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与明太祖的子嗣都多还同样优秀,为何康熙时出现了九子夺嫡?

继承人问题向来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重中之重。明朝万历时期出现的“争国本”事件,就是明朝士大夫捍卫嫡长子继承制度的一个坚定抗争!

可见,继承人问题在帝国传承和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所以,如何培养一个合格且优秀的继承人,就成为历朝皇帝考虑的首要问题!

而培养一个优秀的传承人,需要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教育。所以历朝皇帝不惜聘重金在朝中物色优秀的大臣充当继承人的老师,一方面,这是太子的玩伴,可以教会太子很多东西;而另一方面,太子的老师也会成为未来皇帝执政班底的一员,可以说皇帝在为太子物色合格的辅佐者。

康熙与明太祖的子嗣都多还同样优秀,为何康熙时出现了九子夺嫡?

但是在“静Yes”看来,朱元璋和康熙对待太老师的态度就有些不一样了:

1、朱元璋的“尊师重教”

先说伴读。《明史·舆宗孝康皇帝传》讲到洪武元年,太祖“命选国子生国琦、王璞、张杰等十余人,侍太子读书禁中。琦等入对谨身殿,仪状明秀,应对详雅。帝喜,因谓殿中侍御史郭渊友等曰:‘诸生于文艺习矣,然与太子处,当端其心术,不流浮靡,庶储德亦获裨助。’”此时年朱标17岁,读书当然要伴,而且伴侣的选择很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而在老师的选择上,朱元璋也没有放松。朱元璋在辅教太子的问题上,把慎选师傅放在第一位,太子朱标的师傅宋濂在元代便已是翰林编修了,《明史·宋濂传》称洪武初,帝“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令入禁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除了宋濂以外,还有詹同,他是陈友谅的翰林学士,朱元璋攻下武昌以后,便召他为博士,“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明史·詹同传》)。

康熙与明太祖的子嗣都多还同样优秀,为何康熙时出现了九子夺嫡?

当时教授的主要是儒家经典,即仁义礼智信。除了太子,其他诸王朱元璋也没有放弃教育!正是由于朱元璋的重视,朱元璋的儿孙更多地懂得了秩序和伦理的力量!

作为皇帝,也是父亲,朱元璋不仅为皇子们物色优秀老师,也在身体力行尊师重教。

有一个叫刘崧的师傅,洪武14年,崧为国子司业,赐鞍车,令朝夕见,见辄燕语移时,未旬日卒。疾作,犹强坐训诸生。及革,敬问所欲言,曰:“天子遣崧教国子,将责以为功,而遂死乎!”无一语及家事。帝命有司殡殓,亲为文祭之(《明史·刘崧传》)。”从这里可见朱元璋确实尊师重教,一个穷教书先生,能够与皇帝朝夕相见,而且见面能“燕语移时”,他们之间谈论的议题,当然离不开朱元璋子弟之间学习和品德的状况,由此也说明朱元璋在教师面前没有一丝一毫做皇帝的架势。

朱元璋与师傅的关系,不完是君臣之间的,而是家长与教师如何协同教育好下一代的问题。而朱元璋对教师的关心,不是递红包,而是充分地表示对他们工作的尊敬,是靠这一点来调动教师们积极性的。

康熙与明太祖的子嗣都多还同样优秀,为何康熙时出现了九子夺嫡?

实践证明,父亲的言传身教给了孩子们树立了良好榜样,明朝没有出现挑战太子朱标的情况。

2、康熙的“尊师重教”

和朱元璋的尊师重教相比,康熙确实差出了太多。

很多人说康熙是千古一帝,那是对他功绩的一个肯定,但是对康熙的子女教育问题连连感慨,好像康熙忙于政事顾不上孩子们,然后孩子们都被其他人带坏了,或者说康熙没问题,全是这帮孩子们的错!

说这些话的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康熙尊师重教的真面目。

皇太子出生时,康熙最疼爱的皇后难产而死,这让康熙对太子百般溺爱,终于害了太子。太子师傅耿介给太子讲课,因天气炎热,加上站得太久,突然晕倒在地。康熙得知后,非但不责备太子,反而怪罪老师:“尔等侍立,朕焉得知?应坐应立,宜自言之。皇太子欲赐座,未奉朕谕,岂敢自主?”整的罪责全部在老师身上。

康熙25年4月,康熙在瀛台教皇子们射箭,帝师徐元梦陪侍在旁,康熙也让他射箭。但徐元梦不善骑射,拉不开强弓,被康熙当着皇子的面严加斥责。徐元梦解释了两句,康熙便恼羞成怒,当着皇子的面让人杖打徐元梦到奄奄一息,并下令抄徐元梦的家,将其父母流放黑龙江。但是他又怕这样会耽误皇子们学习,于是当晚又派人去给徐元梦治伤,让徐元梦第二天必须按时给皇子们上课。

康熙与明太祖的子嗣都多还同样优秀,为何康熙时出现了九子夺嫡?

