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之後要怎麼用?

書畫私享

我認為,學書法,主要學的是技法原理,而不是形式。重在理解原作思想內涵,單純掌握字形是沒有用的!

顏真卿《祭侄文稿》,原本就不是字帖,從技法訓練角度來說,學了它啥用沒有,白耽誤工夫,弄不好還把筆性練壞了。

要知道,《祭侄文稿》是特殊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它是顏真卿悲傷至極時刻奮筆疾書的“情書”,隨意性特別強。試想,一個失去了骨肉之親的人,在悲痛萬分的情況下,寫一篇悼詞性的日誌手稿,還有什麼心思想著筆法、字法、章法如何處理嗎?

所以,我認為,學《祭侄文稿》,主要是弄明白一個道理: 書法講求自然美,書體與內容必須和諧統一,只有把情感注入其中,書法才有內涵……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這確實是一個問題。

首先我們不能太急功近利。

並不是說我學了顏真卿的祭侄稿之後,就能寫出像顏真卿那樣好的行草書了,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臨摹書法作品的過程,其最大意義是感受古代書法家書寫書法作品。

學完一個書法作品馬上就想著趕緊寫,像書法大家那樣寫出傑作來,這樣功利主義、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是書法大忌。

顏真卿這幅傳世的書法作品,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稿,真的僅僅是技法高超才讓這幅書法作品得到如此讚譽嗎?

我認為沒有。

一個好的書法家,用高超的書法技巧,但是從來不會讓人感受到他的存在,人們只會在他得書法作品裡看到一個活生生的人,看到一個有感情的人。顏真卿在這書法作品裡所使用的技巧完全是下意識的。

而這種下意識又和他的情感緊緊相連。

而如果你真正的想要掌握這部作品的技巧的話,那就好好的去感受,去體會。體會那份感情。體會顏真卿當時的心情,顏真卿是怎麼用筆把自己的心情表露出來的。

能把這些問題搞明白,恐怕比你學習一百種筆法和秘籍都要靠譜得多。


松風閣書法日講

這個問題很好,學以致用,我們臨帖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創作,如果只會臨帖,不會創作就失去了臨帖的意義,因為不管你怎麼臨帖,寫的再像,水平也不會超過原帖。

我們只會把學到的東西融匯貫通,運用到我們平時的書寫中去,才能體現臨帖的價值,同時,在創作的過程中也能提升我們對於原帖地位理解能力,二者是相互促進的。

那麼,臨帖和創作的轉換不是天生就會的,這個也是需要訓練的,需要主動的、有意識的進行臨創轉換的訓練。

我個人根基經驗,總結出幾點臨創轉換的方法如下:

1、準確臨摹

能夠準確的臨摹出原帖的字形,說明你已經具備了書寫顏體行書的最基本的技法,如果你還寫不像,或者寫的還不是很熟練,那麼先不要著急去創作,創作是基礎打牢以後的事情。

2、長做背臨訓練

如果你已經能夠做到基本的準確臨摹,那麼可以嘗試著去背臨,背臨是由臨摹走向創作的最好的方法。

所謂碑林,就是脫離原帖,把整幅作品背寫下來,背臨是對於準確臨摹的檢驗,同時在解決背臨中所遇到的問題的同時還可以提高對於這本字帖的理解能力。

背臨也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先一個字一個字的背,然後再一行一行的背,最後再整篇的背。

3、進行集字創作訓練

能夠做到背臨了,說明已經有創作的能力了,這個時候先不要著急,可以先進行一些簡單的集字創作過度一下。

所謂集字創作,就是把字帖裡的字挑選出了,形成一句話或者一幅對聯進行創作書寫。

集字創作是由臨帖到創作的過度。

4、創作

經歷了以上3個步驟,基本上對於顏體行書就掌握的差不多了,可以直接進行創作了。

但是為了起到創作訓練的目的,創作之前,最好還是要查一下字典。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不二齋

顏真卿《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字勢飛動,遒勁鬱勃,抒情性非常強。臨習到一定階段,就要將其化為自己筆頭的功夫,將精髓轉為自己所用。


如何轉化呢?有效的方法就是從集字創作開始。集字功夫千萬不要小瞧了,有很多書法高手,集得不留痕跡,屢屢在國展中大顯身手!如何集字,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4、調整筆畫,由於單字到了新的應用環境,就要與上下文進行呼應,對筆畫的長短、曲直方圓、輕重大小要做相應的調整;

