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清为何人,帮过王阳明,可又为何死不瞑目?

谭佳辉

杨一清,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是明朝的著名官员。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称为“出将入相,文德武功”,其才华堪与唐朝的一代名相姚崇相媲美。那么,杨一清又是怎样一个人呢?他有怎样的一生呢?本文带你走进这位明朝著名官员——杨一清。

杨一清画像

杨一清年幼才华横溢,聪明过人,被视为神童,十四岁时参加乡试,成为翰林秀才,成华八年,中进士,任中书舍人。后杨一清升任山西按察使司佥事,后任陕西副使督学。此后入朝,任太常寺少卿,进南京太常寺卿。于弘治十五年,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担任陕西巡抚,负责督理陕西马政,治理军纪,使得军纪严明。杨一清为官一生,为维护明朝的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在陕西任职时,杨一清多次平定外来者的侵犯,严格军纪,加强防范,修建了边疆防御工程,增强了边关的防御。杨一清为官多年,为政通练,赏罚严明,大胆使用人才,以壮年到老年的全部精力,三次出仕西北,为西北所贡献出的智慧和力量。

杨一清著作

杨一清的著述大多为奏议,如《关中奏议》、《督府奏议》、《纶扉奏议》等。杨一清致力于国计民生、整治边防,有着超人的政治眼光和治理才能。杨一清不仅在政治方面有所成绩,在文学方面他也有所成就,他的才能被世人所敬仰。杨一清擅长创造诗歌,其代表是《石淙诗稿》。

杨一清

《明史》中这样评价杨一清:“一清生而隐宫,貌寺人,无子。博学善权变,尤晓畅边事。羽书旁午,一夕占十疏,悉中机宜。人或訾己,反荐扬之。惟晚与璁、萼异,为所轧,不获以恩礼终。然其才一时无两,或比之姚崇云。”

参考文献:

1.《略论杨一清“持重守御”的民族关系思想》邓云; 崔明德

2.《杨一清在西北》谢玉杰; 唐景绅

3.《杨一清与大礼议》赵毅; 胡克诚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李蕾


季我努学社

杨一清是大明王朝正德到嘉靖朝的名臣,他是明宪宗弘治年间入仕,到嘉靖时,已是四朝元老。

杨一清租籍是云南安宁人,曾经有过短暂的时间回过安宁,现在安宁文庙的墙上还有杨一清的诗,他的故乡在温泉镇,现在尚有许多遗迹。温泉镇有两个明代历史名人留下过足迹,一是杨一清,一是杨慎。

杨一清的从政时间与王阳明基本是重合的,杨一清年纪比王阳明大,王阳明刚入仕不久就因反对刘瑾被发配到贵州龙场。这时的杨一清己经是方面大员了。他与王阳明之间的交织,我没查过,但是政治理念应该是相似的,因为让刘瑾倒台的关键人物就是杨一清。

此题问杨一清为何死不瞑目?这就要谈到杨一清与张璁之间的权利斗争,要谈他们的斗争,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嘉靖朝一个著名的事件,议大礼,也称“大礼议”。二是明朝为了保证皇权专制而设立的内阁互斗的政治制度。

先说议大礼事件,这是贯穿嘉靖朝前期一二十年的一件大事。原因是,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去世后没有儿子,继位的是他的堂弟朱厚熜,也就是嘉靖。嘉靖继位后,想封他死去的爹兴献王为皇帝,而这是违背封建正统礼法的,朝庭中一部分人反对,一部分人支持,斗争了一二十年,才把问题解决了。这一事件就称为“大礼议”。

对议大礼的评价,在现代人看来,没什么意义。嘉靖是叫孝宗为爹,还是兴献王为爹,都无所谓,反正二人都死了。可在当时,绝对是大事,因为他会对社会形成很大影响。按常规,朱厚照死了,没有儿子,当时的首辅杨廷和要为他过继一个儿子来继承家业。可是武宗侄子辈的没有合适的,便为他爹过继一个儿子,算武宗的亲兄弟继位。可是嘉靖上台后,不认帐了,只想继承家业,却不想给人当儿子。这就引起了比较正统的大臣的不满,群起反对,这些反对的人是占多数的,以杨廷和为首,在当时被称为“守正诸臣。“另一部分人是懂得变通,既然皇帝决心办这事,他们就想尽办法为皇帝找理论根据。这些人就被称为“议礼诸臣。“

