉止的。


其中關鍵詞就是“母嬰關係”,“足夠好的母親”,“依戀與容器”“好客體與壞客體”等等……這所有理論與概念都是一致指向養育關係的重要性。


總之,這個人成年後不感恩父母反怨恨父母的行為,假如我們不是從道德高度去做評價的話。那麼,就是建議他的父母重新省視自己的育兒歷程了。從心理學方面來說做為父母是需要這種內省與自我覺察能力的。希望我的回覆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蔣梅玲


暖心理

導讀:感恩是什麼?大家也許知道吧。感恩是一種美德,一種生活態度;是一束陽光,可消除人與人之間的猜疑抱怨;是一座橋樑,可將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是一種鎮靜劑,可使人在眾多的紛擾中保持平靜;是一種潤滑劑,可消除人與人之間的摩擦……


羊有跪乳之情,鴉有反哺之義”。而人也應有盡孝之念,莫等到欲盡孝而親不在,終留下人生的一大遺撼,要想將來不後悔莫及,從現在就要從身邊的小事去感恩父母,回報父母。回報也不一定非的是物質上的回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就算是遠渡重洋、留學海外,我們時刻要懷揣著一顆感恩的心。正如世紀老人巴金所說:“我是春蠶吃的桑葉就要吐絲。”春蠶付出了,也獲得了,得到的卻是人們的讚美與欽佩。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20, "file_sign": "d1ee707b1340cf2834ba257a19b598f6\

夢之藍傳媒唱片

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同樣使然。

是什麼讓一對男女成為孩子的父母?絕不僅僅是他們進行的生育行為,這只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僅此而已。

在孩子成年之前的十幾二十年裡的養育行為,才是使父母成為父母,並且定義他們為何種父母的決定性因素

認為只要把孩子生下來,就天然地擁有了“父母”的地位與權利,並且永世不會被剝奪的人,從“養育方為父母”的角度來說,實在狂妄得近乎天真。

要配得上那一句“爸爸”、“媽媽”,實在是需要我們付出極大的努力、愛心與耐心。

親子關係是不平等的,這不平等不僅體現在孩子絕對的弱小,在生活和情感上都需要依賴大人,也體現在父母對孩子必須無條件地付出關愛和溫暖,因為這不僅是父母責無旁貸的使命,而且孩子後天心理的健康成長與此也密不可分。

如果你想要孩子未來心態溫暖、樂觀、感恩,那麼你就必須讓他浸潤在愛與溫暖中,別無他法

但這樣簡單的因果關係卻被很多“狂妄”的父母所否認,他們天真而固執地認為:“我生了你,養了你,無論我是怎麼養的,你就該心懷感恩,對我充滿感激和善意。”

但是,如果你沒有用愛來澆灌那顆種子,又如何能責怪它開出怨恨的花朵呢?

其實,很多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內心往往有一重不為父母所知的矛盾痛苦:當他們在怨恨著父母時,其實比其他任何人都渴望能做到原諒和接納

但是,每當他想強迫自己原諒時,童年時那個倍感受傷的孩子總會跳出來吶喊嘶叫:“他們尚未認錯,你就輕易說了原諒!那我一直苦苦追求的公平,誰來給我?難道我的苦就白受了嗎?”

如果不曾有過公正的審判,正義就永遠不會到來,在此之前談出的原諒,都是空泛而虛偽的矯飾,它沒辦法騙過自己的心。

所以,如果我們看到身邊有一個成年人一直記恨著父母小時候的打罵,別急著“政治正確”地要他原諒。

我們要明白一點:他也曾是個苦苦渴望父母之愛的純真孩子,沒有哪個孩子不想原諒、接納、感恩父母,只是,他現在內心的力量可能太少,做不到。他有權利先審判,再原諒。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覆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我是宋思華,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市心理學會會員,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諮詢師。

“父母永遠等著孩子的感謝,而孩子則一直在等待父母的道歉”。

這是一句經典臺詞,說出了父母和孩子各自的心思。

看到這個問題時,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句話。


一、為什麼不感恩父母?

所謂“感恩”,首先要有恩。

如果一個成年人,回首往事,沒有感受到恩,那自然不會感恩。

那麼“恩”又是什麼?“恩”,就是超越常規付出的部分。

“常規付出”就是:責任、義務、道德、輿論約束著的,父母應該完成的養育照料。

責任、義務有法律條文約束,清晰明瞭;

但道德、輿論則沒有具體的條款,於是,每個人對此的理解就容易出現分歧。

比如:為了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多父母省吃儉用,花了大錢讓孩子上各種補習班。

  • 父母完全可以不給孩子報班,但父母卻願意付出更多的金錢、精力、時間,來給孩子的學習提供幫助。

這是“恩”嗎?在父母看來是。

在孩子眼中呢?

