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什么在大陆默默无闻,而在境外特别推崇?

黄金涛7

为什么王阳明在大陆默默无闻而在境外广受推崇,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因为现在王阳明在大陆的知名度也是非常之高,王阳明的地位也被推崇到了儒家最后一个圣人的地位。


而与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相近的陆九渊的心说反倒被遗忘了。王阳明的学说里面,最核心的思想。第一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概念,提出了致良知的概念,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概念。然后王阳明的目的其实和陆九渊的心学目的一样,都是要回到儒家的一个圣人的地位。 其实无论是陆九渊还是王阳明他们都是揉合了佛学的观念,目的是为了和宋明理学--朱熹二程将道家学说和儒家的道统派分庭抗争。但是本质上来讲,他们都是为了维护儒家思想传统,维护封建社会士大夫的统治。



而王阳明在海外的影响力大,主要是因为日本的儒家社会非常推崇王阳明的心学,因为日本当年日俄海战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大将,东乡平八郎。



就刻了一块腰牌,上面写的就是一生俯首王阳明。这是因为日俄海战,使得日本一跃成为当时的列强。 但是在王阳明之后,明朝的思想界,像李贽,方以智等人的思想,在王阳明的学说上面更进了一步,李贽的童心说,方以智的东西均,提出的思想就是类似于西方哲学家们在文化启蒙时期,杀死上帝的概念一样,提出打倒圣人,人人皆是圣人,不需要这样一个圣人的概念。


这样的学说,跟中国传统的儒家世界的观念是非常矛盾的,也不利于当时的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所以这些只要是不谈忠孝仁义哲学说,都不可能会被舆论所推崇。 这是为什么像王阳明,还有后来的曾国藩等名声大于其学说的实际内涵,就是因为他们的学说便于愚民,而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统治。


姝小瑾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王阳明在日本、台湾备受推崇的原因如下:

一、王阳明的个人魅力非凡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符合“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几位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集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为一体的伟大人物。

有一种说法是:中国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如此评价,可见王阳明的地位之高。

二、阳明思想成就了日本明治维新

曾国藩、蒋介石等人对王阳明非常推崇,蒋介石甚至认为“中日两国的差距就在于一个王阳明”。

1908年,蒋介石留学日本,目睹阳明心学在日本的盛行后,在日记中这样记载道:“不论在火车上、电车上或渡轮上,凡是旅行的时候,总看到许多日本人在阅读王阳明《传习录》,许多人读了之后,就闭目静坐,似乎是在聚精会神、思索精义。”

阳明心学之所以在大陆默默无闻,无非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大陆判定阳明心学为唯心主义

首先受政治影响,大陆坚信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而阳明心学同样被判定为唯心主义的产物,因此不受推崇。

其实,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近代提出来的哲学概念,并不适用于衡定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我个人认为将阳明心学判定为唯心主义不甚合适。

二、儒家思想在大陆不受重视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受封建社会的牵连,被主流社会排斥。现如今,有多少人通读过四书五经?儒学渐微,儒释道渐微,这就是事实。阳明心学作为儒家思想中的一部分,处境同样尴尬。


姚说

日俄战争被誉为亚洲黄种人第一次战胜欧美白人的战争,在日俄战争的庆功宴上有人问日俄战争中对马海战的指挥官东乡平八郎:“东乡大将,您的战法出神入化,能告诉我们您师承何处吗?”东乡平八郎从自己的衣服里拿出一块牌子,只见上面写着:一生俯首拜阳明。

王阳明究竟何许人也?竟在海外有如此名声,甚至令东乡平八郎这样世界级的海战名将都深深折服。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据说他少年时就聪慧异常,初入仕途就因得罪权阉刘瑾而被贬为贵州龙场驿栈驿丞,正是在这里他开创了他的阳明心学。

