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好在哪裡?如何賞析這個作品?

諸城鬍子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好在哪裡?真心話,剛開始學書法的時候,看到顏真卿的行書真心的不喜歡,而這幅書法作品更是塗抹嚴重,潦草的不行,為什麼大家都說好?看不懂。但是現在過了二十多年之後,回過頭再來欣賞這幅作品的時候,卻經常能被它打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賞析一下《祭侄文稿》好在哪裡吧。

《祭侄文稿》的歷史背景

目前《祭侄文稿》真跡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去年曾出借日本展覽還引起了軒然大波。這幅作品的創作背景是在唐朝安史之亂的時候,當時顏真卿鎮守平原郡,他的哥哥顏杲卿和侄子顏季明守常山郡。後來叛軍進攻常山郡,圍城數日終城破被俘,最後父陷子死。

後來顏真卿帶兵收復常山郡,找到了侄子顏季明的頭顱和哥哥部分的肢體之後,為侄兒寫的這篇祭祀的文稿,因為書寫的時候就是面對著裝著侄子頭顱的盒子而寫,因此心情格外悲痛欲絕,所以文章塗抹較多,文字工整不一,但也正是這一點,透露出顏真卿最自然的性情、最真實的心情,真情實感溢於紙上。

《祭侄文稿》的賞析

文稿的起首“維乾元元年,歲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記錄的是時間。而後面“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揚縣開國侯真卿”記錄的是顏真卿當時的官職以及與死者的關係。這個時候因為剛開始,心情還沒那麼激動,因此字跡還算工整。

然後“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玉蘭,每慰人心”是對顏季明的一個介紹和小時候的回憶,因此線條比較細,書法給人一種輕快的感覺。

接下來上圖中文字:“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間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開始變得沉重起來,點畫線條也開始變得粗重。紅線中的內容是說的戰鬥時的情況,特別是到了“父餡子死”的時候,已經心情十分的激動了,憤怒的情緒也到達了一個高峰,用筆的力量在加重,字跡線條變得粗獷。因為情緒不穩,塗抹也逐漸開始多了。

顏真卿為什麼會如此的憤怒呢,因為這不僅僅是戰爭的緣故,因為文中有交待,“賊臣不救”,附近的官軍為了保存自身的力量而不去求援,所以最終造成了“孤城圍逼,父餡子死”。所以寫到這的時候,顏真卿的情緒是很激動的。

而下面一段比較塗抹嚴重的地方是“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襯,及茲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顏”,顏真卿說自己靠著上天的恩賜,收復了河北,然後才找到了顏季明的首級,而此時顏真卿就是對著侄子顏季明的頭顱寫的這篇《祭侄文稿》,因此痛徹心扉。

所以最後顏真卿說:方俟遠日,卜爾幽宅,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等到過些日子,幫你找一個好的墳墓,希望你的靈魂能知道,迴歸故里,不要再在外面漂泊了。因為顏季明和顏杲卿都是慘死在戰場,所以古人認為他們的靈魂還在外面遊蕩。

整個的書寫過程都是在極度悲傷的情況下寫的,哪裡顧得上筆墨的工拙,故字隨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這樣的作品在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可以說《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至為寶貴。

《祭侄文稿》是書法藝術的昇華,這也是為何他能被公認為天下第二行書的原因。欣賞《祭侄文稿》如果不瞭解這些,恐怕很難體會到顏真卿的真情實感的表現。

王僧虔雲:“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這也是《祭侄文稿》的藝術價值所在。

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分享傳統書法文化,希望能夠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


翰墨今香


《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甚至有人認為,若不是王羲之早生數百年,《蘭亭序》產生在先,“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也許要落在《祭侄文稿》上。

《祭侄文稿》產生的背景

又稱《祭侄季明文稿》,顏真卿50歲時書。計25行,共230字。原作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前段時間被日本借去展覽,引起較大反響,很多人為此還攻擊臺灣故宮博物院。

此稿追敘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的事。

季明是杲卿第三子,顏真卿的堂侄。常山郡失陷,季明橫遭殺戮,歸葬時僅存頭顱。顏真卿援筆作文之際,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呵成此稿。