  • 孩子認為這是父母的責任,父母本就該這麼做,反而正因為要上很多輔導班,才毀了自己的幸福童年。

“成年後不感恩父母”的核心,便是認為父母所做的,都是“常規付出”,而不是“恩”。

二、為什麼忌恨小時候的打罵?

主要原因:對打罵原因的歧義,以及對打罵過程的不良記憶。

關於打罵的原因,先來看個例子:

孩子把花瓶打碎了,父母打罵孩子。

  • 在父母看來,孩子太毛躁,平時說了無數遍,還是不改,最終闖禍,所以不打不長記性。

  • 而孩子則認為,上次媽媽洗碗把碗打破就沒事,換自己就被打罵,不公平,欺負我!

在這樣的思考落差之下,經過多年、多次,相似的經歷,相同的感覺,孩子心裡

自然就只有恨了。

再看打罵過程。

很多父母在打罵孩子時,理性教育的部分很少,相反,更多的是情緒發洩。

這樣的打罵,留給孩子的印象就是,屈辱的,被苛責的,被輕慢的。

如果記憶中都是這樣的印象,如何會不忌恨。

同樣是打罵,如果給孩子的感覺,父母是剋制的,是就事論事的,就不容易產生忌恨情緒。

不感恩並忌恨父母的成年人,無論是他們本人,或是他們的父母,都應該瞭解一下背後的原因,而非一味抱怨。

只有真正將目光收回,看到自己的問題,注重對方的感受,才能打破親子忌恨的怪圈。

宋思華

二級心理諮詢師,EAP諮詢師,上海市心理學會會員,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諮詢師。

致力於青少年行為問題、親子關係、婚姻情感、個人成長、職場困惑等方面的諮詢和研究。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這種現象社會中當然存在,但不能片面地把問題都推到孩子身上。有些時候記恨父母小時候的打罵只是表象,真正記恨的可能是父對於自己的真實態度和不當處理方式,真正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也不是天生就會做父母。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過於野蠻和粗暴,有時候會把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這種行為,怎麼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更不用說那些重男輕女的父母。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但也有父母並不愛孩子,更愛他們自己。在我們老家,父母那一代有些家長,只是把孩子當成他們的私有財產和日後養老的籌碼,並不會真正疼愛孩子。他們打罵孩子,有些時候只是為了發洩生活中的不快,有些只是想讓孩子完全由自己掌控,不容孩子有自由意志。

這樣的父母,即使孩子成年了,也難以忘記童年的傷害。像《歡樂頌》中樊勝美那樣的家庭,在中國並不少見。周圍不少女性朋友,至今還活在親情的這種綁架之中,為他們父母眼中的寶貝疙瘩鞍前馬後,嘴裡卻說著“女兒指望不上,還是兒子養老”。

父母養育之恩,大過天,當然應該感恩,但也請允許那些沒有得到過父母關愛的孩子心中可以對父母有敬但沒有愛。如果只是因為偶爾的打罵而記恨父母,當然應該擯棄。這樣的心結,有時候多溝通就能解開。贍養父母是法律規定的義務,每一個人都應該遵守,但至於原諒不原諒那些傷害,那就看個人的修為吧。


應作如是觀

正所謂“子不教父之過”。孩子呱呱墜地時,並沒有顏色,後面有了顏色,不過是這個家庭、社會給塗抹上去的。到底是成為一幅美麗的風景畫,還是變成亂糟糟的塗抹,決定性的因素是周圍的環境和他所受的教育。

父母在怪罪孩子的同時,更因反思的應是自己教育的缺失。我們是給了孩子生命,但這不是孩子必須孝敬我們的藉口,我們父母必須還要付出教育的責任和義務,孩子長大後才會有孝心。

你沒有付出,就不要奢求談回報,這是多麼淺顯的道理。可是,總有父母不懂得,把責任全部推卸給孩子。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多付出一些,將來才會收穫付出的成果。


名師育兒

小帆對這個最有發言權,來述說小帆的經歷吧!

