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禮教之待“女”文化

禮,源於原始社會,最開始,只是以簡單純粹並不具明顯身份階級性的形式出現,多是祭神祈福的宗教儀式,後來隨著社會發展和精神需求的增大,禮開始貫徹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中華,是一個延續了幾千多年的民族,其歷史之久,更是留下了數不勝數的優秀傳統禮教文化,但金無足赤,禮教中也有糟粕,需要在時代的潮流中被剔除,尤其以待“女”之禮更甚。

封建禮教之待“女”文化

周禮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是中央集權制,而各個朝代的禮儀內容雖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不盡相同,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在這一漫長的時期裡,禮儀強調的是尊神抑人、尊君抑臣、尊父抑女以及尊父抑子,只是它們都隨著朝代更迭變化著輕重程度。那麼,早在婦女受到相對尊重的原始母系社會的制度下,“尊夫抑女”這不公平的封建禮教又是怎麼形成與發展的呢?這就要“歸功”於周朝的宗法制、分封制的誕生和儒教的出現,雖然它們在在一定的程度上維護了古代社會的社會秩序,但同時它也是封建禮教的“壓迫物”,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發展中逐漸阻礙了人類個性的自由發展,束縛了人的思想,更是導致社會男女性別地位失衡的導火線。


封建禮教之待“女”文化

宗法制尤為明顯

有人說,三從四德,夫為妻綱,是正常的家庭現象,也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禮教,中國古代都能運轉得繁榮昌盛,它的出現與發展不會有很大的影響。這是一種極為可怕的現象,禮教思想在這類人的生活中已經根深蒂固了。但它真的不會有很大的影響嗎?很顯然,會,而且是很大程度上的影響。

首先,它造成了人才的損失。古時的大男子主義社會,男子專政,而女子,其本分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試想,如果沒有花木蘭的“代父從軍”,又怎會有護國有功的巾幗大將軍呢?如果沒有武則天的“貞觀遺風”,又怎會有治國有方的第一女皇帝呢?如果沒有劉胡蘭的“寧死不屈”,又怎會有集愛國心的抗戰勇士呢?回頭想想,歷史發展的潮流中才女很多,還有上官婉兒、王昭君、蔡文姬等等。可以看出,在女性被壓迫的社會里,依舊有這麼多的人才,那麼再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沒有這種壓迫,一方面來說,她們定可以為國家做出不朽的貢獻,另外一方面,也會有更多有才之女實現她們本應該實現的價值。

封建禮教之待“女”文化

女皇武則天

其次,它造成了社會風氣長期瀰漫在一種冥頑不化的風氣。起初,只是在禮法的政治地位上,後來,發展到了女性的日常生活,更有甚者,滲透到了女生的身體傷害上。那些對女性身上自然生長的,被認為是不乾淨的,不體面的,尤其在宋代,關於婦女的陋習達到了一個高值,其中婦女纏足從宮廷傳入民間,甚至“以大足為恥”,而其陋習並沒有在發展中減少,反而愈演愈烈。這嚴重地影響了女性的生理健康,更抑制了女性的思想,社會風氣一度隨歪曲的思想而扭曲。

封建禮教之待“女”文化

禁錮思想的三寸金蓮

接著,在後來的近現代改革中,它造成了實現社會變革的道路更加艱難。近代,受思想解放思潮的影響,無數的人呼籲改革,女性更是希望得到解放,希望得到自己作為“自由人”的權利,更是有很多人為改革做出卓越的貢獻,但腐化的百足之蟲,甚至是千足之蟲,難以動搖。一次次的努力換來了無動於衷,甚至是當頭一棒,就這樣在反反覆覆,跌跌撞撞,無數人的力量換來了新中國,在制度上,終於迎來了可觀的變化,法律廢除關於女子在封建禮教中的不公平法律,制訂了女子的經濟、教育、家庭地位上與男子平等的條文。

封建禮教之待“女”文化

女權運動如行為藝術

最後,它造成了現代社會里一大部分人無法完全接受男女平等。在現在一個文明的社會里,一些父母,思想裡依舊存留著老舊的“重男輕女”思想,尤其以農村地區的家庭為典型。比如,小村裡,有很多家庭或是為了傳說中的“傳宗接代”,或是為了在家中受到長輩的青睞以繼承俗話裡的“家產”,或僅僅只是為了不被別的女性嘲笑家無男丁,拼命生孩子,只為一個男孩子,造成了人口過多,家庭經濟繁重,於是就有了女孩子被送,被買,被丟棄的現象,這些做法,可能造成被遺棄的女孩子無法積極面對生活,甚至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封建禮教之待“女”文化

變少了不代表沒有

它還在其它很多方面造成了危害,一顆種子,埋下了,生根發芽甚至越來越茂盛了,你有想過它可能是水葫蘆嗎?就是當初太平天國那樣一個理想型的社會,它也做不到讓男女絕對平等,因為那樣的待“女”之禮早已根深蒂固。不可否認,中華幾千年來的優秀傳統禮教有很多,但依舊要秉承一顆正義的心取精華,棄糟粕,甚至,在糟粕出現時就將其扼殺在搖籃裡,否則,一滴墨滴進大海里永遠也無法衝沒它,只能沖淡,這有好比一個人信用出問題了,他一輩子的汙點就在那了,而待“女”之禮,就是這樣的一滴墨。

封建禮教之待“女”文化

過去了,就無法實現了

傳統待“女”之禮,是一個必須批判的中華傳統禮教文化,它是顆毒瘤,而這病,似乎永遠也無法治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