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丨听,月光!

荐读丨听,月光!

“他是描绘云与雨、暮霭与林间斑斑光点的诗人;他会为月光、海浪所陶醉,会在满天星空下失魂落魄。他所有的感觉都受音乐灵感支配。”他,就是用音乐写诗作画的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今年是他逝世100周年,明日为其诞辰纪念日。伴着白月光,在留不住的夏日余韵中,留住那抹扣动心弦的旋律。

荐读丨听,月光!

△《月光》(选自《贝加莫组曲》第三曲)

荐读丨听,月光!

图/视觉中国

荐读丨听,月光!

克劳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

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

荐读丨听,月光!

“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时,

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

〔海顿〕

《不朽的音乐,唯有你常在》

作者/ [法]罗曼·罗兰 译者/傅雷

你,可爱的艺术,在多少黯淡的光阴里。

生命飞逝。肉体与灵魂像流水似的过去。岁月镌刻在老去的树身上。整个有形的世界都在消耗,更新。不朽的音乐,唯有你常在。

荐读丨听,月光!

你是内在的海洋。你是深邃的灵魂。在你明澈的眼瞳中,人生决不会照出阴沉的面目。

成堆的云雾,灼热的、冰冷的、狂乱的日子,纷纷扰扰、无法安定的日子,见了你都逃避了。唯有你常在。

你是在世界之外的。你自个儿就是一个完整的天地。你有你的太阳,领导你的行星,你的吸力,你的数,你的律。你跟群星一样的和气恬静,它们在黑夜的天空画出光明的轨迹,仿佛由一头无形的金牛拖曳着的银锄。

荐读丨听,月光!

音乐,你是一个心地清明的朋友,你的月白色的光,对于被尘世的强烈的阳光照得眩晕的眼睛是多么柔和。大家在公共的水槽里喝水,把水都搅浑了;那不愿与世争饮的灵魂却急急扑向你的乳房,寻他的梦境。

音乐,你是一个童贞的母亲,你纯洁的身体中积蓄着所有的热情,你的眼睛像冰山上流下来的青白色的水,含有一切的善,一切的恶,——不,你是超乎恶,超乎善的。凡是栖息在你身上的人都脱离了时间的洪流;所有的岁月对他不过是一日;吞噬一切的死亡也没有用武之地了。

荐读丨听,月光!

音乐,你抚慰了我痛苦的灵魂;音乐,你恢复了我的安静,坚定,欢乐,——恢复了我的爱,恢复了我的财富;——音乐,我吻着你纯洁的嘴,我把我的脸埋在你蜜也似的头发里,我把我滚热的眼皮放在你柔和的手掌中。

咱们都不作声,闭着眼睛,可是我从你眼里看到了不可思议的光明,从你缄默的嘴里看到了笑容;我蹲在你的心头,听着永恒的生命跳动。

荐读丨听,月光!

德彪西•养成记

“在文学无能为力的地方,音乐开始了。”

〔德彪西〕

自幼特立独行

1884年,青年音乐家们梦寐以求的“罗马大奖”颁奖了,获奖者可以免费前往艺术圣地罗马,居住在当时著名的美第奇别墅中,接受著名艺术家的专门指导。

那一年的获奖者名叫德彪西,年仅21岁的他凭借一部清唱剧《浪子》,从众多作曲家中脱颖而出。然而,这个年轻人对获奖并不兴奋,迟迟不愿动身去罗马。多年后他还发表了一篇文章表示“罗马奖学金是无用的”。

荐读丨听,月光!

1875年 少年德彪西 图/视觉中国

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时,他对传统的音乐教育持怀疑态度,对和声学习却充满兴趣。这个离经叛道的学生并不受老师喜爱,屡屡与钢琴比赛第一名无缘,后来索性放弃成为钢琴家的梦想,转而沉浸于音乐创作之中。

写音乐,德彪西从不模仿前人。他时常在音乐评论中以特有的幽默表达自己的不屑。他曾疯狂崇拜瓦格纳,但很快又成了瓦格纳的反对者。他不喜欢柴可夫斯基,贝多芬也令他感到无聊,他甚至很少使用自莫扎特以来非常流行的奏鸣曲式结构。

“西方音乐自此步入现代”

1894年,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在巴黎首演。20世纪著名的法国作曲家、指挥家布莱兹认为:“当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中的长笛声响起时,西方音乐步入了现代……瓦格纳的主要传统都被抛弃了……德彪西的真实性拒绝所有的墨守成规。”

长笛吹奏起悠扬的旋律,暑气氤氲中,一幅芦苇丛被阳光熏成灰白色的画面徐徐展开,古希腊神话中半神半兽的牧神潘躺在树荫下休息,半梦半醒之间他仿佛进入了仙境,那里有仙女舞蹈,还有爱神维纳斯和自己共度午后,潘沉浸在一连串的渴望与梦想中,最后一切都消散开来,回归午后的静谧。

《牧神午后前奏曲》究竟是如何带领西方音乐走入现代的?关键就在于德彪西所传达的“朦胧”中。

荐读丨听,月光!