张璁就是议礼诸臣的代表。他挖空心思为皇帝找到了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叫“承统无继后“,这是从儒家典籍中挖出来的,翻译一下很简单,就是“只当皇帝不当儿。”

议礼诸臣在当时是被目为逢君之恶的小人的。但是张璁四十七岁才中进士,功名之心很重,如果不利于特殊事件进身,恐怕一辈子也混不到内阁中。

在守正之臣与议礼之臣的斗争中。议礼派受到皇帝的支持,杨廷和被罢官。张璁一步升天,很快被提拔到内阁中去。

在这场斗争中,杨一清的态度是比较超脱的,一开始,他没有反对张璁,反而对张璁表现出欣赏的意味。张璁天真的以为杨一清与自已是一派的,可是在张璁入阁一事上,杨一清并没有推荐张璁,这就引起了张璁的仇恨。以此便开始了他们的权力之争。

张璁与杨一清的争斗与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是有关系的。朱元璋和朱棣废除宰相制实行内阁制就是为了加强皇权。使得内阁互相争斗而削弱个人权利。明朝后期首辅的权利虽然很大,但都不能与前朝的宰相比。

明朝首辅称“当国“,按惯例,内阁首辅说了算,首辅主要是看进入内阁时间算的,首辅如果丁忧,父母死了回家守孝,次辅就顶上,成为首辅。假如原来的首辅又被皇帝召回来,那么现在的首辅就要退到次辅的位置,说话就不算了。这对于权欲心很强的政治人物来说,无疑是很难过的。所以明后期形成一种做法,如果把对手搞下去之后,必须痛打落水狗,不死不休,否则,他那一天东山再起的话,你就面临报复。张璁必要置杨一清于死地是因此,而后来的严嵩搞死夏言,也是因此。

政治家上位的手段,不去评论了,张璁上位后,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这也是不能否定的。

杨一清活到七十多岁死去,也算是寿终正寝。可是他在临死之前,张璁们一直在搞他的材料。只是死了之后,没有威胁了,事情才了了。

把杨一清和张璁比较一下,杨一清头脑灵活,军事才能非常突出,政治手腕也很厉害。搞倒刘谨,就是证明,张璁虽然也是不错的政治家,个人觉得从能力上说,还是比不过杨一清,但杨一清最终败下阵来是与能力无关。与皇帝的关系有关。

杨一清虽然不反对大礼议,但他却没有为议礼做出实际贡献。而张璁却是冒着万人的唾骂,帮嘉靖完成了心愿,赢得了皇上的心。皇上的支持,才是他取胜的法宝。

张璁的本事,杨一清应该是清楚的,不把张璁放在眼里也是很正常。可是,他没有想到张璁为了实现自己目的,是可以使用一切手段的。当他晚年之的悲叹“受了小人算计“的时候。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不过,遇到张璁和嘉靖,他还是幸运的,毕竟人死之后,一切都结束了。如果遇到严嵩和万历这样的人就没这么幸运了,不信看看夏言与张居正的身后事就清楚了。


七月流火140400643

这一点上,杨一清和王阳明的观点是相同的,属于朝野的不谋而合,充满了人性的闪光点,远胜于投机取巧的政客张璁。

至于为什么死不瞑目,应该也不至于,明朝政治家有几个结局好的?看看夏言,看看徐阶,再看看张居正。杨一清结果是善终。相比较于王阳明算很不错了。王阳明是孤孤单单死于一条小船上,死后也没什么实质性哀荣。

最后,感觉杨一清属于明朝奇葩官场上比较洁身自好、敢于决断的人物,是个很正面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