事实上阳明心学是对宋明时期一度流行的程朱理学的一种扬弃。程朱理学在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下也自有其价值和意义,但程朱理学最大的缺陷在于忽视人们的内心感受,最为后人诟病的当属那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以程朱理学就成为了鲁迅先生口中“吃人的礼教”——为维护封建专制的统治秩序完全不顾及人命。阳明心学在某种程度上也继承了程朱理学的部分理念,但却旗帜鲜明地提倡人性解放。事实上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出现所谓资本主义萌芽以及一大批戏曲小说纷纷问世,西方人将其称之为东方的文艺复兴,而这场东方的文艺复兴的思想源头其实就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所提倡的人性解放使人们不再避讳逐利之心和男女爱情。

当阳明心学流传到海外后其实是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尤其是在日本——阳明心学所提倡的人性解放理念和知行合一的学习态度被日本人发扬光大,他们用思想的自由换取行动的自由,他们无拘无束毫无顾忌地改造着自己的国家,他们学习一切先进的政治理念、经济制度、兵法韬略,所以他们对王阳明格外崇拜,可以说没有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也许日本近代史回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很不一样。

反观阳明心学的诞生地中国虽然在明末清初一度也甚为流行,但随着满清王朝日益强化专制统治大兴文字狱的举动阳明心学在中国逐渐没落。毕竟对专制统治者而言:老百姓都去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是对专制统治的极大威胁,于是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吃人礼教”又回来了,直到今天王阳明相比朱熹这些所谓的大师至少在中国他是默默无闻的,但在海外他的理念却大放光彩,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墙内开花墙外香”。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王阳明的热,是近代台湾人炒作起来的,发明出很多谣言在大陆流传,由于很多国内企业界人士的吹捧,现在心学已经成为企业界老板们的热门话题。阳明粉已经成了一种宗教现象。在社会上流传最多,最广为人知的是二大谣言:


一,“阳明学推动了明治维新”,

实际上日本确实有”阳明学“,但只是名字和王阳明相同,”阳明这个词早就有。“日本阳明学“是19 世纪末一些日本人借用“阳明”这2个字,在日本发动的一场社会运动。这一社会运动的发生原因复杂,学术虚构颇多。这个运动和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研究在名称上有着类似性,但前者是社会运动,后者是学术研究。


日本学者荻生茂博曾说:“明治二十至三十年(1890 年)以后,为了批判政府的表皮

式的欧化政策而由德富苏峰、三宅雪岭、陆羯南等人倡导的作为‘国民道德’的(近代)阳明学,和那个前近代阳明学完全两码事,是所谓旧瓶装新酒的近代思想。”


日本对王阳明一派的学问,正式称呼一般是“姚江”或“王学”。对明治维新起真正作用的,应该是兰学,也就是在日本一直流传的,从荷兰传来的西方知识。比如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就是家传的兰学医学世家。




二,东乡平八郎崇拜 王阳明? 没有任何证据。



阳明粉最喜欢把那个在天皇庆功会上,王阳明拿出个牌子”一生伏首拜阳明“这个段子来说事,但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我们除了在中文网络上看得到这个以外,在日文史料里没有任何证据。


另外东乡平八郎也不是所谓日本明治维新的开创者,明治维新开始时他还是小毛头,出名是明治维新后几十年了。


红枫历史观

王阳明的思想真正得到发扬光大是在中国大陆,而决不在境外,境外所谓推崇,只是学到了皮毛而已。

程朱理学极力维护神权和王权的合理合法性,认为宇宙万物起源于理,理即是道,道即是理,进而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道法以礼,以礼治国。宋代的理学至少还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是非观念,至少还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光明磊落。到元明清三朝,特别是明朝,程朱理学走上极端,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占据主流,却断章取义恰恰抛弃了`饿死事小,失节是大'的是非观,彻底沦为统治阶级麻痹人心的工具和争权夺利的工具。

因此,明朝一代,程朱理学一直占统治地位,党争不断,党争之祸即起始于与皇帝争权的东林党,至少把持了大明朝一半的朝政。从土木堡之变到张居正改革,再到崇贞皇帝丢掉大明江山,其失败根源党争之祸至少占据大半。人欲未灭,天理不存,焉有不亡之理!