《祭侄文稿》的特點

1、感人肺腑的真情流露

書法創作,抒情是第一難事。《祭侄稿》輝耀千古的價值就在於坦白真率,是以真摯情感主運筆墨的典範。

其個性之鮮明,形式之獨異,都開歷史之先河,是書法創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體現出大膽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和無以倫比的藝術家的魄力和胸懷。

作品中所含蘊的情感力度強烈地震撼了每個觀賞者的心,以至於無暇顧及形式構成的表面效果,這恰是自然美的典型結構。


2、圓轉遒勁的篆籀筆法

此稿以圓筆中鋒為主,藏鋒出之。其厚重處渾樸蒼穆,如黃鐘大呂;細勁處筋骨凝練,如金風秋鷹;轉折處,或化繁為簡、遒麗自然,或殺筆狠重,戛然而止;連綿處,筆圓意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瀉千里。

3、開張自然的結體章法

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長、秀逸嫵媚的風格,變為寬綽、自然疏朗的結體,點畫外拓,弧形相向,顧盼呼應,形散而神斂。


字間行氣,隨情而變,不計工拙,無意尤佳,圈點塗改隨處可見。在不衫不履的揮寫中,生動多變。

行筆忽慢忽快,時疾時徐,欲行復止。字與字上牽下連,似斷還連,或縈帶嫻熟,或斷筆狠重;或細筋盤行,或鋪毫直下,可謂跌宕多姿,奇趣橫生。

行與行之間,左衝右突,欹正相生,或紐結粘連,或戛然而斷,一任真性揮灑。尤為精彩的是末尾幾行,由行變草,迅疾奔放,一瀉而下,大有江河決堤的磅礴氣勢。至十八行“嗚呼哀哉”,前三字連綿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達極點。


從第十九行至篇末,彷彿再度掀起風暴,其憤難抑,其情難訴。寫到“首櫬”兩字時,前後左右寫了又改,改了又寫,彷彿置身於情感旋風之中。長歌當哭,泣血哀慟,一直至末行“嗚呼哀哉尚饗”,令人觸目驚心,撼魂震魄。

4、渴澀生動的墨法

此稿渴筆較多,且墨色濃重而枯澀,其藝術效果與顏真卿當時撕心裂肺的悲慟情感恰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一致。

而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理論不多說,看字。很多人不會賞析顏真卿《祭侄文稿》,就是因為這是一紙草稿,寫得比較亂,但是我們把它單字放大,就會發現美不勝收啊!請欣賞下面這60個單字。

可以說,掌握顏真卿行書三大特徵,學好這最美60單字,就能成為書法家!很多人就是這麼走過來的。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唐代名臣、著名書法家。唐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後至鳳翔,被授為憲部尚書。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褚遂良,後師從草聖張旭,得其筆法,楷書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祭侄文稿》(全稱為《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就是顏真卿平定安史之亂時(758年)所創作的行書(手稿),現收藏於臺北故宮。

顏真卿《祭侄文稿》追敘了自己的哥哥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氣呵成。該書作是顏真卿行書的巔峰之作,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二”,僅次於王羲之《蘭亭序》。

本文精選顏真卿行書《祭侄文稿》中最美的60個單字,並對其書法用筆、結字總結了三大特徵,一是顏體行書的用筆多用裹鋒,運筆時將筆尖裹藏於筆腹之中,入紙鈍而無芒角;二是圓轉多於方折,三是字形向兩邊“鼓”。

對照千差萬別的顏體行書,都脫離不了這三條特徵。歷代以來,學顏體行書成就了很多書法家。可以說,這是解開顏真卿行書之謎的一把鑰匙,可以為你打開通往書法家之路。

更多書法技巧,敬請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說一句俗不可耐的話。

因為《祭侄文稿》脫離了書法中的一切,比如法度,比如結構,比如佈局,純粹是隨意而放,隨心而收。

《蘭亭序》也是如此,後人通傳王羲之醒後也曾寫復過《蘭亭序》可惜均不如一開始大醉之後的肆意揮灑。

那怕你不懂書法,在這個勾橫塗抹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作者的憤怒、紛亂、和悲傷。開始幾個字還好,可是越寫越迸發,寫到後來,掙脫了一切束縛,已經不是在秀書法,而僅僅是寫字。

還原到了起點。

而這些字的背後,卻是汪洋的情感。

顏真卿只想把憤慨寫出來,而不是把書法寫出來,所以這一幅字契合了書法中的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

