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以“八王议政”闹剧,吊打雍正帝,原来忽视清朝皇家一传统

向敬之

电视剧《雍正王朝》临近尾声,弄出了一场所谓八王议政的闹剧,险将雍正逼进了下台的死胡同。

那场景,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以廉亲王允禩为首的反对党阵营,串通关外四旗主铁帽子王爷率兵进京整顿旗务,准备联手恢复所谓清初的八王议政。

八王议政,顾名思义,就是帝王之下的八旗旗主联席会议,可以决策一切国家要务,制衡和对抗大汗,或者皇上。

王公大臣议政,清朝确实有这个传统。

从努尔哈赤建国之初的四大贝勒、五大臣,到天命七年三月推行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这是氏族社会军事民主制的一个表现。大汗专制却不能独裁,诸贝勒大臣相互牵制和监督,在一定程度了威胁了汗权。努尔哈赤曾经两次试图择立储君,却因以四大贝勒为首的议政会议抵制,而皆以失败告终。

皇太极以弱势的旗主,得到三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的拥立,最初“五年所凡国人朝见,上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受”(《清太宗实录》卷十),受礼听政,共决朝政。皇太极在即位当月,设置八固山额真,总理本旗军政事务,“入则赞襄庙谟,出则办理国事”(《清太宗实录》卷一),又设立了两班十六大臣三十二人,或佐理国政,或出兵驻防,进一步分割各旗主的权势。

电视剧以“八王议政”闹剧,吊打雍正帝,原来忽视清朝皇家一传统

《孝庄秘史》中的四大贝勒皇太极(右二)、代善(右一)与阿敏(左一)、莽古尔泰

多尔衮以睿亲王之尊摄政,代行皇权,却不断地强迫顺治帝晋封其为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实质上就是要凌驾于诸王贝勒之上,而对旗主们的权势进行打压和削弱。

顺治亲政后,首崇满洲,将多尔衮所统的正白旗,改为皇帝亲领,与原来努尔哈赤、皇太极传承皇帝亲率的两黄旗,一同成为了直属皇帝的上三旗。

顺治以降,八旗有了上三旗与下五旗之分。

皇帝是八旗共主,更是上三旗的唯一旗主。

康熙初期,两黄旗大臣因多尔衮留下的宿怨,打压苏克萨哈为代表的正白旗。这是上三旗的窝里斗。少年天子康熙帝,在旗属关系上,仍是他们共同的旗主。

雍正继承了康熙的皇位,也继承了他的上三旗。

八旗旗主,雍正帝一人占三。

王公贝勒可以奉命办理上三旗满洲、蒙古、汉军事务。雍正十七弟允礼,是他夺嫡的支持者之一,对他尽心尽力、敬畏谨慎,不但爵封果郡王、管理理藩院,而且命管理正黄旗满洲事务,就是出任正黄旗的满洲都统。

电视剧以“八王议政”闹剧,吊打雍正帝,原来忽视清朝皇家一传统

《甄嬛传》陈建斌版雍正和李学东版允礼

用皇室近亲管理旗务,始于康熙后期。康熙帝为了进一步牵掣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积极任命年长的皇子管理旗务,参与国政,组成了一个特殊的中枢权力机构。深得康熙信任的老十二允裪,虽然没有参与“九子夺嫡”的宫斗,但他因被康熙帝交与启蒙老师苏麻喇姑抚养,命总管内务府,同时办理上三旗之一正白旗满洲、蒙古、汉军事务。雍正即位后,总是以他办事不谨慎、礼数出纰漏,拟罪夺爵,将其一降再降,降为奉恩镇国公,直至雍正八年五月才恢复他的郡王爵。

允裪之所以遭受雍正连连打击,一是他可能为雍正的假想敌,二是他或为允禩的同情者。

雍正上台之初,政治环境并不稳定,朝中反对者多,下五旗中旗下属人与旗主的隶属关系依然存在。他们其中有不少人与反对党领袖允禩往来密切。

但是,上三旗是绝不会让别人染指的,即便是奉命办理旗务的,也只是一个高级经理人。如此局面,哪还有什么允禩、允禟、允䄉、允祥各领一旗,所谓简亲王勒布、东亲王永信、果亲王诚诺、睿亲王都罗各主一旗?

雍正自然归属的上三旗,也被他们分割了。

允禩等强制推行八王议政。这是赤裸裸的逼宫。

电视剧以“八王议政”闹剧,吊打雍正帝,原来忽视清朝皇家一传统

《雍正王朝》八王议政的闹剧

老态龙钟的张廷玉据理力争,有心救主,无力破局。心有余而力不足。

若不是老十三拼了最后一口气,力挽狂澜,说不定被艺术创作者穿越架空的雍正,就提前收场了。

这,充分说明了雍正即位之初,虽有隆科多、年羹尧等人于内于外的保驾护航,还是不能保证康雍交替的政治环境稳定。

当然,在他初登大宝,感到形形色色的威胁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打击朋党,进一步削弱下五旗旗主王爷的特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