而王阳明心学之始,恰恰是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性继承。心学认为,天地虽大,可以通过格物致知以归于初心,心即是理,无需外求。不仅主张内圣成德,更主张内圣外王的王道。更重要的是,心学对道家的无为,进一步理解发展为无所为、无所不为;对释家的直指人心皆可成佛的观点,更进一步阐述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心学与理学至此已分道扬镳,却在明朝真正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基础。

然而,王阳明的思想在明朝中后期受到全面打压,至少君权神授的皇帝是不喜欢"人人皆可成尧舜"的,而张居正内阁集团更是不遗余力打压心学,因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他做不到,最终被查抄九族。其结果是,心学在明朝昙花一现,差点被埋没于明朝那点事里面。

满清入关为了加强自身统治和合法性,强制推行令人发指的剃发令,并且用文字狱等打压手段延续了一百多年,对代表明朝地主阶层利益的程朱腐儒集团进行了持续性毁灭性的打击,程朱理学随即只剩下维护满清统治这一功用,不得不沉寂而式微,却得以让黄宗義、顾炎武、王夫之等带有资本主义萌芽特征的经世致用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主流。

其中经世致用思想是对心学内圣外王思想的进一步阐述和运用,而船山学派则彻底批判了格物致知的唯心主义思想,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中,“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结论。认为“知必以行为功”,“行可有知之效”,“知”与“行”相互推动,“并进而有功”。这正是实事求是思想的最初起源。

之后船山学派在清朝成为儒学中坚,进一步催生形成湖湘学派,对中国近代历史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事实上,清政府中后期大量任用的象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张之洞这样的官员,无不带有湖湘学派的背景,他们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和洋务运动的推动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满清统治期间,儒学思想并没有像明朝中后期那样,一度趋于倒退和无耻迂腐,反而因为船山学派的批判式继承和湖湘学派的不断壮大,儒家思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满清对中华文化既有全盘继承的一个方面,也有客观上积极推动的一个方面。

王阳明心学作为儒释道集大成的学说,最终形成了个儒释道三家合一的中华文化基础,功在千秋!当今中华之傲视蓝星,乃是中华文明继承和发展的必然!


道常无名圣人无为

阳明心理学作为中国儒学集大成的一种思想体系,自明朝中页产生以后,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一股狂飙,不仅封建统治者积极推崇它,而且很多文人学者也都认可它。譬如: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革命派孙中山、章太炎;国民党汪精卫、蒋介石,共产党毛泽东等。但是大家目前一致认为阳明心学在内陆默默无闻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王阳明死后,心学的门派过多,说法众多,真正得阳明心学精髓的人比较少,同时由于明末思想的混乱,心学讲究思想解放,批评朝政,从而触及了当朝首辅张居正的政治利益,于是下令查封书院,禁止心学传播。直接导致了心学的后期研究和广度的传播。

2、明朝灭亡后,清朝开始一统中原。对统一思想也进行了一次重新洗礼,废除了儒学中最为积极的心学,独尊奴术之中的理学。至此,心学的传播又一次戛然而止。

3、新文化运动,心学作为思想解放的一种潮流学说,曾经受到很多迷惘中的仁人志士的精神追求。但很不幸的是,很快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枪响,将马列主义送到了中国。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较量中,很快阳明心学又败下了阵来。

4、建国后物质匮乏,社会还不够稳定,当时人们迫切的任务是首先解决物质的问题,思想相对单纯统一。心学作为一种鼓励解放的思想,明显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实情。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了,更多的愿意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从而王阳明的心学又回到了大家的视野。相信不久的将来,心学将会再复辉煌。

心学在境外受到欢迎的原因:

心学在境外受到欢迎最明显的俩个国家就是日本和韩国。日本的明治维新始于王阳明的心学,王阳明对当时的日本主“开国”、“求维新”和“独立主权”者用以反对“锁国”、维持封建的传统观念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思想武器。最终日本就靠王阳明的一部《心学》,推翻了500多年的封建幕府统治,成功实现了明治维新,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的过度。