現在看起來什麼“手中有筆心中無筆”、“物我兩忘”、“無我之意”都是爛大街的梗,但梗雖然爛,可是能碰到這個梗的書法家古住今來不會超過5個人。而現代社會那些除了會寫字以外詩詞文賦都不會的終其三生三世也摸不到。

聽說過臨《蘭亭序》的,可小可幾乎沒有聽過臨《祭侄文稿》的,因為臨不出來,

也因為臨摩都沒有用,就算是臨到完全相同,可是那有那縱橫的氣韻也是枉然,何況在書法領域,對於這件神品,臨到100%的相似和掃描複印在藝術上沒有任何差別。

這是一件無法臨的作品。

而無法臨的最大原因,就是怎麼臨都是錯的,因為每一個字都是血,都是淚,都是恨。


亦有所思


《祭侄文稿》能夠稱為天下第二行書,主要是因為其文稿書法對作者情緒的表現力,已經達到極致高度,無法超越。

王羲之《蘭亭序》以書法之美至極,後人無法超越,而稱其為天下第一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以其書法對情緒的表現力達到極致,後人無法超越,故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其藝術價值和地位不言而喻。

安史之亂中,顏真卿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及其第三子顏季明苦戰三日,城破被俘,顏季明等被殺頭,顏氏家族死者三十餘人,顏杲卿被押解至洛陽凌遲處死。

乾元元年,顏真卿派杲卿長子顏泉明到常山、洛陽尋找季明、杲卿遺骸——只得到季明頭部和杲卿部分屍骨,為了暫時安葬這些屍骨,顏真卿寫下了這篇祭侄文草稿。  

可以想見魯公書寫時的情緒如何——筆墨的工拙已無暇顧及,全賴書寫功夫積累和精神意志的自然流露。文稿線條凝重,筆力艱澀,筆勢雄奇,無法之法純以神得。情緒隨文稿內容而波動,沉痛悲憤,掩抑不能自持,筆墨線條與情緒高度一致。


老廣行書


顏真卿是怎樣的一個人,相信練書法的人都知道,我就不多說了,而他的書法絕對是繼王羲之以後,又一座不可逾越的巔峰,自此以降,在後來的千多年裡,能在書法上不要說超過他,與其相抗的人也絕無僅有,顏真卿的品德與書法,用現在的話說,絕對當得上"德藝雙馨"這四個字。

練顏體書法不容易,能欣賞就更不容易,本人練書法幾十年,能真正欣賞顏真卿的書法的妙處,也不過才幾年,此前總覺得他楷書肥嘟嘟的,找不到"筋“在哪裡,行書狂亂繚草,但隨著自已書藝的提高,終於發現顏楷雄厚挺拔一反初唐時期書法的纖瘦,豐腴雄偉,氣勢恢宏,楷書的一筆一劃就像人的筋骨遒勁有力、凜然大氣。

至於顏真卿的行書,遠溯二王,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於古意之外。形成了他大氣磅礴、雄強豪放的藝術風格。用筆以篆籀渾厚古樸的圓筆為主,雜以斬釘截鐵的方筆;結體一反其楷書大小均等、左右對稱、正面取勢的方法,筆意上因勢賦形,參差欹側。用墨上濃淡相合,枯潤相映,章法上起伏跌宕,掩映顧盼,一氣哈成。從用筆和用墨上看,我認為超過《蘭亭序》。

《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稿》是顏真卿50歲所寫,計25行,共230字。開篇顏真卿說明時間和自己的官職,祭文的目的,感情尚能自持。追憶侄兒顏季明小時候“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這段描述時字體大小均等,舒朗適宜,美好的回憶讓字裡行間之中充滿了懷念之情。“真卿”二字,這是顏真卿的簽名,線條流暢,渾然天成。

當筆行到“何圖逆賊間釁,稱兵犯順”,心情愈發沉重,墨法愈加濃厚,作者忽然從過去的美好回憶中回到現實,質問逆賊“何圖”之時,顏真卿內心的憤怒開始凝結匯聚,手中纖毫如火山爆發,“爾父”二字筆力十足,渾樸蒼穆。中間空出一格是為了表達對堂兄的尊重。塗改的線條簡單直接,不加修飾,充分顯示出筆已經不受他情緒的控制,心中積鬱已久的憤怒丶思緒丶用詞,已經化作真情流滴。接下來一筆奔騰,一蹴而就,一直到“仁兄愛我,俾爾傳言。”筆墨盡幹,暢快淋漓,直抒胸臆,一瀉千里。充分揭示出“屋漏痕"的用筆特點

