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的“佛跳牆”可不僅僅是那道大雜燴,真正起源在這裡……

美味的“佛跳牆”可不僅僅是那道大雜燴,真正起源在這裡……


提到“佛跳牆”,大小吃貨們瞬間想到的是福州市聚春園菜館鄭春發所烹製大雜燴,將雞、鴨、羊肘、火腿等原料加工後,放在紹興酒罈中,煨制而成的。可是這道菜原本並非叫“佛跳牆”,經一位清代秀才品嚐後賦詩讚美“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這道原名福壽全的菜,才就此改稱“佛跳牆”。近百年來一直風靡全國,享譽海外。

美味的“佛跳牆”可不僅僅是那道大雜燴,真正起源在這裡……


準確地說,這應該叫福州“佛跳牆”,歷史上另有一道名菜,也叫“佛跳牆”,那就是東鄉羊肉。

久負盛名的東鄉羊肉,是江蘇鎮江著名的漢族小吃,又名“佛跳牆”。名稱的由來,有一個先苦後甜,否極泰來的典故。

美味的“佛跳牆”可不僅僅是那道大雜燴,真正起源在這裡……


傳說很久以前,京口郊區姚橋鎮北的一個小村上,住著個孤苦無依的寡婦,無兒無女生活清貧,只有兩隻飼養的小山羊與她為伴。走到哪裡都把小羊帶著,一直不離不棄。寡婦雖然貧窮但不輸氣節,在一次外出乞討的時候,為了討得一口果腹之食,竟被一個不懷好意的歹人當眾侮辱調戲。回到家裡之後,她越想越傷心,情緒極端崩潰之後,從牆角找到一段粗麻繩繞上屋樑,打算上吊自盡。


美味的“佛跳牆”可不僅僅是那道大雜燴,真正起源在這裡……


這時候小羊“咩咩”地叫了起來。她想自己死了,羊也沒人餵了,不如殺掉,飽吃一頓再去見閻王吧。好歹做個飽死鬼,和小羊也是生死不離。於是她把兩隻小羊宰了,洗洗剁成塊,放進鍋裡,又把家裡的破桌凳劈了當柴燒,將家裡僅有的一點兒蔥、姜、蒜、醬油、紅糖放進鍋裡。這是擺明沒有以後的日子了,她邊燒邊哭,想想自己又想想小羊,都是可憐。不知燒了多長時間,把個羊肉燒得肉爛骨酥,噴香撲鼻。


美味的“佛跳牆”可不僅僅是那道大雜燴,真正起源在這裡……


可是,她一點兒食慾也沒有,想想羊平時和自己形影不離,不忍心吃,又爬上去把麻繩套進脖子準備上吊。恰巧這時一個雲遊和尚途經此地,被飄散的羊肉香味吸引,早已垂涎三尺。美味的“佛跳牆”可不僅僅是那道大雜燴,真正起源在這裡……

僧人敲門無人應,又擋不住美味的誘惑,便爬過矮牆,推門入屋,猛見寡婦吊在樑上,和尚忙喊來鄰眾,救活寡婦,左勸右導,切勿輕生。


美味的“佛跳牆”可不僅僅是那道大雜燴,真正起源在這裡……


寡婦為感謝大家,就將鍋裡的羊肉盛出來招待大家。大夥兒不吃便罷,越吃越要吃,把一鍋羊肉吃得精光。眾人勸寡婦不如開個羊肉店,不愁日子難過。於是,出錢的出錢,出力的出力,幫她開起了羊肉店,專賣紅燒羊肉。


美味的“佛跳牆”可不僅僅是那道大雜燴,真正起源在這裡……


羊肉店開張後,生意興隆,羊肉越燒越好吃,名氣越來越大。有人提議給這個菜起個名字,寡婦想起當初連信佛的和尚也要跳牆吃這樣的羊肉,不如就叫“佛跳牆”吧。從此,人們一提鎮江的“佛跳牆”,就知道是東鄉的羊肉,就這樣越傳越遠,東鄉的燒羊肉也有了名。


美味的“佛跳牆”可不僅僅是那道大雜燴,真正起源在這裡……


東鄉羊肉不僅具有營養豐富,滋補溫中,強骨壯陽的功效,而且肉質細嫩,不羶不膩,醇香可口,鮮美無比。久病虛脫者或婦女產後,幾頓東鄉手抓可恢復元氣,有常吃習慣的人,幾天不吃會想得發慌。最後再配上鎮江當地著名小吃點心京江臍,那真是一經得食東鄉手抓,美食美味也使人流連難忘。


美味的“佛跳牆”可不僅僅是那道大雜燴,真正起源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