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後主劉禪有沒有人們說的那麼傻?他的哪些舉動體現了其心計呢?

蔣南亞

劉禪從來都不傻,唯一有點失策的就是最後在不該投降的時候選擇了投降,從而導致他成了亡國之君,而他在後世眼中的形象,基本上也就是按照一個無心國事、只知道吃喝玩樂的亡國之君來塑造的,讓人以為他傻。

貪玩,喜歡吃喝玩樂,亡國之君和傻是兩回事,傻不一定就必然成為亡國之君,亡國之君並不一定就傻。劉禪是亡國之君,肯定算不上什麼神文聖武的英明君主,但要說有多傻,多混亂,多殘酷,那也說不上。

只不過他的性格和特點,不太適合在三國鼎立這樣的大爭之世做君主而已。如果換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太平盛世,說不定他也會像乾隆一樣,留下下江南,到處題字,喜歡各種珍奇玩好的傳說。只是他很不幸,生在了三國,碰到的又是蜀漢這樣一個三國中最弱的一方。

當然,現在很多人也開始給劉禪平反昭雪了,又說他不傻,其中很多人提到的例子就是,所謂樂不思蜀的故事,其實恰恰說明了他的聰明,因為如果他當時像下屬說的那樣,痛哭流涕,表示思念益州,希望司馬昭能放他回去,以司馬昭的為人,恐怕他就活不了幾天了。

還有《三國志·後主傳》中的評語也說,他前期任用諸葛亮、蔣琬、費禕,蜀漢政權還是比較太平的,而且始終對曹魏保持著進攻態勢,後期又任用宦官黃皓和樊建、董厥、陳袛等人,排擠打壓當時蜀漢政權的支柱姜維,朝廷政治局面才開始出現混亂,直至最後滅亡。所以當時就有人說,後主是齊桓公、晉文公一樣的君主,用賢臣就強盛,晚年任用奸佞,國家就混亂乃至滅亡。

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呢?當然有,但不太充分。實際上,更能看出劉禪的帝王心術的,恰恰就是他在諸葛亮死後,開始不動聲色的逐步收回權力,而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棋子,就是任用宦官黃皓。

蜀漢基本上延續了東漢的政治制度,但是在不同時期有些變化,大體上的格局仍然是宮中、府中以及中朝這樣三個相互牽制的體系。其中,丞相府不能被理解為丞相個人的私邸,而是政府機關。宮中包括皇帝身邊的尚書、中書令、中書監等,雖然級別不高,但是是決策機關。東漢以大將軍輔政,多數錄尚書事,參與重要事務決策。

劉備時期,蜀漢政權草創階段,但基本上是圍繞著“宮中”來運轉的,以丞相為首的行政體系主要是負責執行,決策權基本上控制在“宮中”的。而到了諸葛亮時期,因為諸葛亮有錄尚書事的職銜,所以朝廷的內外權力基本上都集中在“府中”,“宮中”基本上就成了擺設。

這也就是劉禪後來所說的“政由葛氏,祭則寡人”的意思。同時,這也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強調“宮中府中俱為一體”的意圖所在,就是希望讓後主劉禪不要對他有什麼疑心,趁他率軍北伐的時候在“宮中”另搞一套,架空他。主少臣強,畢竟這是很容易出現相互懷疑的局面。

諸葛亮死後,蔣琬時期基本上繼承了諸葛亮時期的做法,但錄尚書事的人開始多了,比如費禕就作為蔣琬的備胎,也參錄尚書事。這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摻沙子的做法,分散權力。而到費禕以大將軍錄尚書事的身份執掌蜀漢政權的時候,劉禪在宮中實際上已經開始形成了一個小班底,只是尚未走到前臺。

費禕死後,劉禪已經四十歲了,才開始正式親政,自己處理蜀漢的日常軍政事務,黃皓的專權也差不多從這時候開始。但到蜀漢滅亡的時候,劉禪身邊的近臣中,還包括尚書令樊建、侍中是張飛的孫子張紹、秘書監郤正,並不都是奸佞之人。當然,還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是後主比較信任的大臣。

也就是說,信任和重用黃皓實際上是劉禪的帝王心術,是希望用他來牽制外朝大臣,重建東漢時期以宦官、內朝和外朝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而皇帝則可以超然於這三方之上,便於控制。用黃皓的另一個好處則是,如果出現了什麼問題,可以讓黃皓來背鍋,而不必由劉禪自己完全承擔責任。比如姜維、諸葛瞻就都認為,蜀漢國勢衰落的關鍵就是黃皓在壞事,並沒有埋怨劉禪的意思。


