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九“鼎”中华工匠精神——鼎

鼎代表国家。鼎是中国器物的极致,是世界上古代工业最高水平的代表。

先有了鬲,作为烹煮的生活用器。而后才有了鼎。

鼎是古代的礼器、食器。王拥有九鼎,诸侯、公爵们当在七五以下。拥有鼎的多寡,自是身份与等级之象征。事实上,在有青铜器之前,早在石器时代就先有了鬲,夏代时,人们在陶鬲的基础上发明了青铜铸造的鼎,史称青铜器。鬲是由三个类似的垂乳组成,其乳之现状类似牛乳,三乳合为一膛,鬲器形成,其材质是陶土的,手工塑制,有的还刻上图案,有几何形的,有线条形的,有绳纹形的,有的还涂上颜色,阴干后,再烧而成,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烹煮之器罢了。

一言九“鼎”中华工匠精神——鼎

夏禹收九牧之金,铸成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国家永固。青铜铸造的鼎,标志着人类由原始的部落状态,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因为有了“王”,有了“国家”形态。自此,鼎,象征国家,代表王权,宣示礼乐,历代传承,成为“国之重器”。鼎的诞生,远非仅仅是文化层面意义,它是古代华夏民族工业发展历史的最高峰,在千余年的辉煌之后,又于千余年来沦落了,远不似上古时候,人们认知的那般崇高。只有在国家重大历史事件与庆典时,偶尔会为铸为用。

我有幸生活在北京,随时都可以去看馆里的国宝,可以去国博资料中心去查询资料,所作的三部书也被国家博物馆“编目入藏”(《钟鼎茗香》《钟鼎茗香》(二)《俪松居遗珍-王世襄旧藏铜炉清赏》),看累了又可以在那儿讨杯茶来轻啜。坐下来细细思量着青铜器的一切,每一次看,这三尊巨鼎,总是揪住我,仿佛焊在那里一样,且每一次的感觉都不一样,还常看常新。我实在为四千年前古人的智慧、生产技术、加工及工艺水平所震撼。同时还为青铜器所承载的礼乐寓意所震撼,在完全落后的手工业条件下,他们是如何完成如此先进的产品?在当时文化极为落后的情况下,竟能赋予青铜器那么崇高的寓意?

一言九“鼎”中华工匠精神——鼎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鼎,最为代表的当属国家博物馆的“后母戊”方鼎了,(原来的教科书记载的是“司母戊”,这个“后”误作“司”的错误,据说与郭沫若先生相关)此器出自安阳殷墟。(仅那里的“妇好墓”,出土的“鼎”“彝”等青铜器,就有四百六十八件。)民国早期在安阳出土后,若不是百姓们千般保护,若不是此鼎的庞大沉重,恐怕早就被日本鬼子抢走了。当我们立于此鼎前瞻仰时,必会为其:巍巍乎,高山仰止,浩浩乎,神圣至尊,我们在震撼之余,才会晓得“国之重器”的崇高与威严。

人们之所以喜欢鼎,除了鼎的国家意义至上外,想必还与日常生活与鼎的学问、词汇、典故相关,人们自小耳熟能详的,诸如:“一言九鼎”,“列鼎而食”,“问鼎中原”,“定鼎中原”,“高门鼎贵”(晋 左思《吴都赋》), “鼎铛玉石”(唐 杜牧《阿房宫赋》),“天子春秋鼎盛”(《汉书 贾谊传》),“鼎足之势成矣”(《三国志》),“三足鼎立”,更是“三国”以来,所用最多的典故。我自幼有些家学的影响,长成之后,自家又很是偏爱,尤其是鼎的造型与气势,蕴育的礼乐高义,更是令我五体投地。

于是乎:“吾之幼时,授业于父,尝闻明宣德皇帝曲尽铜炉之妙。吾奇而问之,父颇为不屑,以玩物丧志者戒。然则尝有钟鼎之家云云,吾终不得其详……”此是拙作《钟鼎茗香》自序的开头文字,父亲的担忧与崇尚已是了然,更为心系的是母亲的善解:“锡荣喜欢作这些文章,自有他的道理嘛。”只如今,双慈过世已逾多年,于工作和生活之中,依然是我心中的章程,大凡所为之事,总要以他们的仁义行诸于世,以致连对古董的藏玩学问,也是“以德为藏,和合皆乐”。

