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兒行為識別教育誤區

我們常說:大人是孩子的榜樣,可孩子又何嘗不是大人的鏡子呢?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要學會以幼兒為鏡,積極發現孩子行為舉止所折射出的教育誤區,並及時疏導補救,從而使我們的幼兒教育日趨完善。

超前教育

6歲的維維剛轉園到我班,正值好動愛玩的年紀,可他卻總是很靜默,對於班級的任何活動都提不起興趣,好像所有的活動都與他無關。

為什麼會這樣呢?在和維維媽媽交流之後,我吃驚不小:維維以前上的私立幼兒園每天都有書面作業;週末還報了心腦速算、識字、鋼琴、跆拳道班。週一到週五,孩子放學後除了寫作業外還要練琴,雙休日更是走馬燈似的趕到各個特長班去上課。由於家長極端的超前教育,使孩子產生了厭學、注意力不集中、逆反等現象,如果不改變現狀,維維以後的學習、生活會越來越消極。

像一粒種子,每個孩子都應在合適的溫度、合適的溼度、合適的土壤、合適的季節裡循序漸進、不急不躁地成長,可超前教育卻打破了這一規律,用拔苗助長的方式摧殘著孩子稚嫩的身心。教育如同長跑,不需要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只要孩子能自信、快樂地跑完全程。所以,我們要堅決制止超前教育,讓孩子積極快樂地成長。

知行分離

看到在草坪上奔跑的孩子、摘花折枝的孩子、亂扔垃圾的孩子、對著長輩撒潑的孩子、浪費食物的孩子……你若問他:能不能這樣做?他肯定會揚起小臉,斬釘截鐵地告訴你:老師說了,小花小草都是有生命的,要愛護;環境衛生要大家保持,不能亂扔垃圾;要聽長輩的話,孝敬長輩。他甚至會背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來告訴你不能浪費糧食……

為什麼孩子會說不會做,言行不一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在孩子的行為養成教育中,過於注重追求知識的傳授積累;另一方面是因為家園銜接不夠,忽視了孩子行為的持續性培養。因為實踐活動特別少,孩子所學的知識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好多孩子心裡清楚這樣做不對,可就是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孩子良好行為的養成不是局域性的培養,而是要在幼兒園教育的基礎上,把幼兒園所學的知識延伸、運用到家庭、社會中去,學以致用。否則,再多再好的知識積累也只是一層層漂亮的糖紙,包裹在其中的,還是原來的那顆沒有改變的糖果。

賞識過度

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因為一句正常的批評,孩子情緒消沉許久;因為家長未滿足孩子某個要求,孩子任性哭鬧或與家長僵持;因為在幼兒園遭遇挫折,孩子淚眼滂沱不願去上學……

為什麼會這樣呢?細細思量,是因為我們的賞識教育過了度,抹殺了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為孩子披上了一件虛榮的外衣。有人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為了培養更多的好孩子,老師和家長對孩子進行了過度的表揚、讚賞。孩子已經習慣了每天讓人捧在手裡,時時讓人看到自己的閃亮之處,可世上萬物哪會十全十美呢?於是,孩子出現錯誤了,老師、家長不能批評;孩子想隨心所欲做事,老師、家長不能干涉;更要命的是,孩子幼小的心靈已經形成了一種錯誤認識:“我是最好的,沒有任何缺點。”

賞識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更加自信,可過度的賞識教育卻讓孩子的自信變成了自負,對孩子今後的發展危害甚重。所以,對孩子進行適度的挫折教育,是幼兒教育中不可忽視的。

靜多動少

下午放學時,好多孩子都在幼兒園的玩具上玩得不亦樂乎,儘管離園的鈴聲已經響過,安保人員也開始清場,可還有孩子不願離去;一些孩子肢體協調能力差,走路容易摔跟頭;一些孩子體質太差,動輒就會感冒……

這些狀況和幼兒園教育方式有關聯嗎?仔細琢磨:孩子喜歡玩是天性,但如果經常接觸這些玩具,減少對這些玩具的新鮮感,孩子是不是就不會那麼依戀這些玩具?孩子肢體協調能力差或體質差,如果能多進行戶外鍛鍊或運動,會不會有所提高?

縱觀我們現在的幼兒教育,靜多動少,尤其是戶外活動,更是少之又少。由於班額較大,為了減少幼兒因為動起來造成的吵鬧和傷害事故,好多教師選擇了讓幼兒像小學生一樣,端端正正坐在小椅子上進行活動。即便是到了戶外,也只是讓幼兒規規矩矩地散步、走路,幼兒園再好的玩具都成了擺設,幼兒只能遠遠地觀望。放學後終於不受老師約束了,他們還不使勁地玩玩過把癮?因此,幼兒園一定要多進行戶外活動,加強幼兒體能訓練,切實增強幼兒的肢體協調力和免疫力。只有這樣,才能徹底避免“易跌傷”事件的發生。

孩子踏入社會的第一步是幼兒園,幼兒園教育對孩子的未來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一定要多觀察、多思考,從孩子的些許言談舉止中找出教育的誤區,並積極疏導補救,使每個孩子在充分享受童年輕鬆歡悅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作者單位: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第一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18年06月03日第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