蕭武


蜀漢昭烈帝劉備乃白衣起家,其子劉禪(207—271 年),漢孝懷皇帝,史稱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自幼跟從其父戎馬奔波多災多難甚於艱辛。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苦心經營,蜀漢建立後既被冊立為太子。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四月,劉備在永安宮去世,同年五月,劉禪繼承皇位在成都稱帝,時年十七歲。景耀六年(263年),伐蜀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權衡利弊後無奈自縛投降。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押往洛陽監視居住,受封為安樂公,後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諡號思公。其在位四十餘年。期間雖拜諸葛亮為相父,並給予支持和信任,但在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自東漢末以來一直被視為愚笨無能君主的象徵,這實乃對其的誤識和偏見。

其實,劉備父子可以說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工於心計的帝王。前者靠他的人格魅力和決策謀略使其親手創建的蜀漢帝國在夾縫中生存了四十多年;而後者則靠其雅量與智慧使自己在外部條件非常不利的情況下,能夠安全地度過一生。



劉禪自公元223年登基,至263年投降曹魏,稱帝四十一年。其在位的時間,在三國時期所有的國君中是最長的。當時社會跌宕兵事起伏,能執政如此之久,沒有相應的才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做到的。前期或許還有千古名相諸葛亮的輔佐,然而諸葛亮死後,劉禪還做了二十九年皇帝,充分說明並非諸葛亮的全部輔佐之功。蜀漢在劉禪當政的時間裡,內部“務農殖穀,閉關息民”,農業生產恢復了元氣。“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國內局勢實現了平定。“吳王孫權同恤災患,潛軍合謀,掎角其後”,吳蜀聯盟重修舊好。“涼州諸國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餘人詣受節度”,友邦良將紛至沓來入朝相助,外交成果令人矚目。不但使危機四伏的蜀漢政權徹底走出低谷,反而使國家呈現一種中興的氣象。雖然說這裡面也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丞相辛勤工作和鋪墊好的基礎,然而,充分信任和放手任用諸葛亮的功勞,也得記在劉禪頭上。



另外,所謂“亡國失蜀”和‘’樂不思蜀‘’不過是他的韜光養晦的策略。我們絕對不能忽視的史料也完全可以證明劉禪選擇的正確。曹魏大將鄧艾與鍾會分別進攻蜀漢志在必得,蜀漢主要的軍力都由姜維率領與鍾會對戰,綿竹是成都的最後一道防線,但是諸葛瞻戰死,綿竹失守,魏國大軍兵臨成都。在軍力和士氣都不及鄧艾大軍的情況下,盲目反抗只能產生更大的傷害。而且,如果決戰玉碎成都,那麼人民生命和田園財富會受到嚴重的破壞。即使僥倖在戰術上贏了,但是蜀漢在短時期難免曹魏的二次攻勢,局面完全是必敗之勢,將會更加的困難。劉禪作為蜀漢之主,他的選擇將會決定整個蜀漢百姓的生死存亡,有哪個君主願意做亡國奴,願意做投降者?但是在那樣的情況下,只要他心裡有大義,他就沒得選擇,只能投降。

後人因為劉禪一句:“此間樂,不思蜀。”覺得他特別的昏庸,並對“樂不思蜀”的成語視為貶義。我們首先來看文史上怎麼記載這事。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文裡面的司馬文王就是司馬懿之子司馬昭,當時他把握著魏國軍政,魏帝曹奐還是他手下無實權的傀儡皇帝,手掌劉嬋生死大權的司馬昭在宴會上當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就是想試探劉禪的底細決定他的去留,劉禪一句:“此間樂,不思蜀。”徹底打消了司馬昭的顧忌放棄了殺機。後人多誤認為劉禪樂而忘本,無故土之思,實際上劉禪並不昏庸,也不傻。在面對司馬昭提問是否思念蜀國的時候,如果說思念故國,恐怕會惹來殺頭的禍害。人又不是草木,怎麼可能沒有七情六慾故土之思?怎麼可能沒有難捨的感情?劉禪在蜀地生活了大半輩子,即使他再薄情,對蜀地總歸有一些感情,所以在司馬昭面前著實演了一場好戲,不僅是養晦自保,更關係著一大批被迫跟隨降臣的命運。這一表演只是輕描淡寫的一句臺詞,就讓充斥殺機的司馬昭放下心來。



司馬昭歷來心狠手辣,然而在劉嬋面前,是被徹底愚弄住了。從此,劉嬋在司馬昭的虎窩裡舒舒服服地吃喝玩樂,直到終老。這樣的亡國之君的待遇翻遍史書難找二例!由此證明,三國中阿斗的智力被嚴重低估了,蜀漢後主劉禪並沒有人們說的那麼傻!


