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裡不一”的《歸去來》,聽專家談談它的表與裡

秉承“有說法、有想法、有表達”的初衷,《歸去來》如何在價值導向、題材創新等維度做出探索?6月19日,電視劇《歸去來》研討會召開,諸多領域專家就此問題展開討論。

6月10日,青春勵志劇《歸去來》迎來收官,作為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獻禮劇,該劇憑藉精良製作和現實基底,在播出期間引起廣泛熱議。

6月19日下午,電視劇《歸去來》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辦,來自行業、學界、媒體等各領域專家就劇本創作特色、人物塑造、故事立意等多個方面進行探討,在肯定該劇在思想突破與藝術創新的同時,也指出劇集本身所存在的部分問題。

“表裡不一”的《歸去來》,聽專家談談它的表與裡

小群體背後有大格局

青年一代是社會的新生力量,他們的思想變遷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發展,映射著家庭、教育、時代環境等方方面面,《歸去來》正是將視角對準青年一代的留學生。

劇中設置兩條故事線,一是蕭清、書澈等留學生間的愛恨糾葛:從執著追求夢想、堅持原則的蕭清,到以一己之力捍衛公平正義的書澈;從為愛堅強的繆盈到努力奮鬥的寧鳴;從個性張揚的成然到單純懵懂的綠卡,每一個人都經歷了理想挫敗、現實打擊。

“當下電視劇創作,多數缺乏對普通年輕人奮鬥精神的挖掘,對底層青年自強不息、奮鬥成功的刻畫”,《文藝報》藝術部主任高小立指出,在《歸去來》中,寧鳴的出現傳遞出了一種自強不息的鬥志。包括其他年輕人,他們堅持原則,勇於打破桎梏,有著不為利益所動的傲骨,這正是當下年輕人精神的表達。

“表裡不一”的《歸去來》,聽專家談談它的表與裡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文藝評論家李準也表示,《歸去來》最亮眼的地方恰恰在於,它用青春偶像劇、留學生式的樣式指向有犧牲的信仰,有道德的責任,讓人們厭惡不勞而獲的財富,讓人看著很舒服,深入內心、喚起人心。

《歸去來》的第二條故事主線是這群年輕人父輩間權商利益的複雜牽連,從中反映出兩代人的價值觀差異、多重矛盾。“從這一角度來看,《歸去來》不僅僅是關於青春與奮鬥的故事,也是管窺社會信仰與公平正義的故事,是青春題材和反腐題材的結合。”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王一川看來,《歸去來》跨越了當前言情偶像劇與反腐劇之間的疏離及對峙狀況。

“這是國產電視劇第一次把刻畫的重點放在一官一商和他們的子女關係上。這部戲最集中的就是這種家庭關係的展現,它折射了中國近代史商以官為政治後盾的歷史和現實。”李準認為,劇裡的愛情都不是孤立的,都有社會的註腳,“蕭清和書澈經歷的人性的拷問和靈魂的拷問,達到了這個題材的思想高度”。同時,劇集從官二代、富二代的角度切入,更加凸顯了對崇高信仰的曲折呼喚,在創作達到了“從語言走向歷史,從形式走向內容”的境界。

“表裡不一”的《歸去來》,聽專家談談它的表與裡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肖永亮坦言:“主創人員還把我們國內反腐的理念和實踐擴散到了海外,把留學與反腐聯繫了起來,並且傳達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中美的文化價值觀永遠不同。”

導演劉江表示,拍攝《歸去來》的初衷就是要做一部“有說法的戲,有想法的戲,有所表達的戲”。相比以往的同類型創作,在《歸去來》中,“家庭”不再意味著家長裡短、雞毛蒜皮的日常敘事,而是通過展現兩代人之間面對親情、友情、愛情的掙扎和衝突,引發著大眾的思考:正確與利己究竟該如何抉擇。

“看似是留學戲,其實是反腐劇,有深度、有正能量,是該劇的價值與亮點。”高小立說。

現實主義的守與變

近年來,電視熒屏上不乏優秀的現實主義題材,究其共同點在於這些劇不僅紮根現實生活、關注情感表達,還在於注重創新表達。作為現實主義題材,如何貼近現實,讓人物和情感落地,使之跳出“懸浮劇”的窠臼,成為《歸去來》自創作之初就不斷探索的一個問題。

劉江曾在採訪中多次提到,《歸去來》是他感覺最沉甸甸的一部作品,是一部符合時代背景的現實主義作品。研討會上,劉江回憶了《歸去來》的創作初衷和拍攝歷程,他談到,《歸去來》的拍攝週期歷時一百八十多天,而創意源於他和編劇高璇跟任寶茹的一次約定。“三年前,她倆拿出了海外留學生生活的一個創意後,就去美國採風兩個多月。《歸去來》劇本產生的所有人物都是有原型的,都來自於採風當中的這些收穫。”

“表裡不一”的《歸去來》,聽專家談談它的表與裡

《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袁新文對作品中的人物建構給予了肯定:“劇集的青春氣息非常濃厚,特別是男女主人公刻畫的比較成功,讓人感覺到這是有生活來源的,有生活基礎、現實基礎,所以整體才會顯得好看、有意思、有內涵。”同樣具有留學經驗的肖永亮也感慨自己對其中的諸多情節很有共鳴,“很多描述真的很生動”。

為了將留學生的“現實”再現,編劇力求讓每個人物的行為都顯得“合情合理”。《歸去來》的故事主要線索埋得很長,融合了多種類型元素——有留學生的生活展示,也有官商勾結的社會現實;有窮學生在異國他鄉的生活窘境,也有紈絝子弟的內心成長……

“表裡不一”的《歸去來》,聽專家談談它的表與裡

談及人物塑造和作品格局,中國傳媒大學藝術與傳媒大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戴清用“可愛清新”形容劇作帶給自己的直觀感受。她認為,《歸去來》是一部帶有新意、促發人思考的作品,和時下充滿套路化和陳舊感的的電視劇相比是“可愛清新”的。“每個人物都是鮮活飽滿的,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在看似是青春劇的外衣之下,探討著現實話題,某種程度上,《歸去來》實現了現實主義和藝術創新的“兼容”,在同類題材的電視劇中,是有突破、有探索的。基於劇集本身的藝術效果,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偉國認為,該劇在動作性敘事、紀實性長鏡頭、留白處理以及光的造型、演員表演化、空間傳達等多個維度都具備獨特的審美化表現。

“表裡不一”的《歸去來》,聽專家談談它的表與裡

針對《歸去來》的整體藝術特色,袁新文提到了兩個關鍵詞:新、亮。新,是指創作手法較為新穎,打破了電視劇固有的套路和故事講述的格局;亮,是說劇作攝影在光的處理上用了很多藝術手法,畫面很有電影質感。

在肯定劇集表現的同時,在座的專家學者也指出《歸去來》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劇集拖沓、有失嚴謹等。但整體來看,無論從價值導向,還是題材創新等方面考量,《歸去來》都是一次嶄新“歸來”與“出發”,其意義在於為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