对于韩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人对其进行文化奴役,不准其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唯一例外的是这些占领者崇拜阳明学,他们把阳明的著作带到了朝鲜。由于阳明学本身具有反传统反强权的特色,自然受到了被压迫的韩国人民的青睐。后来韩国的多次思想改革都受阳明学的影响,直至今日,阳明学仍然在韩国有很高的影响力。


杂牌历史

王守仁(一四七二~一五二八),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精通儒释道三家,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守仁一生成绩卓然,在许多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他自称“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文学上,他著书立说,著有《王文成公全书》;思想上,他承前启后,上承陆九渊的哲学思想,形成“陆王哲学”,广传于世;军事上,他带兵立功,平盗贼、安叛乱,按照古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个标准来看,可算是彪炳史册的完人了,日本海军将领东乡平八郎更是直言“一生伏首拜阳明”。

从宋朝到明朝,中国思想的主流和学统全在程朱学派手中,王阳明却奉陆九渊的学说为儒家正统,受其影响,通汇贯通而成“阳明心学”。王阳明学说的重点是“心外无理”,“心即是理”。他认为程朱学派所主张的心、理二分是错的,宣称:“吾心即是理,初无假于外也。”他也反对朱熹先格物后穷理的步骤,认为先知而后行,就会终身不行,也就终身不知。所以他提倡“知行合一”,认为“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凡是不行的,“不足谓之知”。他的学说在思想境界上可说是一大突破。

王阳明及其学说在大陆默默无闻,而在境外被广为推崇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内部环境,一方面则是学说本身。内部环境中,大陆是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为其主流和指导思想,而王阳明的“心学”则被认为是以之相对的唯心主义,因此不被推崇和重视。自古以来,在统治者所推崇的主流思想下,其它思想学说往往难有发展的空间,加上“五四运动”以来,“打倒孔家店”等革新举措的影响下,儒学的地位更是一落千长。

同样是唯心主义的“佛学”,在大陆却风生水起,不乏信徒,“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各种教派宗门林立,多少善男信女因此“赔了钱财又失身”,却仍旧乐此不疲地焚香祷告,争相膜拜。其实佛教自东传以来,如同基督和伊斯兰教一样,大多已经失其真义、走火入魔了!往大方向看,不论任何教派学说,其实只要能导人向善、引人处公的便算是正教和真义了。

王阳明学说在大陆式微的另一原因是其学说本身。王阳明创立“心学”时,也曾开堂讲学,积极推动他的学说,然而千载以来,却没有真正继承和传播其思想的传承人,偶有一二学者为其“心学”注解和传诵,也多是肢解和误解,难以得其真义。

王阳明在《登泰山五首》中有诗:“我才不救时,匡扶志空大。置我有无间,缓急非所赖。”本义是说自己才识浅薄,难以济世。如其复生,看到其“心学”不兴,且被误解,“我才不救时”,恐怕要解释成“我才不去拯救这个时世”了。


煮酒君谈史

我看了看大家的回答,为什么推崇王阳明呢?大多是因为名人推崇王阳明,所以大家也推崇。这是结论,而不是原因。说王阳明是圣人,可为什么是圣人呢?没有回答。说王阳明“心学”厉害,可王阳明“心学”讲的是什么呢?却回答不上来。

我正在研读《王阳明全集》,所以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

名人推崇王阳明,一是其面对困难,低谷时,不逃避,不妥协,成功逆袭;二是不朽功业;三是心学。

先说成功逆袭。正德元年,刘瑾逮捕留守南京的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阳明仗义执言,结果从正六品的兵部主事,被贬到不入品的贵州龙场驿丞。甚至在去龙场上任途中,刘瑾派人追杀,王阳明脱衣跳江诈死才逃过一劫。龙场万山业薄,苗僚杂居,环境恶劣。王守仁到任后,因俗化导,获得当地人爱戴,甚至竞相伐木,为王守仁盖屋。

(图为王阳明龙场悟道洞)