雖然是個男孩,由於二胎關係,出生一直到上幼兒園之前一直在鄉下長大,該上學了,被父母接去,在新的環境還是不習慣的,好多事情姐姐能做,我卻不敢,比如早上賴床,吃飯放醋等等,經常被用來比較,這樣不如你姐,那樣也不如我姐,姐在我心中就是神的存在。用母親那句話,小棍印子從頭到腳都不夠,做錯事也被打過,這個應該,關鍵是有時候沒有錯,父親就在那找你的錯,然後找到機會就是一陣爆發(那時已經初中了,估計他是更年期吧!)原生家庭對孩子帶來的傷害,只有經歷過才知道痛苦。


孩子又不是傻子,你是拿他出氣,還是教訓,從父母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教訓孩子,眼神中帶有憐憫,憂傷,出氣眼神裡帶有憎惡,殺氣)在與父親的獨處中只有小心,小心,再小心,只要是兩人在一個空間,沒有外人都是提心吊膽的存在。

記得有次忘記關水龍頭了,家裡進水了,回家被打的想跳樓的心都有,被攔住了。(那年21歲)沒過2個月,我得了重病:尿毒症。

後來發生同樣的事情,也不打,也不罵了。現在什麼也不怕了,沒有人敢打我了,自由了!

一輩子也快過去了,誰都不容易,生病了也想開了,用父母那句話,生病時候不是他們簽字,早死了,想想也是,沒有他們的收留,估計現在墳頭草都長几年了。沒有辦法,誰叫他們給了我們生命呢!這輩子欠下的債是還不清的。下輩子吧!


小帆讀書

任何人都是人生父母所養,從你在孃胎裡到呱呱墮地的那天起,一直到自食其力,成家立業及以後的道路,父母在你身上所付出的心血和疼愛是你感悟不到的。

虎毒尚不食子,試問天下所有的父母,有誰不關愛自已的兒女,你是他們身上掉下的血肉。你喜他們樂,你苦他們哀,心連心肉連肉。父母傾其所有,情願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讓兒女受半點委屈,百般疼愛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風。

父母對子女來說,恩重如山情深似海。父母在孩子的面前,大都扮演著嚴父慈母的角色,在子女成長的道路上操心勞肺吃盡幸苦,為孩子快樂健康成人保駕護航。

也許有的父母,在子女成長過程中要求嚴格,不允許孩子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一旦發現就打罵懲罰,亦或是父母情急之下情非得已無法控制的舉動,當然這種方式不可取,對子女要加以包容與引導,認清事非走正道。

子不教父之過,千年的儒家思想也影響著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都想自己的子女成龍成鳳。這種想法錯嗎?肯定不錯!這是所有的父母都期待的,有出息的子女誰人不誇誰人不慕,就連子女也會感到光宗耀租、前程似錦、臉上有光。可現實是殘酷的,人常說 ; 一娘生九子,九子不同樣。這說明人與人是不同的,脾氣、性格、智商、喜好、環境、受教程度等等,無不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當然,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有些父母受文化程度和自身素質的限制,有文化,但素質偏下,在兒女成長教育過程中,性情粗暴嚴厲非打即罵,總認為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長此以往下去,他們這種粗陋的方式,也在孩子心靈上留下恐懼和烙印,認為父母不疼他們,促使他們增加了逆反心理,破罐破摔成了浪子。

還有些父母,文化雖然不高,但會和高文化高素質的人一樣有方式方法教育子女,慈祥和善諄諄教誨孩子做一個對家庭和社會有用的人。

當子女長大成人,為人父為人母,你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你就會感覺到自已的辛苦,也就體驗到了做父母的不易和責任。可憐天下父母心,以前父母對你所做的一切,將在你身上延續,你還會記恨父母嗎?雖然有些方式不同,但最終目的只有一個,望子女"好",”好"字涵蓋了所有美好的願望和期盼。

作為父母,對子女也要寬宏大度,有些事要順其自然,不能一味強求,如果孩子不是那塊料,我們就不求兒女出類拔萃大富大貴,但求健康平安成人就行。

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可以感動和融化世人的心。忘記不愉快的過去,珍惜你擁有的。父母是偉大的,讓我們理解父母 ! 遵重父母 ! 孝愛父母 ! 因為你們現在和將來也是父母 !


