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卓別林,豫劇名醜——牛得草

東方卓別林,豫劇名醜——牛得草

牛得草(1933-1998),原名牛玉林、曾用名牛俊國,河南開封人。,國家一級演員,鶴壁市豫劇團原團長。

牛得草從小家庭貧窮,跟著母親在黃河畔流浪乞討。他自幼熱愛豫劇,10歲拜師祥符調名家李小需,專攻文丑,尤擅官醜。由於勤奮好學,加之天資聰穎,12歲就在開封一帶登臺演出,嶄露頭角。1947年參加開封和平劇社,不久成為臺柱子。1954年調入黃河文工團。1957年經著名京劇丑角表演藝術家蕭長華指點,技藝大長。1958年轉入鶴壁市豫劇團。

其主攻醜行,善演文丑,唱、念、做、打俱佳,樸實、灑脫的表演自成流派,風格獨特,逐步成為豫劇丑角藝術家,併成為牛派丑角的創始人,在傳統戲和現代戲中塑造了許多性格各異、風趣幽默、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尤其是在其代表劇目《唐知縣審誥命》《卷席筒》《拾女婿》《作文章》中扮演的唐成、張倉、姜老哏、張洪元等角色,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東方卓別林,豫劇名醜——牛得草

在傳統戲劇中,丑角總是被諷刺和嘲弄。然而牛得草在藝術實踐中塑造的“七品芝麻宮”唐成這一形象,外醜內美、機智幽默、詼諧灑脫,一掃丑角戲的浮、淺、露、俗之弊,開創了丑角正演的新路子。牛得草把“當宮不與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當做劇中縣官唐成的為官之道,唱響了天南海北、大河上下,深受百姓的稱讚。

在表演藝術上,牛得草始終追求宋人陳鬱在畫論中所說的“寫其形,必傳其神;傳其神,必寫其心”的藝術境界。其表演圓中有方,方中有圓,既有精絕的嚴格規範,又有機智的即興變通。快念、快唱、快笑成了他紮實的口白功“三絕”;帽翅功、扇子功、鬍子功則是他特色表演中的“三諧”。其唱腔是以低八度的大本嗓,配合鼻腔共鳴而獨具特色,醜行表演者中未見第二家。

東方卓別林,豫劇名醜——牛得草

幾十年中,其在《挑女婿》《抓壯丁》《做文章》《三願意》等劇中塑造了眾多滑稽風趣而又樂觀善良的人物形象。1979年牛得草帶劇目《唐知縣審誥命》參加文化部主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30週年獻禮演出,獲創作、演出兩個一等獎。後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易名《七品芝麻官》搬上銀幕,該劇於1981年獲第四屆“百花獎”佳戲曲片獎,1992年被灌製成唱片,獲第二屆“金唱片”獎。香港《大公報》撰文稱牛得草為“東方的卓別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