5、字形結構、比例、開合、疏密、收放等結構關係也要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儘可能使上下氣勢貫通,通篇和諧,渾然一體。


這樣通過一段時間的集字創作,只要盡心盡力,就能顏真卿《祭侄文稿》的精髓轉化成自己的筆下功夫。


更多書法技巧與精彩內容,請關注【麓風軒】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麓風軒


學了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之後怎麼用?幾乎沒有用。下面說下我的理由以及對這個被號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理解:

首先,《祭侄文稿》全文才234個字,從書法貼學的角度來說,字太少了,用起來絕對不夠用,也沒法用;也沒有那個書法愛好者,就靠一個天下第一,第二的字帖,學會了就可以學以致用了,還沒有出現,也不可能。

再次,《祭侄文稿》最大的價值在於顏真卿寫行書的筆法,以及他書寫這個帖子時,感情與書寫融為一體的感覺,我們在體會筆法的同時,更要去體會他書寫的感情。這個字帖,是顏真卿為了祭悼因叛軍攻城,友軍見死不救而遭慘殺的侄兒顏季明,是在悲憤交加,情不能自禁的情況下所寫的一片悼文,其悲憤激昂之情盡現筆端。

第三,要想將這個帖子真正學到手,應該要掌握切入時機。我認為應該是在廣臨二王風格的字帖字後,再回頭來臨寫《祭侄文稿》,這樣來學習,我認為更為科學,到那個階段,你的理解力才上得來,要不初學者一上來就臨這個帖子,走的絕對是彎路。

上面是我對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一點初淺的認識,有不同意見,歡迎指正!


布穀視界

這個可是個大問題!學會了《祭侄文稿》,不知道怎麼應用。

一個廚師,把刀磨鋒利了,你說他能怎麼用?當然是切菜啦。切什麼菜?什麼菜都可以切。

臨帖就是磨刀。臨到不差毫釐的時候,也就是如刀磨得鋒利的時候。你還會擔心你的“這把刀”沒有用武之地嗎?上天攬月,入海屠龍,在地縱橫馳騁。無所不能。


你的擔心,一定是產生於尚未學成之前。不要說你臨寫完了《祭侄兒文稿》好幾遍了。心裡沒有所得,不知道其原由,字帖臨爛了都沒有用。

臨帖的目的是什麼?是悟道。怎麼才能悟道?臨象就能悟道。不要去描,不要去畫。描與畫都不是書法中的技法。書法是寫。寫成什麼樣,不要去塗改。要對比分析,是什麼原因沒有寫象,就要尋求另外的方法。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東西,而不要輕信他人的理論。(如藏頭護尾的理論)。用自己的眼睛大腦去分析。去實踐。到了你能絲絲入扣的表現出來的時候,你現在的擔心就會自然消散。



子衿tjk

如果是初次臨帖,一般的做法是:原封不動的去臨,塗改處也照樣子去臨,加深對《祭侄文稿》的印象。

如果已經多次臨帖就,不需要這樣做了,應該多理解結構,思考當時魯公的心理狀態,內心的感情變化

整篇作品不是傳統意義上那種工整的書法作品,這是一篇手稿。之所以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就是因為整篇作品體現了顏真卿極強的真實情感,親情這種東西,跨越千年也從未改變。

讀懂《祭侄文稿》中顏真卿那悲痛真摯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這對於我們自身在書寫書法作品的時候把情感融入自己筆中,讓技法帶有感情的靈魂是很有借鑑意義的。猶如畫龍點睛一般,能讓自己的作品擁有靈魂。


韜韜高效練字

先學筆法,再學文章。

多臨摹,漸通筆意。讀其文,感受其思緒之起伏,心情之澎湃。以情助筆,可由形似漸入神似。

形神皆似後,若欲書寫其他內容,可以存其神而變其形,以符合書寫之內容也。唯有精於一技,方可旁通。故須多學而善悟也!


九畹貞風

重在用筆,要結合隸書用筆,注意起止、遲澀、提按。說多無益。快速臨寫,注意路徑。顏體技法多變,情緒飽滿很難臨。如何應用,養成正確的用筆習慣,總結美的結字法則,適當結合章法技巧,寫出感情飽滿的書作,應當是書寫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