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竟然是方言,一律改成“姥姥”?

“外婆”竟然是方言,一律改成“姥姥”?

遼寧共青團

關注

媽媽的媽媽,該如何稱呼?

近日,一個“外婆到底應不應該算方言”的話題被議論開了……

微博網友@鋼筆様子 爆料:

“外婆”竟然是方言,一律改成“姥姥”?

二年級第二學期(試用本)上海教育(滬教版)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書第24課《打碗碗花》 (李天芳著散文)。原文的外婆被改成了姥姥……

“外婆”竟然是方言,一律改成“姥姥”?

新版和原版對比,上海人的“外婆”成了“姥姥”

而在另一篇課文

《馬鳴加的新書包》中

“外婆”也被改成了“姥姥”

“外婆”竟然是方言,一律改成“姥姥”?

外婆為什麼要改成“姥姥”?

許多網友表示無法理解這樣的修改

還有人找出了去年教委

針對此問題的答覆

上海教委認為“外婆、外公”屬於方言

“外婆”竟然是方言,一律改成“姥姥”?

為了進一步核實這個答案

對“外婆”“姥姥”兩個詞條

分別進行查詢

▼▼▼

“外婆”竟然是方言,一律改成“姥姥”?
“外婆”竟然是方言,一律改成“姥姥”?

查閱第6版《現代漢語詞詞典》

發現“外婆”一詞上確實標註“方言”

而語義為外祖母的“姥姥”一詞無此標註

▼▼▼

“外婆”竟然是方言,一律改成“姥姥”?“外婆”竟然是方言,一律改成“姥姥”?

當“外婆”成為方言之後

我們不妨腦補一下

記憶裡那些帶有“外婆”的

文章、歌謠、品牌...

你們來感受下

“外婆”竟然是方言,一律改成“姥姥”?

《姥姥的澎湖灣》

那是外婆 姥姥拄著杖將我手輕輕挽

踩著薄暮走向餘暉暖暖的澎湖灣

一個腳印是笑語一串消磨許多時光

直到夜色吞沒我倆在回家的路上

澎湖灣 澎湖灣 外婆 姥姥的澎湖灣

有我許多的童年幻想


“外婆”竟然是方言,一律改成“姥姥”?

@豬肘蛋包飯:搖啊搖,搖到姥姥橋

《搖啊搖,搖到姥姥橋》

“外婆”竟然是方言,一律改成“姥姥”?

現在看來,張藝謀拍了一部多麼具有前瞻性的電影,已經隱隱預見到今後“外婆”要變成“姥姥”的命運了。

知名餐廳《姥姥家》

“外婆”竟然是方言,一律改成“姥姥”?

把《小紅帽》裡的外婆換成姥姥,咋整忍不住笑了……

“哎,外婆 姥姥,”小紅帽問,“你的耳朵怎麼這樣大呀?”

“為了更好地聽你說話呀,乖乖。”

“可是外婆 姥姥,你的眼睛怎麼這樣大呀?”小紅帽又問。

“為了更清楚地看你呀,乖乖。”

“外婆 姥姥,你的手怎麼這樣大呀?”

“可以更好地抱著你呀。”

“外婆 姥姥,你的嘴巴怎麼大得很嚇人呀?”

“可以一口把你吃掉呀!”

湘西名菜“姥姥菜”

“外婆”竟然是方言,一律改成“姥姥”?

湖南本地人:你過來,還要不要人好好吃飯了!

魯迅《社戲》

按照《打碗碗花》的改法,常駐初中語文課本二十年的魯迅先生的《社戲》也可以變成這種畫面:

平橋村只有一隻早出晚歸的航船是大船,決沒有留用的道理。其餘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鄰村去問,也沒有,早都給別人定下了。外祖母 姥姥很氣惱,怪家裡的人不早定,絮叨起來。母親便寬慰伊,說我們魯鎮的戲比小村裡的好得多,一年看幾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母親卻竭力的囑咐我,說萬不能裝模裝樣,怕又招外祖母 姥姥生氣,又不準和別人一同去,說是怕外祖母 姥姥要擔心。

“外婆”竟然是方言,一律改成“姥姥”?

調侃之餘

大家也是對這一改法紛紛質疑

關於“叫外婆還是姥姥”的話題

“外婆”竟然是方言,一律改成“姥姥”?

並且迅速登上熱搜

“外婆”竟然是方言,一律改成“姥姥”?

網友們對於這二個詞語之間的爭論也是火了

@天才胖次少女:哈?姥姥是普通話?外婆才是普通話吧?只聽說過狼外婆沒聽說過狼姥姥。


@好奇心害不死的汪我一直以為外婆是普通話,姥姥是北方方言。


@唐藥片:普通話是以北京話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的,所以“外婆”是方言這種說法沒有問題。


@鏟屎的米小奇:那難道普通話不該是:外祖母?


@肖夢69:我是北方人,我們也叫外婆的呀。


@風雨正好你也是:可能因為上海是南方,很少看到“姥姥”這種表達所以才改吧。我北方人,從小在書上看到課文裡都叫外婆,好奇地上網搜了才知道外婆一般是南方叫法。所以其實改一改也無妨,讓北方孩子多見見“外婆”,南方孩子多見見“姥姥”也挺好的吧。


@H滴巧克力:爺爺 奶奶 姥姥 姥爺 不是應該這樣的搭配麼?當然是普通話啊。


@丘予--:姥姥確實是普通話,外婆是方言。


@哪疼:姥姥多有親切感,外婆可以是稱呼任意一個老年女性的稱呼啊。

那麼事實上是怎麼樣的?

請看這份統計數據

“外婆”竟然是方言,一律改成“姥姥”?

可以看出來

只有北方的東部有姥姥的叫法

而除此之外的地區幾乎都使用

“公、婆”的叫法

媽媽的媽媽這一角色,無論南北叫法有何不同,就如同甜豆漿和鹹豆漿,冬至的餃子和粽子,端午的肉粽和甜粽般,都承載著每個人對親人、對地緣文化的情思,並無對錯,也不應區別對待,因為無論稱謂幾何,不都是每個人身邊那位慈祥的老人麼?


中國是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國,推廣普及普通話的意義不言而喻。2017年,教育部有關負責人曾表示,中國已有大約73%的國民具備普通話應用能力。


但如今在普通話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不會說方言。而突然將“外婆”定性為方言,並明顯地在會影響未成年人文化觀的語文教材中“普及”使用“姥姥”一詞,這確實有傷已習慣使用外婆一詞的鄉土情感,也不利於文化的多元性。

對於“外婆”和“姥姥”的叫法

你們怎麼看?

“外婆”竟然是方言,一律改成“姥姥”?

來源 | 重慶共青團、齊魯晚報、19樓、揚子晚報(yzwb20102806)、咋整(howtozheng)、觀察者網(guanchacn)、央廣“下文”客戶端、紅星新聞、新浪微博等

“外婆”竟然是方言,一律改成“姥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