1893年 青年德彪西 图/视觉中国

在德彪西之前,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和瓦格纳的音乐语言都是充满调性的。通俗来说,就是有主调、有中心点的。仔细分析《牧神午后前奏曲》这首曲子,找不到一个音乐中心点,让人无法跟着它哼唱,也很难分出清晰的乐句。

“当人们喜欢上一首曲子时,总是会不自觉地去记住它的旋律,但德彪西的音乐总是那样让人难以琢磨,他似乎是故意要打破那些连贯的音乐线条。”德彪西不再用前人的音乐语言进行创作,这就是他的独到之处,也是《牧神午后前奏曲》被后人誉为“德彪西的第一颗管弦乐定时炸弹”的原因。

不爱混音乐圈的音乐家

德彪西的音乐总是充满诗情和画意,诗人和画家启发了他,他的音乐也反哺给他们灵感。德彪西曾说:“我要在文学无能为力的地方开始音乐,我希望从朦胧中出发,又回到朦胧中去。”

《牧神午后前奏曲》即德彪西根据好友马拉美(编者注:法国象征主义诗人,1876年作品《牧神午后》在法国诗坛引起轰动。)的诗歌《牧神午后》写成。马拉美听了《牧神午后前奏曲》后感叹:“德彪西的音乐大大地丰富了和超过了我的诗意。”

荐读丨听,月光!

1910年 德彪西(左)与友人 图/视觉中国

《夜曲》和《大海》也是德彪西最重要的作品,它们的灵感或多或少都来源于文学与艺术作品。

《夜曲》由《云》《节日》和《海妖》三首组曲构成。这部作品的灵感有一半来自德彪西的诗人好友瑞格尼尔,另一半则来自惠斯勒的油画《夜曲》。

荐读丨听,月光!

《黑色与金色的夜曲:降落的烟火》惠斯勒

《云》描绘天空的景象,云缓慢而庄严地飘浮其间,最后融化为灰白的茫茫一片。《节日》带给人们一种舞蹈节奏。《海妖》的创作源泉是瑞格尼尔的诗作,描述的是梦境中见到的美人鱼。

荐读丨听,月光!

《神奈川冲浪里》葛饰北斋

《大海》是德彪西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据说,他的房间里曾经挂了一幅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画中的大海白浪翻腾,卷起千堆雪,《大海》就是以此为灵感创作出的。

△三首交响素描《大海》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的大海”

曾有评论家听了《大海》后说:“在这首曲子里我没有听到大海。”德彪西就明确回应说:“我创作的是大海的意象。”

德彪西在作品中从来不讲述情节,他更喜欢表现一种意象:大海的意象、月光的意象,金鱼的意象等等。他总是试图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印象或情绪,用尽可能简捷的方式获取思想精髓。这令人联想起莫奈、塞尚等印象派画家的绘画。然而,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印象派作曲家,更喜欢被称作“现代主义”艺术家。

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写成的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是德彪西唯一一部歌剧。

据说在1892年,德彪西逛书店时,偶尔买到了梅特林克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一口气读完后,十分喜爱,当时就记下了灵感乍现的旋律。然而,这部歌剧的创作与修改,持续了整整十年。歌剧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王子戈洛在山林中遇到美丽女孩梅丽桑德,爱慕她并与她结婚。但梅丽桑德与戈洛的异父兄弟佩利亚斯产生了爱情,戈洛妒火中烧,最后杀死了佩利亚斯,又猛击了梅丽桑德。梅丽桑德受重伤,临死前产下一女。

魏尔伦、波德莱尔的诗歌、爱伦·坡的小说也是其音乐创作的灵感源泉。他受到魏尔伦的诗歌《明月之光》影响所创作的《月光》,曾在多部经典电影中梦幻上演。乐曲以舒缓、优美的旋律表现皎洁明月的印象,轻快的琶音描述了闪烁的流淌的月光,曚昽的光与色彩,使人仿佛身处静谧月色之中。

你可以这样聆听德彪西

德彪西很喜欢猫,有人说他本人甚至是他的音乐中都能嗅出猫的性格,那是一种自由又神秘的性格。法国人的浪漫加上年轻时在俄罗斯的音乐经历,使德彪西的作品充满复杂而迷人的特质。

不过,这种特质在一百年前并没有获得大多数听众太多的喜爱,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德彪西才被认为是最伟大的法国作曲家之一。

荐读丨听,月光!

德彪西 图/视觉中国

在德彪西看来,“音乐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数学,其构成成分是个无穷数。水的流动是音乐,微风改变方向的曲线运动是音乐,落日比任何东西都更具有音乐性。”

德彪西于1901—1913年间连续创作了24首前奏曲,每一首都如诗如画。这首作品非常有代表性,清新而舒缓,宁静而纤细,亚麻色头发少女的模样、美好神态,似均被德彪西捕捉到了。

“他写音乐就好比画家画画,用不同的乐器在听众眼前不断地添加不同的颜色。”对于自然风景画的偏爱,使得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也如一幅幅风景画一般,充满着是“可听的”色彩与风景。

爱乐者想要听懂德彪西最重要的是——放下对旋律的追寻,“不要试图像听流行音乐一样哼出德彪西的曲子,放弃对旋律的跟踪,静心聆听音色之美,感受光影之美。”

内容整编自解放日报(陈俊珺)

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等

插图/除标注皆出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荐读丨听,月光!

点击「写留言」分享聆听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