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心之憂”,歲月易老,光陰易逝,人生何必太匆匆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

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一《詩經·曹風,蜉蝣》

蜉蝣算是世界上壽命最短的生物了,生於春夏之交,朝生暮死,壽命不過短短几小時,活得最長的也不過數日。

“蜉蝣,心之憂”,歲月易老,光陰易逝,人生何必太匆匆

《淮南子》中提到:“蠶食而不飲,二十二日而化;蟬飲而不食,三十日而蛻;蜉蝣不食不飲,三日而死。”又將蜉蝣的生命與長壽的鶴作對比:“鶴壽千歲,以極其遊,蜉蝣朝生而暮死,盡其樂,蓋其旦暮為期,遠不過三日爾。”

曹操《龜雖壽》有云:“神龜雖壽,猶有競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世上生物千萬,壽命各異,無論可以存在多久,到頭來終究化為塵埃,隨風消散。蜉蝣雖朝生暮死,但只要充分享受有限的生命,長壽短壽,意義又有什麼區別呢?

由於生命短暫,蜉蝣的婚配產子全在一天內完成。春夏之交,從午後開始,成群的蜉蝣便開始“婚飛”,各自進行交配,將卵產於水中。做完這一切,它們便毫無遺憾地等待生命的逝去。

和蜉蝣相比,人算得上非常長壽了。一般來說,人的壽命有百年,這百年之中可以做的事太多了。但是人和動物不同,人是一種非常聰明的生物。越是聰明,需求的越多,也越不能滿足自我。在大多數人眼中,百年太短暫,如沙子從指縫漏下,匆匆便沒有了。比如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始皇,統一六國,稱霸天下,一生風光無限。可正因為太風光了,他才會愈發留戀這個世界,異想天開地要求取不死藥。而中國歷史上欲長生不死,沉迷煉丹的皇帝又何止他一個!

“蜉蝣,心之憂”,歲月易老,光陰易逝,人生何必太匆匆

光陰易逝,人生短暫,所以人們對蜉蝣才會發出這樣的感嘆:

微弱蜉蝣在空中振翅飛舞,漂亮的外衣色彩鮮明奪目。嘆其生苦短我心溢滿憂傷,我將如何安排人生的歸宿?

細小蜉蝣在空中振翅飛舞,盡情展示著它華美的衣服。嘆其生短促我心湧滿憂鬱,我人生的歸宿將棲落何處?

柔嫩的蜉蝣剛剛破土而出,輕輕舞動雪白的麻紋衣服。嘆其生命短暫我憂鬱滿懷,到哪裡尋找我人生的歸宿?

此詩開篇即以“蜉蝣之羽”為比,這個小生命的翅膀,像一件華美的衣裳那樣豔麗多彩。但這種美麗來之不易,且只有一天的美麗,宛如曇花一現。詩人見此情景生髮感慨。一種珍惜生命、把握現在的緊迫感油然而生。第二章意思大致相同。第三章,描述蜉蝣的初生,剛剛破土而出的時候,麻衣如雪,那薄如麻絲的翅羽好像初雪一樣潔白柔嫩。但它很快就飛翔起來,盡情揮舞生命的光采。相比之下,人當然要學習蜉蝣精神,生之光華,死之絢爛。

若蜉蝣也有自己的思想,不知它們是否也覺得在人世間的日子太短暫。但蜉蝣畢竟不是人,它們沒有那麼多的想法,過一秒就是一秒,盡完生育後代的責任,也就成就了它們來到這世上的意義。

“蜉蝣,心之憂”,歲月易老,光陰易逝,人生何必太匆匆

蘇軾的《赤壁賦》有句話:“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千萬年之後,當滄海已經化作桑田,天地依舊存在著。人生百年,於天地來說,也不過像蜉蝣一樣渺小,轉瞬即逝。在我們看來,百年的壽命似乎很長了,可是和天地存在的時間相比,或許連“朝生暮死”都算不上,也難怪那麼多人經常感嘆人生短暫了。

人一旦追問自己:“你是誰?你往哪裡去?”深入骨髓的憂傷根本上是無法避免的。特別是在缺乏強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國,由於不能對生死的問題給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憂傷籠罩。但從另一個角度說,對死的憂傷、困惑、追問,歸根結蒂是表現著對生的眷戀,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阮籍《詠懷詩》之七十一,寫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這一系列短壽的生物在世間各自發出聲音和光色,感嘆說:“生命幾何時,慷慨各努力。”但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

光陰到底是長是短?有時候我們覺得度日如年,有時候又覺得歲月匆匆,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歸根到底,其實還是要看人的態度。

歲月易老,光陰易逝,人生何必太匆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