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騰訊17年投資,騰訊手握王牌像大地主,阿里卻是有些心酸

2017年的互聯網發生翻天地覆的變化,可以說日新月異一天不關注你就算是落後了,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新零售、人工智能……湧現無數風口和機遇。無數的資金紛紛湧向這些領域,開始了投資發展。而騰訊和阿里作為中國最大的兩家互聯網巨頭,其投資風格的差異也十分顯著:騰訊已經成為中國事實上最大的PE機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而阿里的投資則圍繞既有的商業版圖,顯示出極強的實業屬性。

阿里巴巴和騰訊都是互聯網巨頭,不論國內還是國外都是,畢竟中國用戶這麼多。騰訊在社交領域國內無敵,阿里則是在電商領域呼風喚雨,到了這個地步他們的主業已經發展到了頂峰的時候,他們兩個紛紛的將眼光瞄到了別人的鍋中,對外投資戰略由此展開,雙方摩擦戰爭不斷交火各有所得各有所失。但是從2017年的投資佈局上來看他們兩個的投資模式方法上面還是有著很大的不同之處的。

阿里騰訊17年投資,騰訊手握王牌像大地主,阿里卻是有些心酸

2017年阿里巴巴投資的項目中,獨立投資的佔到38%,領投的佔40%,二者合計達到78%,遠高於騰訊的63%,而阿里巴巴跟投的比例只有4%,幾乎只相當於騰訊的零頭。阿里對已投企業的話語權總體強於騰訊,但這樣相對強勢的投資方式,實際上源於實業企業而非投資機構的投資邏輯。

互聯網深刻改變了經濟生活,也在深刻地影響投資領域。在全新的時代,流量資源已經是一種特殊的資本,誰掌握流量,誰就成了互聯網上的"土地所有者",或者說是一條"高速公路"。在互聯網上的所有玩家,要種地就得交地租,要開車就得交買路錢。在這個時代,不僅真金白銀可以換得股權,流量更可以換股權。這是騰訊得以快速擴張其投資版圖的最大秘密。

阿里騰訊17年投資,騰訊手握王牌像大地主,阿里卻是有些心酸

互聯網方面騰訊可以說站在了絕對的上游,騰訊的基本產業是社交領域,社交可以說是一切流量開始的源頭,在互聯網上想要有所發展的話,那你必須要有流量,而流量對於騰訊來說或許是最容易的一方面,在其他企業苦哈哈的引流的時候依靠騰訊的企業們完全不需要這個,只要騰訊稍微傾斜出一點點資源來完全可以帶給其他企業非同一般的提升效率。

但是真是因為這種騰訊系企業的獲得方法,所以他們必定要受到騰訊的節制,不然沒有流量的照顧怎麼能繼續發展那?這大概是所有騰訊系企業們最為焦急的方面了,他們一方面拼命地將流量導入到自己的產品上面去,一方面企圖通過騰訊獲取更多的流量。有好處也有壞處。在流量時代,誰控制了流量入口,誰就是大航海時期把握海上商路的西班牙、二戰後把握石油與金融命脈的美國。騰訊雖然還未到這一步,但已接近可以對所有迫切需求流量入口的企業尤其是早中期企業"收稅"的地位。手握流量的騰訊居於絕對操盤地位,與Pony馬在烏鎮飯局上的核心座次一模一樣。

其實阿里系的投資更多的則是需要拿著股權來說話了,不像是騰訊系一樣可以通過流量來約束自己投資的公司,這大概就是最大的不同了,阿里系必須要不斷加深與企業之間的聯繫以及綁定才行,騰訊有流量就可以,這是一手萬能牌。阿里自成生態,是中國互聯網格局中少有的無需給騰訊"交稅"的公司,也擁有手淘、支付寶兩座流量金山,但基本內部消化並不做流量生意,與被投企業是商業領域的上下游合作關係。

阿里騰訊17年投資,騰訊手握王牌像大地主,阿里卻是有些心酸

到了這個方面你會發現阿里看似強勢控股,其實並不一定有騰訊這種方法操縱力度大,互聯網時代得流量者得天下,如果你開發的APP可以讓人麼無時無刻的不得不打開,那麼你就是王者。騰訊從遊戲到社交已經把流量積攢到了一種無人可及的地步了,這是騰訊最大的優勢。流量就相當於20世紀的石油騰訊已經擁有了一款取之不盡的油礦完全可以坐享其成,而反觀阿里則有點苦哈哈。

騰訊和阿里在投資方面騰訊像是一個大地主一樣,我有地我想把地給誰種誰就能吃的好穿得好生活有保障,而阿里則是一個實幹企業,我沒地但是我有著耕地的方法,我可以幫你開闢田地。騰訊投資的確已經到了風輕雲淡氣定神閒的狀態,流汗下力的阿里巴巴就不太可能有那麼多的詩情畫意了。

互聯網時代流量為王,在阿里和騰訊交戰的情況下看的就是哪方的流量多了,現在來看阿里確實是落後於人的,不過阿里重視的是實幹方面總會搶先一步,一步快步步快等到後來者想要模仿的時候追趕並不容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