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小乘的流派与著作

佛教小乘的流派与著作

佛教的分裂在佛陀在世时就已经产生了。

佛教小乘的流派与著作

提婆达多

佛陀的堂弟调达(亦称”提婆达多“)随佛出家,诵经六万法藏,身长一丈五,具三十相,智慧与异相仅次于佛。后因观点不合,率五百比丘另立僧团,与佛陀分庭抗礼。

佛教小乘的流派与著作

法显

东晋法显(中国第一位出国取经的高僧)在拘萨罗轩舍卫城见过调达的追随者。说:”调达亦有众在,供养过去三佛,唯不供养释迦文佛。“

佛教小乘的流派与著作

玄奘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别有三伽蓝,不食乳酪,遵提婆达多遗训也。“

佛教的正式分裂从上座部与大众部开始。唐译《异部宗轮论》记载有二十部。当时(公元七世纪)主要有大众,上座,说一切有和正量等四部流行,与大乘佛教并存。

上座部分为犊子部和化地部。分歧是《九分阿毗达磨》这部经书关于”有“的理论。

大众部分为鸡胤部和说假部。分歧是佛陀所说是否都为出世。

在阿育王死后,化地部分出”说一切有部“。这一教义在中国内地论著最多,影响最大。另一支形成”法藏部“。后来传到中亚。有一支东到达尼泊尔,叫”雪山部“。还有一支南下成立“制多山部”。又称“案达派”。

犊子部亦分出四个派别: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和密林山部。主在活动在印度半岛的中西部地区。最后正量部发展起来,成为犊子部的正宗代表。

到公元一世纪时,出现了现在的所谓“大乘”与“小乘”。

小乘分为“有部”与“经部”。

据《高僧传》《出三藏记集》记载,安世高(安息国王子)在汉桓帝时过入中国内地,在洛阳从事译经。主要有《安般守意经》、《阴持人经》、《十二门经》、《修行道地以》等。他在佛教上的贡献,是首次系统地翻译了早期小乘经典。大致相当于上座部的说一切有部之说。

经部出自说一切有部的譬喻师。创始人是拘摩罗多。他是北方大家。与东方马鸣、南方提婆、西方龙树齐名。在佛教界称为“四日照世”。相传汉译《大庄严经论》就是拘摩罗多的著作。

拘摩罗多的弟子诃梨跋摩(又称师子铠)。不满于师说,转到华氏城从大众部习大乘方等,撰《成实论》。

《成实论》被视作小乘空宗的代表作。全论按”四谛“的结构组成。突出”苦“的思想,及禁欲倾向。

新有部的开端始于《俱舍论》。把世界分为”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丙大类。有情世间解释动物、人、鬼神等系统现象。器世间讲物质构成和地理分布。完善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正量部,亦称”正量弟子部”,汉译有《三弥底部论》《大丈夫论》。正量部是与大乘思相相对密切的小乘派别。接受了入世与救世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