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迷“慕雨闲人”长篇论述:论豫东老调创始人——孙翔雨先生

最近有人在贴吧诋毁孙翔雨先生,甚至公然宣称豫剧没有豫东老调,真是不懂皮毛的小丑,跳梁一般,只会让人笑话!这个概念并非孙先生捏造出来的,而是早就有的,刘忠河可证实此观点,不信的话可以看《豫东之声》,如果还死活不承认豫东老调的话,只能说顽古不化!即便这个老调在之前并不明显,但你不得不承认,豫剧老调存在,他的新生命创始人并非梨园春,而是孙翔雨先生,豫剧界未来的领军人物!这个概念最早被孙翔雨先生赋予新的生机,那些询问豫东老艺人来考证豫东老调无异是走错了路,也难怪什么依据都没有就到处讽刺这个虚伪,讽刺那个无耻!真正的虚伪和无耻是不敢面对现实,豫东老调存在并富有顽强的生命力,这个和孙翔雨先生的功劳和贡献是分不开的!孙翔雨先生不进首创豫东老调,还在传统老调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了独树一帜,富有生机的豫东新调。开了豫剧的一个先河,一定会载入史册,是多么伟大的一件壮举!

戏迷“慕雨闲人”长篇论述:论豫东老调创始人——孙翔雨先生

孙翔雨先生会戏学三十余出,可谓个个都是经典名剧。他演唱的《铡西宫》表演细腻、行腔如穿帛劲矢,耐人寻味、而且他的扮相规矩、脸谱讲究,可以说是当代红脸演员演唱刘墉最好的演员了。他演唱的《下南京》独具匠心地将洪先礼的《行路》及《降香》两段唱段浓缩成一体,浑然天成,不加修饰,既全面继承了原来唱段的说唱特点,有增添了行腔的变骤以及张力,这样炉火纯青的技艺当今几人能及?也难怪“出北京放罢了大炮六声”能传颂南北,久唱不衰,这点不虚赘言!他的《火烧纪信》别开生面、大放异彩。他的这段唱充分体现了他的唐门流派艺术的精粹,也表明了他个人唱腔的成熟。有人说他把唱词改了,说“起义”没原来的“起首”好,可我认为,“起义”相比“起首”更加通俗易懂,不尽适应了豫剧俗的特点,也充分反应了豫东调朴实无华、不加修饰的艺术特征,这大大体现了孙先生超凡的智慧与魄力,敢于革新,还如此娴熟老道,实实令人佩服。他的《八贤王说媒》个人认为比京剧的还好,那段【二八】转【快板】再转【紧二八】听起来有金声玉震的效果,同时又稳重激越,符合了人物和剧情,使人听后酣畅淋漓、神清气爽。

戏迷“慕雨闲人”长篇论述:论豫东老调创始人——孙翔雨先生

他的《打金枝》更是独具一格,无人超越。仅仅唱了几句就自成一格,甚至令很多戏迷争相模仿,与刘派的《打金枝》并驾齐驱,自成机杵。他的《打金枝》的郭子仪也是非同一般风格的演唱,他本人工老生,却敢反串铜锤角色,可见其功夫之全面!他大胆采用以老生假嗓演花脸,既有李派之刚,又兼唐派之柔,刚柔并济,使其人物更加讲究,这点与京剧裘派的演唱精神是相通的,也更加证明了一点,“英雄所见略同”。他的《刘邦斩蛇》以及《反徐州》也都反映了唐门流派的面貌,同时注入新的活力,使人听起来古朴大放,激越奔放。他的《寇准背靴》也体现他本人的“铁喉金嗓”的特征,一个带白三的老臣心情的激奋和感慨通过他那直入云霄的唱腔表现得活灵活现,深深震撼人心。他的《血溅乌纱》将唐玉成、唐喜成两位大家的唱腔柔和并用,又同时使人难以察觉。有人说孙先生是在用唐喜成派的嗓子模仿唐玉成门的戏,我认为这类观点是片面乃至错误的。首先,模仿二字有点“颠倒是非”,孙先生唱腔的常熟告诉我们他有他自己风格,将来还可能形成他本人的流派,这模仿二字真的是“污蔑”了吧?第二,说他是唐喜成派的嗓子是非常片面的,因为孙先生不尽局限于假嗓,他的真嗓,真假嗓也同样优秀,这个可以听他的《下南京》以辩真伪。第三,说他唱唐门的戏也比较片面。孙先生不尽研工唐门,而且刘派,唐派,杨派都有一定掌握,如刘派的《打金枝》、杨派的《闯幽州》、《两狼山》、唐派的《血溅乌纱》、《辕门斩子》他演唱起来同样出彩,浑成一格。

戏迷“慕雨闲人”长篇论述:论豫东老调创始人——孙翔雨先生

现在,很多人在捧八大红脸,我认为没必要捧。毕竟他们都是“老人”了,年轻演员才有希望。即便他们,相比孙先生也会相形见绌。比如刘忠河唱腔局限于真嗓,不如孙先生的全面、刘新民做工表演不讲究,不如孙先生的规范、张枝茂旧腔太多,不如孙先生的新颖、陈传明扮相太差、不如孙先生的潇洒、洪先礼没有武功,不如孙先生的扎实、谢庆军扮相乱套,不如孙先生的讲究、索文化文武平平,不如孙先生的突出、朱坤芳败嗓太快,不如孙先生的优质。总之,去追捧八大红脸是没实用意义的,只有像孙先生这样的年轻演员才有希望,能给豫剧带来春天!

关于慕雨闲人的长篇论述,大家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