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網絡文化建設推進文化惠民

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這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促進文化繁榮,實施網絡文化惠民提供了新的契機。可以說,網絡文化惠民是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實現文化惠民的重要形式和載體。

以網絡文化建設推進文化惠民

網絡文化惠民是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實現文化惠民的重要形式和載體。利用網絡空間和網絡社會形態特有的優勢,以新理念、新載體、新內容、新方法實現線上線下文化惠民的跨界融合,共享文化信息資源、提供公共服務、拓展服務範圍,不僅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多樣化、多層次需求,而且能夠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增進社會和諧,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意義深遠。

提高思想建設站位。我們已經處在一個虛實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深度融合的社會。非群體化傳播形式正悄然改變傳統社會文化的生成方式、呈現形式、傳播方式、範圍和頻次,大大推動了文化的多元化、大眾化、生活化,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素養、理想信念、心理認知和行為規範。在這種情況下,特別需要全社會尤其是黨員領導幹部加強思想覺悟、思想認識和自身素質。既能深刻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精髓要義,又能敏銳察覺網絡化背景下的新任務新要求;既能牢牢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方向,又能準確把握網絡文化的最新走向;既能提升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又能增強網絡文化惠民的親和力、競爭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文化,必須以網絡強國戰略思想為統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文化惠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準人民需求,摸清人民群眾需求的屬性、結構、層次、內容、形式等各個方面的新變化、新期待,抓住真需求、強需求,以更人性化的優質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維度的精神文化追求、信息服務需求、學習發展需求和利益價值訴求。

優化載體建設性能。如今,人們已經習慣了網絡化方式生存和行動,其內容涵蓋從信息蒐集、信息交換、語音視頻、旅遊購物到學習教育、生活繳費、政務辦公、健康醫療、智能家居、智慧社區等各個方面。藉助數字化資源和網絡化傳播手段,網絡文化惠民工程在整合黨建管理、社會治理、民生保障、城市建設、公共服務等各類資源的基礎上,通過公共文化資源的數字化系統化建設、構建公共文化網絡服務平臺,實現線上線下的有效融合,並採用數字化服務方式提供相應服務,使公眾能夠即時便捷地獲取公共文化數字資源。需要關注的是,載體建設要“接地氣”“能惠民”。在服務平臺建設上,既要全面周到、貼近群眾,又要保障權益,解決問題。通過科學合理的欄目設置、及時準確的信息發佈,把網絡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成為文化傳播平臺、知識普及平臺、信息發佈平臺、產品推介平臺、群眾致富平臺。人民群眾通過使用各種終端設備,即可足不出戶瞭解社會發展、社區動態。同時,要完善網上警務互動平臺、民生服務平臺。通過轄區、社區網站互動及時發現涉警信息,及時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及意見建議,開展豐富多彩的網上、網下互動活動,使群眾能夠及時反映自己的利益訴求,享受快捷便利的醫療衛生、就業社保、物業管理、生活繳費等便民服務,不斷提升網絡文化惠民工程的“人氣”。

築牢網絡防護的安全屏障。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與網絡信息技術融合發展,必須發揮網絡信息技術和制度的基礎支撐作用,不斷增強網絡文化生態安全保障能力,築牢網絡文化惠民的安全屏障。科研院所和企業要充分利用網絡文化安全領域的核心技術創新,加快網絡文化平臺的安全技術和監控系統的信息安全建設,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入侵檢測、防火牆、漏洞掃描、防篡改、抗DOS、安全網關等安全防護設備及數字認證體系平臺,建立更加完善的網絡文化安全技術保障體系和網絡文化安全等級保護體系,提高有害信息攔截、過濾能力和對網絡文化安全突發事件的防範能力。進一步發揮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的作用,為政府與社會組織、公民等協同主體共享信息資源、增進互信、實現深度協同,共同提高社會治理實效提供強大的信息技術支撐。此外,要科學制定發展規劃,理順管理體制機制,健全管理機構、完善網絡文化惠民工程考核督查機制、惠民工程分類評選標準、“網上服務”工作制度、文化站點上網守則、網絡管理員工作職責等規章制度,實行分級管理,明確各級職責,層層有序推進。與此同時,要做好網絡安全知識技能的宣傳普及,提升群眾自身的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護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