L8D8R8

專家分析:

在我國,教育孩子學會感恩有兩種理念,這兩種理念來自於傳統和當代。一種體現在我國的傳統教導中,“養兒防老”的觀念一直被很多父母所認同。他們認為,父母現在為子女付出,將來子女感激父母、回報父母是毫無疑問、天經地義的。另外一種則體現在當今父母的新觀念中,“養兒”並不指看“防老”。很多父母認為,家庭經濟條件好,老了也不需要子女來養,只要子女過得好。從事教導十多年的陳校長說,中國曆來就是一個講求“孝道”的國家,這裡的“孝道”就包含“感恩”的成份。其實,無論何種理念,都要讓孩子懂得感恩,但不能是以強迫的觀念或手腕。要讓孩子知道,“家庭中不僅僅只是父母對你付出,你也要學會向父母付出”。感恩是一個人基本的素質,是孩子情商教育的重要內容。

很多孩子缺乏感恩之心,不懂得體諒父母,主要原因有:

1、現在的孩子大多屬於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再加上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父母比較重視小孩的培養,也有物質基礎來滿足孩子的要求,所以,對孩子有求必應,呵護得無微不至,打理好幾乎所有的事情。正是父母毫無原則的溺愛,讓孩子對父母給予的一切都習以為常。孩子們獲得的愛太多、太容易,自然不懂得珍惜,進而忽略了應該感恩父母。

2、 孩子的知恩、感恩不是與生俱來的,他們需要在後天的教育中培養而成。可是,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評價學生的優劣更多是看學習成績,德育因而顯得微不足道。學習好就幾乎代表了一切,孩子的品德、個性培養被忽略。這種片面的價值觀和培養方式這也是感恩心理缺失的原因之一。

3、 現今社會有一種崇尚功利、實用、個性的文化潮流。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實用”、“功利”通常成為衡量標準,這對傳統的類似於“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感恩文化形成一定的衝擊,導致社會大環境對感恩的自然遺忘,最終感恩教育明顯缺失和滯後。

案例一的孩子之所以不知道感恩父母,是以為父母對孩子要求百依百順,自己不吃,讓孩子吃,自己不穿,讓孩子穿,任勞任怨,反而讓孩子覺得父母這麼做是理所應當的。案例二小顏之所以對親情冷漠,主要是長輩們在撫養子女時,沒有對孩子進行尊敬父母、熱愛、孝敬父母的教育,沒有使孩子從小形成尊敬、孝敬長輩的意識。此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家長就是孩子的參照物,他們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的。如果小顏的媽媽和爸爸對爺爺和奶奶不好的話,小顏就會模仿,因此,父母怎樣對長輩,他就會怎樣對長輩。所以關愛今天的老人就是關愛明天的自己。自己對父母好,孩子也自然就會形成尊敬長輩,孝順長輩的意識。


陽光下的雨季

今天碰到這個話題我很想表達一下,我父母在我出生就感情不好(這是我自己長大後知道的),不明白本來感情就不好了為什麼還要生我,也許很多人會很吃驚,我怎麼連生命都不想要!!我現在長大了知道了,或許我就只是個意外。從一兩歲開始媽媽一跟爸爸吵架我就被送到姨媽家,小姨對我表弟比對我好,什麼好吃的給他吃,我沒有!!後來父母分開我就沒怎麼見過父親,我上小學學會寫信時給我父親寫一封信,是我自己因為思念想寫的,可是這封信我根本不知道發到哪裡去。在上小學時媽媽跟了一個人,他有女兒,蔑視我們,繼父欺負我,我媽根本沒有為我出頭,還是繼續在這樣的家裡生活,早上母親和繼父沒有起床我就走路一個小時去上學。中午在學校吃點,母親一天就在家裡睡覺,不幹任何有經濟收益的事,也不願意去學習。一聽到我父親來我們附近的位置了就打我,讓我去找父親要錢,父親一副沒錢樣,割都割不出錢。我姐姐15/6歲學手藝自立,我母親天天吵著跟我姐姐要錢,跟我姐姐打架。我姐姐20歲就出嫁,我媽又靠著我姐夫,這事那事都要去麻煩他。後來我離開家在外讀書,幾次三番母親都不讓我讀書了,我自己堅持,自己從六年級開始暑期打工,撿煤,自己掙生活費。後來長大了每次回去母親都埋怨,訓斥我,我生氣走掉,下次回去還是一樣,每每聽到母親說話她就是說自己一輩子划不來,子女不孝,後來我的繼父退休我媽非讓他做環衛工,遇車禍去世,賠的錢跟繼女扯來扯去,後來拿到的錢都給我哥買房子,我姐和哥一直在外地打工重來不回來,後來我出嫁跟老公幫哥買房子,我媽還讓我給我哥裝修。一言不合就罵人,我出嫁了還當我老公的面打我。現在給哥的房子專修好了,她住過去了,我了卻了所有的對我孃家的付出,不會再與他們有任何瓜葛。沒有任何瓜葛。這是我目前給我自己定義的生活,過好我自己的家庭,就算我媽說我不孝孃家,以後過不好了別回孃家我也認了,我自己的家庭過不好我也會把自己過好,把女兒照顧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