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信建投的A股之路

6月20日,中信建投(601066.SH)發行的4億新股在A股上市交易。當日開盤後,其股價很快漲停,報7.8元,漲幅43.91%。

中信建投本次募集資金總額超過20億元,扣除發行成本後將全部用於增加公司資本金,擴大業務規模。

隨著中信建投的上市,排名前十的券商聚齊A股。

雖然已發展成為券商行業翹楚,但與其他公司一樣,中信建投傳統的業務形態也正遭遇挑戰。

投行業務突起

以各項指標計算,在排名前十的券商中,中信建投可謂“後起之秀”(晚於同規模券商十餘年)。

前十大券商大都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成立。如中信證券(1995年成立)、中金公司(1995年成立)、華泰證券(1990年成立)、廣發證券(1991年成立)、海通證券(1988年成立)。

但中信建投卻是2005年才在北京註冊成立。基礎是受讓彼時虧損嚴重的華夏證券全部證券業務及相關資產,按照綜合類證券公司的標準進行經營。

中信建投的高管團隊由中信證券委派。其中,中信證券原總經理張佑君出任董事長、中信證券原投行部負責人王常青任總經理。這一人事安排在2010年股改時出現變動。

在張佑君、王常青帶領下,中信建投早期以投行和財富管理兩條主線為核心戰略。

事實上,早期的中信建投尚處於一梯隊的末端,各項排名大都在十幾名的位置,並不算突出。在股改和換帥之後,才真正進入突飛猛進階段。尤其是投行業務頗具競爭力,近五年進入了業內前三。

數據顯示,2010年股債承銷金額上,中信建投以628億元排在第八名;2011年,這項排名則上升至第五名;2014年股票承銷額更是以680億元的規模,大幅超過中信證券、也幾乎是中金公司兩倍,排名第一;2015年股票主承銷金額以821億元規模排名第三;2016年則以1084億元股票主承銷額排名第二,僅次於中信證券。

從整個公司業務構成看,投行業務和財富管理成為中信建投的兩大支撐。近三年投行、財富管理收入,佔總收入大頭。

招股說明書顯示,2015年、2016年、2017年,中信建投投資銀行業務收入分別為30.62億元、41.26億元和32.65億元。分別佔總收入比例為16.10%、31.12%和28.88%。報告期內,公司投資銀行業務營業利潤率保持較高水平。

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度,中信建投財富管理分部的收入分別為101.95億元、53.17億元和46.88億元,分別佔公司收入合計的53.63%、40.10%和41.47%。

國際業務短板 行情飯平淡

雖然中信建投已經發展成為券商行業翹楚,但整個券商行業傳統業務形態並不樂觀,一方面是今年加速的金融業對外開放,大量一流國際投行將沒有了股權比例限制,可以“大展拳腳”,無疑對國內券商形成壓力。另一方面,面臨金融科技以及精品投行的快速追趕。

而國內券商還在舊的遊戲規則裡尋求壯大,依靠資本金的增加迅速擴大業務規模,依靠牌照對抗金融科技巨無霸公司的挑戰。

資本金規模還是制約券商發展業務的重要因素之一,這也是許多券商急於上市的驅動力。今年以來,券商扎堆上市。目前,有6家券商在IPO排隊中;近10家券商正在接受上市輔導。國內前十大券商已全部A股上市。

中信建投本次A股發行所募集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後,將全部用於增加公司資本金。

中信建投總經理、財務負責人李格平曾表述過增加資本規模對公司業務發展的必要性,在過往的經營過程中,公司遇到了融資渠道不如上市券商便利,創新業務起步較晚的困難,“公司進行融資,增加對重資產業務和部分輕資產業務投入,非常符合公司業務發展的要求。”

中信建投的“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了堅持“輕重並舉,協同發展”的商業模式,一方面,重資產業務需要加強投入,成為未來主要收入的增長點;另一方面能夠反哺輕資產業務,保持公司競爭力。