一言九“鼎”中华工匠精神——鼎

在我前两年写作《钟鼎茗香》(一)(二)期间,将鼎的收藏与学问拓展开来。早先人们议论“宣铜”时,即便作文章中,只说宣德炉,不议宣德“鼎”,岂不知炉为“彝”器,史称“彝炉”。明代永宣时的黄铜文化之中,二者皆备,不可或缺。何况,上古之文化又以“鼎”为至上,绕开了“鼎”,何以谈“炉”?没有“青铜文化”,哪有“宣铜文化”?于是,我便依照“宣铜文化”本来面目,将“鼎”与“彝炉”一统归位,在拙作中列为主项。以致无论是客厅斋室,均有商周唐宋元明清的鼎、彝,陈设用度,甚是得体。任谁来访,都会于品茗听琴之间,也必为沉烟袅袅所陶醉,流连于鼎、彝、礼、乐的盎然古意之中。

唐代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钟鸣鼎食之家”,甚为家慈崇尚,父亲在世时,只能在书中或博物馆里,去找些崇拜与陶醉。如今我已拥有,可他早已仙去,盛世把两代人的遗憾留给了我,令我时常于崇敬中缅怀,笔墨间慨叹。好在除了自家私享,亲友们亦时常来赏,都很喜爱,也陆续收藏用度起来,且时常雅集,交流感悟,甚是快乐,为杂乱繁忙浮躁功利的时下生活,平添了许多古朴与优雅,陶冶了大家的诗书礼仪,升华了大家的文博境界。心态平和了,胸怀开阔了,更是觉着“书到用时方恨少”了。只是,大凡到他们那里赏玩时节,所见鼎彝文玩,很是令人不爽。物件也老,工也尚可,只是,有不少物件非我族类:大多是日本的,又有少量越南的仿器。

一言九“鼎”中华工匠精神——鼎

众人多随我同好,是我起初想不到的。看来,一个民族的文化,对于过去的传承挖掘,生活浸润,古今时空虽然异同,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传播,形成继承与普遍状态时,一种文化现象业已展开,构成社会风尚,便成就了民族的文明。

早年间,没有潘家园一带的古玩城,要看古玩,只能去博物馆,那里的青铜器鼎、彝、簋、鬲、盉、壶等等,固然甚好,却只可远观,不能近取。亦如我上月去北京大学赠书时,面对其博物馆的古物,只能叹惋。早年,在北京的大么厂、前门、地安门都有古玩店,琉璃厂相对集中一些,那条古玩街,大几十家店面,任你去上手品鉴,讨价还价。那时候的鼎、彝很多,精美的、普通的。几元、几十元、过百元、千元的。民间的、宫里的、普通的。点金的、鎏金的、错金嵌银的、掐丝珐琅的都有。哪像现今,几万元的,你都不屑去上手。

民国时期的古玩市场,尤为兴盛,清王朝的败落,导致宫里宫外勾结起来,倒卖国宝,大发国难之財。“孙殿英东陵盗宝”,震惊世界。陕西的周代青铜器,河南殷墟商代的青铜器,乃至“后母戊”大鼎,龙门石窟的唐、魏造像,云冈石窟的魏齐造像等等,统统都于古董市场上,明暗买卖,仿造骗财。

一言九“鼎”中华工匠精神——鼎

青绿皮色的青铜器,自是以鼎彝为“国之重器”,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其各自的文化内蕴与时代赋予,便成为我们今天崇拜的理由。同时,唐宋基于上古的继承弘扬,将那纯金、纯银、鎏金、错金银的鼎彝盘盒盏等器皿,奢华到极致。当我们面对法门寺出土的金银器时,必会被古代冶金、加工技术的发达所震撼。青铜器的制作,此时却衰落到谷底,可有关青铜器的文化,则弘扬到最高。宋代,竟然诞生了研究专著,“青铜器宋代五谱”的成书,上古青铜礼器的名号与成果,才得以系统规范,又图文并茂地自成体系,开创了“图谱”藏器文书的先河。宣德炉的《宣德鼎彝谱》等三种图谱,亦是仿之成书。直到如今,我们仍然是以《宣和博古图》等作为工具书,研究并命名新的考古发现。