清瘦客

以現代人客觀的歷史觀來看,劉嬋不應該是傻和無能的,“傻”是現在人們建立在三國演義的基礎上對他的評價,“無能”是一些“一瓶不響,半瓶晃盪”的歷史愛好者站在後世太平的情況下看歷史造成的,這就好比紙上談兵。

為何這麼說那,因為劉嬋的父輩們表現的太英豪了,三國前期能人輩出,文武英傑遍地都是,雖然是三國但可比春秋戰國。這樣的亂世對比一個三分天下的後三國時期來說劉嬋無疑是“傻”的,不止劉嬋我覺得魏、吳的後代也一樣。

曹魏政權內鬥不止,最終在曹芳之後曹魏基本都在司馬家控制下,雖不是曹芳亡國但也沒強到哪裡去。

孫吳政權自孫權後也是內鬥不止,孫皓繼位後東吳以是病入膏肓,難以振興。

這些所謂的後世們都沒有多大的天下擔當,都是無能的失敗者,可是真的能這樣評價他們嗎,顯然不能。歷史要站在親歷者的角度看才算有點客觀。

戰爭要想勝利,靠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人的勝利也是這樣的。

首先,天時,後三國時期大環境都是新主繼位,可是劉嬋繼位是在外強內弱的情況下繼位的,三國時期蜀漢一直都不強,蜀漢的存亡,大都靠與吳聯合,而東吳搖擺不定。

其次,地利,蜀漢可攻可受是建立在孫吳對曹魏的態度上的,孫吳弱蜀漢被曹魏亡,孫吳強蜀漢自滅亡。

第三,人和,這是蜀漢的根啊,蜀漢的兄弟情義是有諺語可證的(寧雪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可就是這樣的情意讓劉嬋說不出話,做不了事,孔明還在,馬岱、姜維如何會聽一個小小的幼主劉嬋那,孔明是主公劉備最信任的人而他又盡心盡力的報主公之託,保劉嬋。

綜上所述,劉嬋最不想幹的事應該是出祁山攻魏,而最有利的事是東進滅吳。可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啊,孔明不敢瞭如果打不過吳蜀漢就要亡了,那樣如何見先帝,如何面對天下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內難以服眾,對外不敢取捨的劉嬋如何能不“無能”啊。



至於說心計的話,無非就是著名的“樂不思蜀”這樣的取樂而已。這和“阿Q”不是一樣了嗎。


佚名到底是誰

蜀漢後主劉禪是誰呢?可能有許多讀者不清楚,但是要是提及劉阿斗的話,大家可哪都知道,不就是《三國演義》裡的劉備的兒子吧,諸葛亮扶不起的阿斗!對,劉禪就是這個劉阿斗,但是他真的是像書中那樣的無用嗎?且聽我分析。

先說明一下,《三國演義》不是一部史書而是一部小說,羅貫中寫這部小說感情顯然傾向於蜀漢,而在蜀漢則高捧諸葛亮,Way?因為這要符合儒家的正統和賢臣的思想,而為了高抬諸葛這位“賢臣”作者不僅給他安裝了“火燒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計”等一系列英明計策,還將其與劉禪對比,突出他的英明,所以劉禪其實是文學作品的犧牲品,是神化諸葛的階梯。

我們在從《三國志》中對劉禪的記載來分析一下:

建興元年遣尚書鄧芝顧好於吳……

三年春,務農殖穀,閉關息民。

他在內修養生息,鼓勵耕殖;對外修好東吳,這是一個昏君所做的嗎?大家可能會說這是諸葛輔助的成果,諸葛卒於234年,劉禪在263年降曹魏,這中間差有二十九年,難道這二十九年憑藉一個昏君可以治理嗎?

我們再來看一個事例:在諸葛卒後,劉禪即廢除了丞相制度,以蔣琬為大司馬,負行政,兼軍事;費禕為大將軍,負軍事,兼行政。兩人權力交叉以控制,這可不像一個昏君所做出的。

所以劉禪並不像我們想象的昏庸、傻,他是一位有心機的人。


-原始人-

劉禪絕對不傻,只不過他身處的位置比較尷尬,因為他是一個君主,一個亡國君主,對於君主我們很容易偏面的去看他是否有卓越的功績,老爸劉備,相父諸葛亮這兩人在歷史上的地位實在太高了,所以一對比就顯得劉禪無能。

為何說他並非演義中那般傻,其實從“樂不思蜀”就可見一斑,魏蜀吳三國中唯一善終的君主,當然他這種所謂的明哲保身可能顯得很丟人,但歷史上哪一位能夠善終的名臣君王不都有自己一套明哲保身的方法呢?韓信夠厲害了吧,最後有多慘不用多說。

劉禪在位很少見數但不代表他傻,他可能沒有那些明君雄主的大智慧,但個人認為他智商是絕對的夠用。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基本上執掌蜀國大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比才幹劉禪怎能和諸葛亮比,既然諸葛亮辦事靠譜,又有大才,那我這個做老闆的還瞎操什麼心,操了也是白操呀,那不如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搞搞自己的興趣愛好,什麼國事天下事讓諸葛搞定不就行了。這也是一種聰明人的表現呀,總比朝堂之上,老被諸葛亮否定,丟人又傷自尊的好呀。