當寫到“賊臣不救,孤城圍逼”再也抑制不住百感交集的憤激,外有賊寇,內有逆臣。顏真卿心中的憤恨終於發到了臨界,像火山迸發,袞雪飛濺,字形時大時小,行距忽寬忽窄,用墨或燥或潤,筆鋒有藏有露。想用自己的性命來換取兄地和侄兒活下來的機會。“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可以想象在悲劇發生之後的日日夜夜中,顏真卿是怎樣壓抑自己的悲痛與忿悶,酒和淚難以澆滅心中的痛苦,而在祭文之中,他的內心世界通過書法呈現了出來,手中的筆彷彿就是刺敵人心臟的長槍,墨就是傾洩向敵人的狂風暴雨,盡情地紙的戰場上揮灑馳騁,在黑白世界中傾述自己心靈世界所遭受的一切。這一段讓《文稿》達到了一個高潮。

接下來“攜爾首櫬,及茲同還。撫念催切,震悼心顏”,在這裡反覆塗抹,隨情揮灑,任筆塗抹,蒼涼悲壯,韻律激昂湧動。前文寫到侄兒小時候的美好回憶,現在顏季明身首異處,只能找到頭顱,想起小時候摸摸侄兒的小腦袋玩耍的情形,悲傷又一次猛烈的湧上心頭。已然置身於情感的風暴中無法自拔,撕心裂肺之痛讓大將軍顏真卿聲淚俱下。這時墨色濃烈,似乎也混著殺親之血,也攪著悲痛之淚,一直至末行“嗚呼哀哉尚饗”,令人觸目驚心,撼魂震魄,讓滿懷悲愴之意在胸中徘徊,讓觀者如臨其境,久久不能平復。

每每展卷《祭侄文稿》,顏真卿一千年前的內心世界躍然紙上,而這就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獨特魅力和偉大表現力,穿了時間和空間。


四寶齋


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季明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與真卿共同討伐安祿山叛亂時,他往返於常山、平原之間,傳遞消息,使兩郡聯結,共同效忠王室。其後常山郡失陷,季明橫遭殺戮,歸葬時僅存頭顱。顏真卿援筆作文之際,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呵成此稿。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圓轉遒勁的篆籀筆法。

即以圓筆中鋒為主,藏鋒出之。此稿厚重處渾樸蒼穆,如黃鐘大呂;細勁處筋骨凝練,如金風秋鷹;轉折處,或化繁為簡、遒麗自然,或殺筆狠重,戛然而止;連綿處,筆圓意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瀉千里。

二、開張自然的結體章法。

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長、秀逸嫵媚的風格,變為寬綽、自然疏朗的結體,點畫外拓,弧形相向,顧盼呼應,形散而神斂。字間行氣,隨情而變,不計工拙,無意尤佳,圈點塗改隨處可見。在不衫不履的揮寫中,生動多變。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剛烈耿直的顏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洩。行筆忽慢忽快,時疾時徐,欲行復止。字與字上牽下連,似斷還連,或縈帶嫻熟,或斷筆狠重;或細筋盤行,或鋪毫直下,可謂跌宕多姿,奇趣橫生。集結處不擁擠,疏朗處不空乏,可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深得“計白當黑”之意趣。行與行之間,則左衝右突,欹正相生,或紐結粘連,或戛然而斷,一任真性揮灑。尤為精彩的是末尾幾行,由行變草,迅疾奔放,一瀉而下,大有江河決堤的磅礴氣勢。至十八行“嗚呼哀哉”,前三字連綿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達極點。從第十九行至篇末,彷彿再度掀起風暴,其憤難抑,其情難訴。寫到“首櫬”兩字時,前後左右寫了又改,改了又寫,彷彿置身於情感旋風之中。長歌當哭,泣血哀慟,一直至末行“嗚呼哀哉尚饗”,令人觸目驚心,撼魂震魄。

三、渴澀生動的墨法。

此稿渴筆較多,且墨色濃重而枯澀。這與顏真卿書寫時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禿的硬毫或兼毫筆、濃墨、麻紙)有關。這一墨法的藝術效果與顏真卿當時撕心裂肺的悲慟情感恰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一致。而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