而市場波動、行業的上下行趨勢對券商也有天然制約。2015年至2017年的近三年營收分別為190.11億元、132.59億元和113.03億元;淨利潤分別為86.52億元、53.13億元和40.63億元;兩項指標均受整體行情影響,逐年同比大幅下滑。

雖然做國內投行項目能力突出,但在海外上市的項目上,一直是中信建投的短板。

和其他券商路徑相似,中信建投也將香港作為拓展國際業務的第一步。招股說明書以及路演中,公司多次提到對未來對國際業務的重視及佈局。

近三年,中信建投國際業務表現的確不如人意。

數據顯示,2017年中金公司境外收入(23.2億元)佔總營收比例高達21%、海通證券境外收入(48.73億元)佔總營收比例高達17.27%、中信證券境外收入(56.2億元)佔總營收比例高達12.98%。

而近三年中信建投國際的營業收入僅為19.94億元、24.99億元和40.57億元,佔總營業收入比重僅為1.05%、1.88%和3.59%。在國際化上程度甚低。

2017年,中信建投在香港市場的財富管理業務也蹊蹺的大起大落。其財報顯示,2017年上半年,中信建投在香港市場上零售客戶託管資產總值達115億港元,較2016年底增長35%。

但2017年下半年卻“畫風突變”,零售客戶託管資產總值急劇下降近2/3,截至2017年末,總值為42.3億港元,較2016年末下降50%。

中信建投未解釋上述業務急劇下降的原因。

中信建投國際業務行政負責人胡斌是一位八零後。資料顯示,胡斌畢業於英國愛丁堡南派爾大學商學院、山東財政學院。2004年參加工作,先後供職於中信集團旗下多個金融機構,包括華夏銀行、中信證券、中信集團,幾乎每隔兩年就升職一次。

胡斌目前還擔任中信建投(國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中信城市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董事。

附:中信建投的上市發展歷程

2005年,中信證券和中國建銀分別以現金出資人民幣16.2億元和人民幣10.8億元,持股比例分別為60%和40%,註冊成立中信建投證券。

在成立的第五年,中信建投即開始做上市準備。2010年中信建投為上市做了一系列調整,包括進行股改和高層人士變動。中信證券由第一大股東,變成小股東。北京市國管中心和中央匯金公司則成為公司第一、第二大股東。

2010年11月,北京市國管中心受讓中信證券原持有的中信建投45%的股權。同期,中央匯金通過劃轉取得中國建銀原持有的中信建投40%的股權。世紀金源受讓中信證券原持有的中信建投8%的股權。(2016年中信建投港股上市前,世紀金源轉讓4.92%股份給山南金源、轉讓2.47%股份給上海商言。)

2011年9月,中信建投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由人民幣27億元大幅增加至61億元。

2011年9月,張佑君辭去董事長職務,由王常青擔任董事長併兼任公司總經理一職。

中信建投上市之路卻並不順利,直至2016年底才先登陸H股,2018年6月,再回A股上市。

另外,雖然在轉讓股份後,中信證券對中信建投的持股比例達到“一參一控”要求,但引進的新股東中央匯金,卻存在類似問題。

在“一參一控”整改早期,匯金公司、建銀曾是兩個例外,在整改時限和力度上,被給予更寬標準。

但在匯金成為中信建投大股東後,“一參一控”的要求更為嚴格,也影響到中信建投的上市。

證監會曾明確,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符合“一參一控”要求的證券公司不能申請上市,如證券公司擬在上述期限前申請上市的,應當在申請上市前達到“一參一控”的要求。

中信建投一度曾考慮拋開匯金,但過程中,變數再起。2015年,中信證券高層集體遭調查大換血,股東之間的糾葛也影響到中信建投上市進程。

時至今日,匯金系依然沒有解決“一參一控”的問題。旗下依然有中信建投、中金中投、申萬宏源、銀河證券等多家券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