当晚天降大雨,徐元梦带伤跪在皇宫门前嚎啕大哭,恳求御前侍卫转奏:“臣奉职无状,罪该死。臣父廉谨,为官数十年,籍产不过五百金,望圣主察之。且臣父母皆老病,臣年正壮,乞代父谪戍,尚能胜甲兵效命矣!”侍卫虽然很同情他,但又惧怕康熙发怒,没人敢转奏。后来一个大臣求情,康熙才赦免了徐元梦。

康熙46年1月,康熙第六次南巡,路上看到诸皇子的请安帖,感觉文笔不通,感觉都是徐元梦不尽心教诲所导致的。拟将徐元梦革职,并当着全体阿哥之面再次杖责徐元梦。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父亲的都不尊重老师,皇子们怎么能够尊重老师呢?最要命的是,康熙作为少数民族皇帝,一再可以贬低和侮辱儒家经典。康熙最得意的事,就是召集天下儒生,在他们面前宣扬儒生误国,儒学误国。这都被孩子们看到眼里,最后导致皇子们视伦理规矩为草芥!视僭越为能事!

所以,朱元璋和康熙的子女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二者一切的根源,在于朱元璋和康熙本身。

说康熙太子不是长子以及明朝藩王在外无法撼动朝廷的,都是原因,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教育。

康熙与明太祖的子嗣都多还同样优秀,为何康熙时出现了九子夺嫡?

教育为百年大计!此言不虚!

康熙与明太祖的子嗣都多还同样优秀,为何康熙时出现了九子夺嫡?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并没有出现康熙朝那样的九子夺嫡现象。其一在于朱标能力强,而且孝顺。其二在于明清的继承制度不一样,使其他皇子人人都有机会。其三在于教育与分封问题。

说一千遍说一万遍,不管一个人有着什么样的先天优势,但如果能力不行也是白废,比如说胤礽这样的。如果能力行了那么更是顺风顺水,比如说朱标这样的。

为何明初没有出现九子夺嫡的情况,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朱标能力强,上可以使朱元璋满意,下可以使诸王心悦诚服。

朱标相对于胤礽,是极其孝顺的,朱棣对于父亲朱元璋孝顺不说,还经常救助要被父亲责罚的秦王晋王等弟弟,身为大哥维护了家庭的团结与和谐。而胤礽不只是弟弟病重乃至死了漠不关心,康熙病重时还偷窥,想早点继承帝位。差的太远太远了。

朱标主张仁政,虽然经常惹的朱元璋勃然大怒。但也获得过朱元璋的认可其能力也不错,而胤礽监国期间的做为简直是差太远。

朱标能力强,人品又好,太子之位又怎么坐不稳呢。而胤礽就是恰恰相反了,能两次被废也是正常。

继承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后就一直主张嫡长子继承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度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有效的避免诸子为了太子之位自相残杀。

朱元璋为了贯彻这个制度,甚至朱标英年早逝以后,不选择其他有能力的儿子而是选择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清初的继承制度其实很乱,因为是少数民族所以并不是太注重嫡长子继承制度。

清朝第二代皇帝皇太极是排行第八,第三代皇帝顺治帝福临排行第九,第四代皇帝康熙排行第三。可以看出当时清朝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规则,立继承人不怎么看重是否为嫡长子。

到了康熙帝时代,开始制定规则实现嫡长子继承制度。但一时半会根本扭转不过来的。嫡长子胤礽不争气,使这种制度失败。更是引发了其他皇子的好胜之心。

最后清朝继承制度成为立贤不立长。

教育与分封问题

朱元璋对于嫡长子继承制度是一直认可的,虽然也注重培养其他儿子,但更注重于培养朱标。

朱标早在朱元璋为吴王时就被立为世子。

可以说当时的资源倾斜于朱标一人。

而且朱元璋立下分封制度,一般藩王成年后就要就藩外地,一旦去了外地远离政治中心,就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诸子斗争的可能。

清朝因为开国初期的继承制度不明确,哪怕后来康熙帝想建立嫡长子继承制度,也是一时半会扭转不过来。

所以清朝的培养皇子制度是合理分配资源,并不是资源倾斜于胤礽一人,这样的教育当然会培养出来竞争者。

而清朝虽然分封皇子,但不准其离京。诸皇子一直待在政治中心京城,当然是加大了争夺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