在如此恶劣环境下,王守仁也没有放弃自己,不断学习,才有了“心学”雏形。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最终因其才干,获得兵部尚书王琼赏识,擢拔王守仁为右俭都御史,巡抚南、赣。

再说不朽功业。王守仁巡抚南、赣时,暴民造反,王守仁亲率士兵,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余众。改编军队体制,在班师回朝时,顺便剿了在危害当地多年的山寇盗贼。宁王造反时,兵多势众要攻打南京。南京留守惊惧万分,纷纷要求弃守。王阳明力排众议,采取围魏救赵策略,大破宁王军队,仅十余日就平定叛乱,力保大明江山不失。

(图为王阳明教众弟子 雕塑)

三是“心学”。很多人觉得王阳明“心学”很虚无。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唯物主义思想,将王阳明“心学”列为唯心主义思想。最常举的例子就是“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其实这是对王阳明“心学”的误解。我们可以通过王阳明与其弟子的谈话,来了解一下对“心学”的认识。

一日,论为学功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姑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待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制。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需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利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出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时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供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制,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目前虽然王阳明“心学”默默无闻,但是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会越来越受欢迎,比如瑜伽,心理成长,心灵修炼等等。我相信王阳明“心学”会有大放光芒那一天。

关于王阳明之所以受推崇,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评论。


百一知事

明朝灭亡都是因为阳明心学,就是因为阳明心学的空疏自大,不学无术与自以为是,这几乎是清初明代移民以及清代统治者达成的共识。清初的顾炎武,王夫之,张履祥,吕留良都对阳明心学进行了严厉批评,从而又走上了格物致知的朱学之路。即使坚持心学的黄宗羲等人也对心学的空疏自大做了修正。阳明心学如果泛滥起来以自心为良知,以自己认为的理就是理,个个认为自己是圣人,将使得社会无人研究具体学问,没有了客观性,人人认为自己的心就是理,自己认为的就是正确的,根本无需外物,不免陷入佛道的空虚虚妄,背叛了孔孟精神。个人学了阳明心学将变得狂妄自大,别人的观点都不接受,所有的新鲜学问,具体学问都认为是心外之物,除了空谈一个良知,什么也做不了,把人变得非常偏执,除了喜欢和人辩论外,什么事情也干不了。另外心学很容易以己为是以人为非,以己为是是因为良知出于己心,以人为非,别人总在自己的心外,属于所谓的“无物般存在”,很容易造成失去客观标准,导致社会混乱。如同数学考试,学了心学的都认为自己答的对,别人答的不对,因为自己答的从自己心的良知出来,别人答的同己心无关,所以别人不对自己对。人人都说自己考满分。但答案是客观的。有人考了30,有人考了90,考30的认为答案全错了,同自己心想的不一样,同自己的良知不一样,所以错了也不改,反而认为别人错了。日复一日,就会偏狭。所以明朝灭亡的很大原因就是只讲自己内心的良知,只讲自己的心就是理,自己认为的都是对的,别人认为的全是错的,结果个性倒是解放了。但家庭,国家责任,这些都成了外物,闯贼来了就来了,只要入不到我的心里就和我无关,满清来了就来了,同样入不到我的心里也和我无关。所以明末遗民都对王阳明痛恨不已。也造成了在清代几乎无人理睬阳明心学。那些说曾国藩主要是心学的人基本不读书,曾国藩主要是程朱之学和船山之学。读读曾国藩著作看不到一丝心学影子,哪来曾国藩佩服王阳明之说!


眼镜

题主,王阳明在大陆,绝不是默默无闻的,这个是有数据支持的!

我们在喜马拉雅分别搜索王阳明、孔子、朱熹,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相关内容的播放量要远远超过孔子,更远超朱熹

我们再看看网易公开课,从我知道网易公开课起(应该也好几年了),讲王阳明的课程也是一直位居热门排行版。

王阳明在大陆还是很火的,当然也要看跟什么对比了,跟当红女明星对比那是没有可比性的。

至于王阳明近年来为什么这么火,估计跟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不无关系,不过嘛,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是时间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