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大瓮

清水河大瓮

清水河大瓮

文/吕达超

清水河陶瓷与清水河大炭曾是清水河县两大齐名的特产,远近闻名,陶瓷和煤炭业也曾是清水河县的两大支柱产业。

清水河陶瓷就出产在我的家乡清水河县西部黄河岸边的窑沟乡。小时候,我常听村里老人们讲述,当年他们跑河路把清水河的各种瓷器通过黄河河道运销到各地的故事,也亲自到过清水河县陶瓷主要产地窑沟、宽滩、黑矾沟及我们村(下城湾)里的窑厂车间,见过那机器磨料、模型造坯和手工拉坯、轮盘上捏制和烧制陶瓷的全过程,也常常目睹从窑厂整车拉运和拉煤的车顶上垒满瓷器附带外运,源源不断向外销售的盛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水河陶瓷确实是清水河县一个响当当的代名词。那时城乡家家都使用,尤其在农村,人们存放粮食、储存饮水都用它,陶瓷制品还是做饭和面的器皿,喂禽畜的槽具、垒墙头的材料等,甚至每天家家冒出袅袅炊烟的烟囱,也使用的是当地产的陶瓷,这一切在那时可谓清水河县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计划经济年代,陶瓷产品供不应求,仅几十年间,当地就由解放后仅一个公私合营而来的国营陶瓷厂,迅速发展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具规模的4个国营和集体陶瓷厂。

清水河大瓮

当时清水河陶瓷也有部分由国家统购,当年我们看到那川流不息的拉运陶瓷车辆将当地各种日用陶瓷调拨销往自治区西部各地,那正是清水河陶瓷业的快速发展期。尤其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因政策放开,清水河陶瓷更是遍地开花,掀起一股个体商贩外卖清水河陶瓷的热潮。那几年,我曾到包头、呼和浩特、集宁和山西大同等一些较大城市,也看到过各城市繁华地带的马路旁边都有销售清水河陶瓷的摊子,这批商贩中也成就了好多当年的“万元户”。

其实,我也是贩卖清水河陶瓷的亲历者。1986年暑假期间,我和表哥王增平合伙从清水河县第二陶瓷厂往山西朔县贩卖了两大卡车瓷器。不到一个月时间,瓷器销售一空,每人净赚了100多块钱。在那个经济相对拮据的困难时期,对于我一个穷学生而言,赚来的那些钱还真派上了用场,买学习用品、请同学吃饭等,花自己赚的钱感觉还真不一样。

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地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陶瓷器皿逐渐被金属和塑料制品所取代,同时也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滞后,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得不到更新,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从而使清水河陶瓷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清水河大瓮

近些年来,城里人相继住进楼房,昔日在平房使用的那些日用陶瓷多数被淘汰。我曾在乌海市工作和居住过,前两年回到多年前居住过的平房收拾整理物品,在凉房里无意中看到一只当年我岳父家腌酸菜用过的大瓮,我惊讶地发现在缸沿上有烧制时刻上的“清水河”三个字。当我问及我妻子怎么会有清水河大瓮时,她告诉我当年她们家从北京支边来到乌海安家时,在土产门市部购买的,迄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

我查阅的一些史料普遍认为清水河陶瓷开始生产于明代以后,其中《清水河县志》载,明朝后期,山西保德县、临县等地汉族人走西口逃荒来到今清水河县窑沟、黑矾沟一带租种土地谋生。到清朝乾隆年间,人们发现了这里的高岭土、煤炭等矿产,开始生产陶瓷制品,陶瓷业从此时逐渐发展起来。《绥远通志稿》中,也用大量文字介绍了清水河的陶瓷生产历史,但对其起始只是笼统地称其历史悠久,其他不得而知。

清水河大瓮

我相信凭师徒两人坚定的守望和执着的追求,有政府的支持,借当地开发黄河大峡谷旅游资源的契机,清水河陶瓷产业会迎来新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