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文化」|走进枞阳家谱馆

枞阳地方文史研究者陈靖先生,历时多年收集,得枞阳地方各姓氏家谱数百种,并于县城莲花湖畔,建设了枞阳首家家谱馆。这些家谱,对研究和宣传枞阳历史名人和地方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让我们随着镜头先睹为快吧!

「家族文化」|走进枞阳家谱馆

枞阳文化世家

明代以前,枞阳这方土地上文化非常贫瘠,名人很少,这也就是姚鼐说的“郁千馀年,一方无数十人名于史传者”。

史上,皖江地区的外来人口内迁有两个高峰,一是唐宋时期,二是元末明初。为躲避战乱,寻求新的生息之地,生活在徽州、江西等地的名门望族向北迁移,纷纷落户皖江地区。这些新移民们的到来,让昔日平静的穷乡僻壤响起了琅琅书声,他们试图通过文化来重振家族的辉煌。

外来文化在融入本土之后,催生了新的生命力。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在枞阳地域,这些新移民扎下根来,凭借着文化成就,形成了诸多显赫的文化世家。这些文化世家一般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完整的宗族谱系。二是发达的教育事业。三是突出的文化成就。这些文化世家主要有:

桂林方氏:方氏的祖先为江西上饶人,后迁居今之鄱阳,宋时迁至皖南休宁,宋末迁至今贵池之池口镇,始祖德益公于元初一二七一年迁至桐城凤仪坊北。凤仪坊一带古称凤仪里,方家因地为名,称“

凤仪方氏”。

明成化元年,都谏王瑞于方氏门楣题“桂林”二字,一指方氏子孙于科场折桂如林,二指方佑巡按桂林成功平息苗民动乱。桂林方氏是皖江地区最早的显赫仕宦大族。从方学渐开始,方氏活动区域主要在今枞阳县境,名人辈出,文儒与名臣不绝,影响冠绝江南,“一门五理学,三代六中书”,并形成了以研究理学和易学闻名的枞阳方氏学派。

藕山阮氏:阮氏是枞阳历史上最显赫的文化世家之一,魏晋名士阮籍就是阮氏先祖。早在唐代,时任征南将军的阮枞江来到枞阳,看到此处大江如练,青山巍峨,遂迁居于此。明清时期,阮氏子弟开始在科场上崭露头角,相继考中进士者有阮鹗及其子孙阮自嵩、阮自华、阮以鼎、阮大铖等人。阮鹗是著名的抗倭名将,阮自华、阮大铖是皖江戏曲的奠基人。

麻溪吴氏:元末明初由婺源迁入。吴一介,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官至河南右布政使。吴一介曾与里人盛汝谦倡议建旧桐城县城,县人立祠祀之。其子吴应宾,方以智外祖父,以进士官编修,后以目疾归,著有《宗一圣论》、《中庸释论》、《大学古本释论》、《性善书》等。吴用先,明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吴应琦,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官监察御史、大理寺卿,是万历年间著名的宪官。

宕山钱氏:元末明初由新安迁入白荡湖边的宕山(今汤沟镇仪山境内)。钱鸾以进士官至云南道监察御史,子钱如京以进士官刑部尚书。明末钱澄之和其兄钱秉镡,文名远播,时称“江左二钱”。钱澄之以研究易学和诗学闻名,著有《庄屈合诂》、《田间易学》、《田间诗学》等,文章精洁典雅,被称为桐城派的先驱。

青山何氏:由婺源迁入。青山何氏人文极盛,一门七进士,何如申与弟何如宠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同科进士及第,何如申官至浙江右布政使,何如宠历官礼部尚书、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人称何宰相。

横埠左氏:由皖南泾县迁潜山,元末再迁至横埠。左氏以气节闻名。左光斗,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有“铁骨御史”之称。左光先,光斗七弟,明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由福建建宁县令升监察御史,巡按浙江,先是弹劾宗室朱术珣贪赃枉法,继而平定金华叛乱。

鹞石周氏

:南宋为避辽金战乱,鹞石周氏文一公自常州宜兴柯山始迁皖桐东乡鹞子石(即周潭余家洼),聚居于周潭鹞石山,丁口之众,为本县各姓之冠。周歧,明崇祯十七年以贡生受诏进京,上书宰相,谈论时政得失,后因功任河南开封府推官,曾在史可法幕中赞画军务。周朝瑞,武举人,先后在名将史可法、黄得功帐下效力,以军功补授先锋参将。周大璋,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授湖南龙阳县令,后任《江南通志》局总裁,又主讲徽州紫阳书院,著有《四书精言》等。周芬斗,以举人官四川叙州府经历,著有《诸经解》等。周卜政,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主讲永平书院,著有《三礼会通》等。