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鬱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迴掩抑,痛徹心肝,堪稱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元代張敬晏題跋雲:“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元鮮于樞在《書跋》中稱:“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書。”此評為歷代書家公認。原跡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書法前沿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好在哪裡?首先得了解一下,首先了解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代中期,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朝廷後,與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歷時八年的戰爭,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

顏杲卿,顏真卿之堂兄,安祿山的部下。叛亂髮生後,因為力量不夠,假裝投降,鎮守常山城,設計殺掉了叛軍將領數人後,時任平原太守的顏真卿,率先挑起討伐大旗,由於顏真卿曾任中央監察御史,一致推舉他為盟主,與叛軍交戰。不久,史思明攻陷了常山城,顏杲卿遭到肢解,其子不到十歲的兒子,顏季明遭到斬首,顏氏一族三十餘人,慘遭滅門。

兩年後,派人去河北,為堂兄和侄子收屍,結果卻只找到堂兄的腳,和侄子的頭顱。面對著侄子的頭骨,顏真卿悲憤難抑,他奮筆疾書,寫下了篇名垂千古的文章,即後世奉為經典的“天下第二行書”。

安史之亂結束二十一年後,官至最高位的封魯郡公顏真卿,被派遣說服叛將李希烈,投降朝廷,被叛將殺害。他的這種為國捐驅,大義凜然的精神,被歷代王朝追捧。顏體楷書被列為四體之首,顏、柳、歐、趙,成為後人學習的典範, 與其為人之高風亮節,是密切相關的。

在改革開放之前,往前追朔到遠古,是沒有活著的書法家的,其流傳千古的書法大家,都是在數百年之後,由官方追認的,不像現在遍地都是書法家。談到《祭侄文稿》如何賞析,首先,他具有重大的文物價值,是記錄安史之亂的重要歷史文獻。其次,還是一篇感情真摯沉痛的祭文。再次,作品有塗改、露字、有插入,還有塗鴉,輕重的憂憤、思念、不捨、悲痛,力透紙背,真實情感,撲面而來,對顏家一門忠烈,為國捐軀的事蹟,肅然起敬。

不過更令人痛心的是,《祭侄文稿》原件,目前在臺灣。去年在日本展出,華人發現這件國寶,在展廳竟然沒有任何,諸如溫度、溫度,禁止拍照等保護要求,直接平鋪在桌面上,於是詢問主辦方,是你們的人非要送來展示的。這種用中華民族的臉面,去貼日本冷屁股的行為,著實令人憤慨。

有時候吧,真得在想,我們近一千三百歲的國寶,能否熬到回家的哪一天?但願她平安吧。


德雨50926495


《祭侄稿》之好如下:

1、篆籀筆法。在王羲之新筆法之後,以古老的篆籀筆法入行草書,開闢了行草書的新筆法。是為一創舉。而且篆籀筆法入行草書,給行草書注入了古拙意蘊。

2、草稿文本的直接抒情性。“安史之亂”中,顏真卿哥哥顏皋卿和侄子顏季明慘遭亂軍殺害,失地收復後,顏真卿使人去尋找兄侄,可惜只找回侄子散骨,顏真卿激憤悲痛難抑,寫下這篇祭文。文章悲痛之情,與書法筆墨之時而磕磕艱行、時而一瀉千里完全吻合,真正實現了書法筆墨線條形式與情感內容的完美結合。哪怕是文中塗改的圈圈點點,都滲透著“嗚呼哀哉”的情愫表達。被譽為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書法作品。

所以,欣賞此作,是萬不能把一個字一個字拿出來“欣賞”。如此“欣賞”會使偉大作品之美,大打折扣的。

當然,就“篆籀筆法”而言,《祭侄稿》不如《爭座位》篆籀筆法純粹。


書法家馬小安


如何欣賞?心裡感受。

第一次見到圖片時是剛開始學書法一年,滿目瘡痍的感覺,自然書寫,不求工拙,隨心情而變:文字和敘述內容在變,最後的“嗚呼哀哉”幾不成字……抒情。

第二次眼睛越來越模糊的看完的,細讀文字的結果。

第三次讀筆畫,家國情仇,哀痛欲絕。

第四次古淡……

文書具千年,情景在眼前,今國安家和,何其有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