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茂書記在碧巖

袁志茂書記在碧巖

核心提示:1978年,隴西縣碧巖公社首開“包產到戶”先河,成為全縣乃至全省、全國最早實行“包產到戶”的地方之一,當時這一重大改革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和社會的普遍關注。軍人出身的袁志茂同志作為當時碧巖公社的黨委書記,他是如何決策、實施這場偉大的變革?他所遇到的壓力、阻力又是如何?40年後的今天,我們特別輯編彭效忠、文佔魁、李向東三人於2000年合寫的《袁志茂書記在碧巖》(題目系編者加)一文,以紀念我們國家偉大的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對已去世多年的好黨員、好乾部袁志茂同志的最好紀念!

這是發生在22年前的一件事情。

22年前的1978年,粉碎“四人幫”已經兩年,但全黨工作還處於徘徊狀態,農村經濟已到了崩潰的邊緣,特別是貧窮落後的甘肅,農民的困難程度更大,許多農民在飢餓線上掙扎,吃糧靠回銷,花錢靠貸款,外流討飯者不斷。這種情況怎麼改變?全黨都在探索。安徽在省委書記萬里的領導下,最早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實行包產到戶。在我們甘肅省,隴西縣碧巖公社(現在的碧巖鄉)時任黨委書記的袁志茂同志也是最早推行包產到戶的先行者。

袁志茂同志1951年參軍,1957年轉業,一直在縣鄉工作。1977年秋,擔任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的袁志茂同志調任碧巖公社黨委書記兼革委會主任,他一到公社,就走村串戶,瞭解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當他聽說這個公社的萬溝大隊紅崖灣生產隊群眾生活十分困難時,主動要求在那裡蹲點。經過了解,這個隊10戶52口人,耕地500多畝,人均口糧不足70斤,歷年公購糧顆粒未繳,土地荒蕪,人口外流,一輛破敗景象。於是,他深人到到田間地頭,和大家探討如何讓群眾吃飽肚子的問題。有的說:“現在人心散了,沒有治了”。有的說:“要想有飯吃,就得變點子” 。

在和隊長何萬俊商量幾天幾夜後,在10月初的一個夜晚,二人睡在一個炕上,談到深夜,不約而同地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乾脆把這個生產隊的土地包到戶試一試。但是,這要冒很大的風險,因為幾十年的政治運動, 批了二十幾年的“單幹”,人們都害怕了,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基礎” 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雷池”,把土地分開就等於犯了方向路線錯誤,後果不堪設想。但袁志茂同志說,只要社員有飯吃,頂多開除黨籍,開除公職,我回老家種地也心甘情願。

1978年10月21日(比安徽鳳陽小崗村推行包產到戶的11月24日還早一個月零三天),他又和隊幹部研究決定,把地分給農戶,並給社員約法三章:一是對外絕對保密;二是明年夏收後,首先繳足公購糧;三是不再吃回銷糧。這個意見一公佈:社員都雙手贊成。這樣他們就把地劃分到戶,為來年的生產做準備。

1979年春天,家家戶戶精耕細作。秋後獲得了大豐收,第一次向國家繳清了公購糧,口糧人均達千斤以上。有的社員說:“活了半輩子,還沒有見過這麼多的糧食!”但袁志茂同志給社員壓話:“不要高興得太早,要注意保密,還要裝得窮一點!”秋收後的一天,他給縣委書記張自強作了個別彙報。張自強說:“這件事只能幹不能說,縣委、公社都不討論,明年照樣幹,出了問題我負責”。

1980年春,張自強高興地給袁志茂說:“老袁,你放心吧,現在有政策了,上面提倡包產到戶,你先走了一步。”

1980年3月1日,縣委正式作出決定,隴西的大部分生產隊都實行了包產到戶,這在全省也是比較早的。

2000年5月,我們在袁志茂同志的帶領下,訪問了紅崖灣生產隊。在那裡,幹部群眾一見老袁,都非常高興,說是救命恩人來了,男女老少,爭相請老書記到家中作客。老袁雖年逾七十,仍精神矍鑠,走家串戶。當看到當年家家戶戶的破草房都變成新瓦房,聽到現在群眾種藥材、打工,人均現金收人過千元,口糧過千斤時,非常高興,笑談當年冒風險包產到戶的事情,感慨萬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改革要敢於冒點風險,但在20多年前,冒包產到戶這個風險是要有膽量的。袁志茂同志文化程度不高,但他認準一個理:“民以食為天”,基層幹部首先要解決的是群眾的吃飯問題。只要群眾能夠吃飽飯,不再伸手要糧討飯,即使一時被冤枉也值得。

時任隴西縣委書記的張自強同志在一篇回憶文章中說:“紅崖灣一年鉅變,像一盞明燈,給隴西36萬人民照亮了一條廣闊的大道”。這就是說,袁志茂同志在包產到戶這件大事上給隴西人民立了一大功。但袁志茂同志不以功自居,不計較個人的得失。當了幾十年的科級幹部,退休後工資只有700多元,一身老農的打扮,還時刻惦記著紅崖灣的鄉親。談起當年的事,他只是說,“我只做了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做的事”“人民群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是的,只要我們的各級領導和廣大共產黨員,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像小平同志講的那樣,把“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我們想問題、做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最忠實地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黨的事業就一定能夠無往而不勝。

袁志茂同志離開碧巖公社、退休已十多年,住在遠離紅崖灣40多里的縣城,但他沒有忘記那裡的群眾,那裡的農民群眾也沒有忘記給他們辦了大好事的袁書記。每到年關節令,許多農民帶上他們豐收的果實到袁書記家走親訪友。每當袁志茂同志爬上海拔2000多米高的紅崖灣,農民群眾像見到親人一樣,迎來送往,這種魚水般的幹群關係正是我們黨要發揚的優良作風,才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事實也說明那些真正為人民群眾謀了利益的無名英雄,歷史不會忘記,人民群眾不會忘記,我們的黨更不應該忘記。

這件事情雖然已經過去20多年了,今天舊事重提,對於端正我們的黨風,密切幹群關係,摘好西部大開發都具有現實意義。只要黨的各級領導幹部,都像袁志茂同志那樣,為了人民的利益敢冒風險,就一定能開創西部大開發的新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