除上述大族之外,尚有高甸吴氏连城张氏陈家洲刘氏大山章氏等,亦称大家族。明清之际,这些枞阳世家名人辈出,他们是皖江文化的先行者,以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成果奠定了枞阳深厚的人文基础,为桐城派的产生作了文化上的准备。及至桐城派出现,延续明清文坛两百余年,蔚为大观。

「家族文化」|走进枞阳家谱馆

(家谱上的“枞川”二字,古意盎然)

「家族文化」|走进枞阳家谱馆

(这木刻的“枞阳”二字,美吧)

「家族文化」|走进枞阳家谱馆

「家族文化」|走进枞阳家谱馆

「家族文化」|走进枞阳家谱馆

「家族文化」|走进枞阳家谱馆

「家族文化」|走进枞阳家谱馆

「家族文化」|走进枞阳家谱馆

「家族文化」|走进枞阳家谱馆

「家族文化」|走进枞阳家谱馆

「家族文化」|走进枞阳家谱馆

「家族文化」|走进枞阳家谱馆

「家族文化」|走进枞阳家谱馆

「家族文化」|走进枞阳家谱馆

「家族文化」|走进枞阳家谱馆

「家族文化」|走进枞阳家谱馆

「家族文化」|走进枞阳家谱馆

「家族文化」|走进枞阳家谱馆

「家族文化」|走进枞阳家谱馆

(还有张工笔祖容呢,珍贵)

家谱的作用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宗法思想研究资料。家谱和宗法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族约、家法、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家庭道德研究资料。族规、家规中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讳书、尚节俭、戒赌博、戒淫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鉴意义。

3.家族制度研究资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人的社会制度。在许多家谱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极为详细的资料,如家族的组织系统、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等,为我们研究家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经济史资料。家谱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家族的集体田产如祠田、坟田、庄田、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管理、收支情况等。有的家谱还记录了家庭成员经商、贸易的事迹。这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经济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人口问题资料。家谱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在家谱的“房派图”、“支派分布图”、“迁徙图”、“先世考”、“世系图”以及家谱的一些序跋中,记录了家族人口的数量、迁徙、分布、婚姻状况等资料,可提供人口学研究者使用。

6.历史人物传记。家谱是世系的记录,许多家谱中既有简单的世系,又有十分详细的传记、行状、墓志、年谱等,对研究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帮助。

7.民族史资料。有的家谱记载历史上少数民族情况甚详,更有些少数民族家谱,它们是研究少数民族史不可多得的资料。

8.地方史志资料。家谱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内容如选举、职官、人物、户籍、祠宇、碑记、艺文等,在家谱中也是重要内容。

9.教育史资料。家谱中一些重要的章节载录了许我教育史资料,如在族规、家法、仕宦录、科甲记、教育志、族墅、传记等就载有宗族教育、学校、科举、劝学措施、教育方法的内容。

10.民俗学资料。家谱还是一个民俗学资料库,一些家谱在家礼和人物传记里记录了许多民俗内容,尤其是在家礼中的婚礼、葬礼、祭礼等中,本地的风土人情、本族的礼仪风俗都有相当的体现。另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民俗、岁时习俗、社会习俗、精神习俗等在各地家谱中都有记载。

11.宗教史资料。有些家谱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记录。在这些家谱中,他们对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给以说明,同时表达他们的宗教观。还有的对本族人的宗教活动、宗教礼仪和习俗详细记述。

12.华侨史资料。我国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家谱涉及族人出国谋生的历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数、时间、侨居地区分布、职业、所在地生产、生活情况及与家乡、家族的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联系,这为我们进行华侨史研究提供了素材。

13.重大历史事件资料。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在家谱中,虽然这些记录并不完整系统,但却十分具体,也是研究者获取资料的一个途径。 除以上所述外,家谱还能提供有关古代妇女、古代伦理道德、遗传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史料。

由此可见,家谱作为史书之一,其作用是相当突出的。 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颁发的[1984]7号文件说:“家谱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的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教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

家谱蕴含着大量的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资料,与正史和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家谱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而且对于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