諸葛亮死前,蜀國已是強弩之末,人才流失,接任的人又都是諸葛亮的心腹,百年方針政策早已定好,你還是隻能瞎操心,加之集團勢力分化,國家就那麼丁點,能怎麼折騰,換了是你,在這種處境下,你還能有更好的選擇?強如諸葛亮都無法挽回頹勢,也就如此了。


喊走就走

歷史評價往往會層累的造成,一些歷史人物的形象在形成之後,就很難改變他最初留給人的印象,劉禪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皇帝群體中低能兒和昏庸的代表,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劉禪的確是一個非常不堪的皇帝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首先,如果劉禪真的是一個低能兒,劉備是不會選擇劉禪作為接班人,實際上除了劉禪之外,劉備還有兩個兒子和一個義子,魯王劉永和梁王劉理以及義子劉封,並非除了劉禪之外沒有可以選擇的餘地。而且劉禪本身的出身不是很好,他是甘夫人的兒子,甘夫人本身只是一個妾,並且去世的比較早,如果劉禪沒有表現出過人之處,在不比其他兄長地位高的情況下,劉備是不會選擇劉禪作為繼承人的。後人常常津津樂道的劉備託孤時與諸葛亮的“若其不才,君可自取”對話並不能證明劉禪本身能力和資質的低劣,反而更是君臣之間的互相攻防的體現。劉備意在說明希望諸葛亮盡心輔佐劉禪,不要有二心,實際上就是正話反說。

其次,不管是劉備、諸葛亮還是後世的史家,都有很多人誇讚過劉禪,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是“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南朝著名史學家裴松之也評價劉禪是“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以裴松之的史筆能說出這樣讚美的話,基本上可以證明劉禪絕非等閒之輩。

再次,對待北伐的態度也體現了劉禪是一個非常務實的君主。諸葛亮在世時,劉禪鑑於蜀漢國力羸弱,反對北伐,但對於諸葛亮堅持北伐還是給予了支持,劉禪深知君臣不和所導致的嚴重後果,但在諸葛亮去世之後,劉禪立刻下令停止了北伐,主張與孫吳政權一起維持局面的基本穩定。在內政上,劉禪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廢除了丞相制度,將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朝中人事方面也儘量保持靈活,比如對於反叛的魏延,劉禪基於政權的穩定也沒有完全否定。

諸葛亮死後,劉禪在大臣的輔佐下治理蜀漢長達30年,基本上維持了蜀漢的穩定,如果沒有過人的智慧,在那樣一個內憂外患的環境裡,劉禪是很難維持這麼長時間的統治的。


青年史學家

傻不傻不知道,歷史總是充滿迷霧,使人很難看清其本來面目。說說劉禪的處境吧,劉關張死後,諸葛亮是荊州派的代表,李嚴是益州派的代表,而劉禪呢?可以說他當時可以說是孤家寡人,上無父母,下無親信,中間沒有叔伯兄弟幫襯,況且年幼,身邊只有幾個宦官,劉備託孤諸葛亮和李嚴,劉禪的情況比漢獻帝好不到哪去,誰保以後諸葛亮,李嚴不會成為下一個曹操甚至是曹丕呢?人心隔肚皮,劉備稱帝之前,大家無非是個合夥人,你劉備威望高,有能力,有名分,佔著大義,你稱帝稱王,手下也可以封候拜相!而劉禪……,諸葛亮把持大局,數次北伐,大家跟著升官發財,如果北伐成功……黃袍加身說不定提前個上演,作為劉禪會讓北伐成功嗎?


猶抱鍵盤半遮臉

這裡例舉一段劉禪的話:延熙元年,詔命大將軍蔣碗:賊寇反亂未除,曹睿兇狠驕橫,遼東三即不堪忍受暴虐,相互連結,與魏分離,菅睿又大舉徵兵,與其相互攻打,昔曰秦朝滅亡,陳勝,吳廣首先發難,如今有此變故,這是天賜良機,你應嚴整治軍,總率各軍屯紮漢中,待吳舉兵,成東西犄角,伺機進攻!蔣琬回書說道:消滅曹魏平息國難,這是為臣的責任,自奉命屯軍漢中已過六年,為臣既愚蠢不明,又身患重病,規劃方略不得實現,確實左右為難,寢食難安!

從前諸葛亮常說:蔣玩志向在於忠正清雅,報效國家,他是輔佐我一道共同完成統一大業的人,並密表劉禪說:為臣若有不幸,後事應託付蔣琬。諸葛亮對於統一天下是非常自信的,他選拔的人才很重視德行修養!治國也都是很好的,但軍事才能就一般般!包括姜維!事實上,自魏延死後,漢再無良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