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 缝香包、插艾草、抹雄黄酒的端午节去哪儿了?

“包粽子了吗?”曾经是端午节当天很多人见面的寒暄话。如今,端午节人们常问的是“买粽子了吗?”

有圈友奇怪,要葫芦干什么,过端午节就是买几个粽子吃吃就行了,不用那么麻烦。

“就是那种五颜六色的纸葫芦,挂门上。”这位妈妈说:“过节要有仪式感,采艾蒿、吃粽子、顶鸡蛋,亲自做这些,想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端午节的含义。”

此情可待成追忆 缝香包、插艾草、抹雄黄酒的端午节去哪儿了?

2018年6月18日,端午节当天,一位小朋友在妈妈的陪伴下,在户外采艾草。

缝香包、插艾草、抹雄黄酒的端午节已成为儿时记忆

“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这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关于端午节的诗词。

从古至今,几经流传,人们印象中的端午节习俗包括包粽子,赛龙舟,插艾草,顶鸡蛋,抹雄黄酒,戴香囊或五彩线等。

然后,妈妈边包粽子,边手把手地教孩子把粽叶裹成一个漏斗状,确保不会漏水,然后把米和豆类轻轻地放进去,仔仔细细地把粽叶裹严实,防止米漏出去,最后用竹叶扯成的细带子把粽子系好,一个个粽子就包好了。

待所有粽子包完后,摆到锅里,码放整齐,倒上水,大火煮透,端午节的早上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粽子了。

除了包粽子,不同的地方还有不同的习俗。在南方一些地区,还要顶鸡蛋,炸油条,做糖糕,煮大蒜头,并在房门上插艾叶,给小孩的额头上涂抹雄黄酒驱邪。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每年过端午节,我妈妈都会给我们做香包,用五颜六色的布缝制出小猴子、小鸡等不同的形状,小猴子攀着脚,活灵活现,特别可爱。里面装满买的香料,缝上绳子,像我们现在戴手机链一样,挂在脖子上。”在北京市工作的伊女士说,“小时候,感觉过端午节特别好玩,我们戴的香包不仅好看,小孩子还会一起比谁的香包最漂亮,大家经常把香包放在鼻子前闻香味。”

听到妈妈讲起儿时过端午节的习俗,伊女士的孩子好奇地问:“妈妈,我也想戴香包,你会做吗?”

“妈妈不会,姥姥会做,以后有机会回老家过端午节时,让姥姥给你做香包。”

从包粽子到买粽子 传统节日文化日渐被简化为“吃粽子”

得到的一致答复是“我们家的粽子是买的。”

此情可待成追忆 缝香包、插艾草、抹雄黄酒的端午节去哪儿了?

从粽子的口味看,有甜味的,还有咸味的。内陷从以前的蜜枣、豆沙,到如今的肉粽、蛋黄粽、榴莲粽等等,品种繁多,应有尽有。

而前往超市购物的人,无论是单身、情侣或者是夫妻,多少都会挑几个粽子放进购物筐。

“每样馅的买两个,回家一蒸,或者微波加热一下就可以了,省事。”一位在挑粽子的阿姨对另一位买粽子的熟人说道。

另外一位阿姨也表示:“我们以前都是自己包,家里还有粽叶。现在,一家人几种口味,老头子喜欢吃甜的,孙子要吃肉的和蛋黄的,自己包(粽子)太麻烦,干脆每样买几个省心。”

现在的孩子谈及端午节,印象中只剩下买粽子,吃粽子了,亲自包粽子的家庭真的不多了,更有甚者,网友把端午节简称为“粽子节”,与以前相比,传统文化的韵味淡了很多。

重庆市开州区非物质文化中心主任王永威说:“我国传统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和象征,是我们最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按民间风俗,端午节是驱除灾害、祈愿幸福吉祥,纪念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王永威说,“我们要注重节日精神和节日形式,恢复传统节日独特的文化记忆,过端午节不仅仅吃粽子。”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习俗,全国假日办还专门为此节日全国放假一天。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杨飞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杨飞表示,在信息化时代持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多一些活动载体,多一些传播样式,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将更有魅力,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将进一步增强。(未来网 李盈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