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人處世的十大原則,值得今人借鑑

孔子的中庸思想對中國人的立身處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中庸亦被稱為中行、中道,它源自於上古的尚中思想,經孔子成為儒家思想重要思想概念,至《中庸》已經形成一套精細完備的思想體系。中庸思想要求人們以禮和義為原則,在待人處事等方面時時處處堅持適度原則,把握分寸,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

孔子為人處世的十大原則,值得今人借鑑

孔子是善於創造、建立、維繫人際關係的大師。他為人處事的十大原則,至今仍值得借鑑。

孔子為人處世的十大原則,值得今人借鑑

1、“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交朋友的時候,一定要守信用、講誠信、重承諾。不能夠說話不算話,要讓朋友覺得你是個靠的住的人。

2、“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做一個人,尤其是做一個君子,重要的是要嚴格地要求和責備自己,而對人則採取寬容的態度,在責備和批評別人的時候應該儘量能夠做到和緩寬厚,這樣,就自然不會招致怨恨了。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所不喜歡的東西,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憂慮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瞭解別人。要想讓別人瞭解自己,自己首先要了解別人。這就是現在所說的換位思考。

5、“以直抱怨,以德抱德。”

——以公道的態度對待自己怨恨的人,把恩惠施與對自己有恩的人。就是說對待自己的敵人不要自私,對待恩人要感恩圖報。對那些你怨惱的東西,喜愛憎恨、接納拒絕,應該要有原則,要直來直去不偏差,來做到“至公允而無私怨”,是子所說的“直”。冤冤相報何時了?所以生活中最好不要以怨抱怨。對那些你感恩的事,就一定要給對方好處來回報他,不能忘記。

孔子為人處世的十大原則,值得今人借鑑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正直的人應該努力去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別人的壞事。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幫助別人做壞事。

7、“樂道人善,樂多賢友,益矣。”

——喜歡稱道他人的良善,喜歡多結交賢朋良友;這是有益的。“樂道人之善”,既喜歡真誠誇獎表彰他人的善行嘉言,又能夠“盡己之直”,幫助和引導他人向善。“樂多賢友”,就是要多多結交親近“友直,友諒,友多聞”,特別是那能夠直言規正的真朋友。

8、“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莊重又謹慎,而不與別人爭執,雖然合群而不結黨營私。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做人要隨和低調, 不要拉幫結派搞小團體。也就是以平等心對待所有的人,不諛上欺下,不畏強凌弱。正直的人持重而不與他人作無謂的爭論,與人們友好相處不拉幫結派。

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見賢思齊”是說好的榜樣對自己的震撼,驅使自己努力趕上;“見不賢而內自省”是說壞的榜樣對自己的“教益”,要學會吸取教訓。見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齊,見到沒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點。看到品德高尚、才華出眾的人,應該虛心向他學習;看到言行不軌、不學無術的人,要點對照自己,進行深刻的反省。

10、“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池裡的水太清淨了,便沒法養魚;世上的人太嚴苛了,便沒法交友。

人太精明、太過計較得失、太完美可苛了,朋友就少,落個眾叛親離。做人要糊塗一點,難得糊塗,不要斤斤計較。待人少苛求、多寬容。

孔子為人處世的十大原則,值得今人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