商周有用鼎制度,战国两汉亦用为量器。宋至明清改用黄铜铸造,多用为祭器,明清时叫香炉。器形之别主要在耳、足、腹三个部位,规律是耳由小变大,由直耳向外侈;足由锥足而柱足、短柱足、长柱足,而后是蹄路、矮蹄足;器体由深腹而中腹,由腹底款足分裆而近平,又从半球形变回深腹。

商朝晚期、周朝初期,这段时间的铸造工艺和艺术价值达到非常高度,也是制作鼎的参考依据;商周时期的鼎分为“圆鼎、鬲鼎、扁足鼎、方鼎”四种.其中圆鼎是流行时间最长的鼎式,基本形制是腹腔圆而深,耳小直立于口缘上,三足为锥形。商代晚期的圆鼎。体厚口有方唇,立耳变大,柱足流行。足与耳的位置发生变化,有一足必与两耳等距,另两足在双耳的同侧;圆腹变浅,圆底;鬲鼎、扁足鼎使用时间不是很长,没有形成规模和影响力。

方鼎是在商中晚期出现,是方形槽或长方形槽的四足双耳容器。春秋、战国后期,秦汉开始,圆鼎成为主流礼器,延至明清功能又有所改变。

1939 年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戊鼎,是我国青铜器中最大的,也是世界上所仅见的。该鼎器高 133 厘米,重 875 公斤,四周以雷纹为地,上有夔之盘绕,四角为饕餮纹,内里有“司母戊”三字铭文。西周还有一种列鼎,在一组鼎中,每个鼎的形制、花纹相同,但大小有别,尺寸依次递减,形成有规律的序列。这种礼仪制度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各奴隶主贵族,使用列鼎的数目也按“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的规定。在安阳殷墟中出土的另外一些鼎上,有铸有长篇铭文的。它们都是我国文物珍品,为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一言九“鼎”中华工匠精神——鼎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从文物鉴定的角度来说,无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鉴定难度大,反过来又使研究赏析更富有情趣,青铜器也更具有吸引力。

讲几个 民间故事

说起问鼎,大家一定知道。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的首府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吧!!!

这个楚庄王就是《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没有发号一项政令,也没有一样政绩上的作为。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谜语,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庄王不因为小事加害忠善的人,故此能有好的名声;没有事先显示,故此能有好的功绩。所以说:“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一言九“鼎”中华工匠精神——鼎

人们对青铜器鼎彝的文化研习,知其历史典故,大多源出于此。我对青铜器的知与爱,亦是。以致宋代这“青铜器五谱”,虽然残缺,倒是有得书读。元明清时期,除了瓷器的大量普及以外,冶金工业技术的再次提升,黄铜制器,得以昌盛:永宣时代的佛像与宣德炉,灿然登场,开创了金灿灿的“宣铜文化”,“青铜”变成了“黄铜”,再次被世界喝彩。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铜文化,再次辉煌起来,被西方人称之为“中国之文艺复兴”。同时,也成就了我与宣铜鼎彝的缘分,《钟鼎茗香》系列著作,应运而生。

一言九“鼎”中华工匠精神——鼎

唐 李邕《云麾将军碑》

一言九“鼎”中华工匠精神——鼎

清 赵之谦《楷书南唐四百九十六字册》

一言九“鼎”中华工匠精神——鼎

就目下我知晓的,人们对鼎彝器的理解,仅停留于知其一,不知其二之际,各人的境况不同,所作学问也是不同。谋求生计,寻求雅趣,自然也不同。但,追求人生的通达与快乐,则应不异。在与众家相善之间,近些年来,我常常为自藏的鼎彝文玩、琴棋书画们痴迷,既为其美而存在赞赏,亦为其未来漂泊慨叹。人生在世的文字写的多了,对生活的爱与淡,更会在执着与挚爱之际,派生出些许类似古代贤达们的叹惋来。

不过,并无碍于我对“鼎、彝”器的崇敬。


艺术品企业洽购,金融质押,大型拍卖,私下洽购 (图右下角V我 )

征集要求:

1 瓷器类:中国各代官窑及民窑瓷器等

2 玉器类:高古玉,明清和田玉,田黄、鸡血石等

3 杂项类:竹木牙雕、文房四宝、古家具、金银器、青铜器等

4 书画类:国内外历代著名画家、书法家作品、古书籍等

承诺:藏品没问题,有价值的确保百分百成交,信誉担保

一言九“鼎”中华工匠精神——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