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小學課文“外婆”改“姥姥”,以多元的名義反多元

小學課文“外婆”改“姥姥”,以多元的名義反多元

上海小學語文的教科書近期被網友發現有改動,一篇叫《打碗碗花》的散文中所有“外婆”都被改成了“姥姥”。上海市民質問上海教委,收到的解釋是,“姥姥”是普通話詞彙,“外婆”是方言。更深的考慮,改動是“共建和營造多元、包容、開放、和諧的社會環境”。

上海教委的解釋說明冠冕堂皇,一般人很容易被繞進去。說白了,上海教委不懼怕“狼外婆”的惡名,硬是將“外婆”從教材中拿掉,很可能是為了推廣普通話。

小学课文“外婆”改“姥姥”,以多元的名义反多元

在《上海市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就有進一步提升普通話普及水平的要求。

遭到猛烈批評後,上海教委抬出“文化多元”的說辭。但是,如果把教委“說的”和“做的”放在一起看,是自相矛盾的。如果要“多元”,完全可以不改,不必人為將方言定義為“低級”、普通話詞彙定義為“高級”,讓方言自然出現在課本中,才是真“多元”。這麼改動,既不“包容”,也不“開放”,破壞了“和諧”的環境。

對於入選教材的範文,一般都規定了全權修改的權力。所以,單從尊重作者版權的角度,教委是可以免責的。但問題是,對於普通話和方言的權重,上海教委做出了包含歧視的選擇,以一種毫無必要的政治正確無視方言的實際使用,很粗暴,也很野蠻。

這些天來,網友們特別“好為人師”,很想給上海教委補補文化課:在偌大的中國,就口語使用的普遍性來講,“姥姥”“姥爺”大多侷限在北方地區,“外婆”“外公”無論是口語還是書面語,都要普遍得多,將主要是北方人的叫法硬塞給上海小學生,這是夾帶私貨。

小学课文“外婆”改“姥姥”,以多元的名义反多元

上海教委將改動的依據歸結為《現代漢語詞典》和《新英漢詞典》,也是煞費苦心。可這些基礎工具書只是對詞彙的劃分,而不能自動生成為篡改教材的權力。無視教材使用地區的語言習慣,以推廣普通話的名義掩飾粗魯的文化做派,這是詞典不能背的黑鍋。

篡改行為不尊重作者原意,也許可以理解為版權讓渡,但負有一方教育職責的上海教委,對“多元、包容、開放”的理解特別讓人無法忍受。從本次改動教科書事件看,教委的主政者應該對這幾個好詞有著嚴重的誤解。

所謂多元,基本含義就是思想的自由,語言使用的自由。詞彙無論“方言”還是“普通話”,其生命力在於日常使用,反映著大眾在生活中的思想狀況。保護這種使用狀況不被粗暴干涉,就是維護文化生態的多元性。上海地區的教材,尊重上海人的詞彙,這才是多元的基本要義。

至於說上海“國際化大都市”,“人員來自祖國各地”,要做“豐富的語言交融”,更說明“多元”和“包容”的重要,而不是非要體現教委的存在感,繞開作者,強行用“姥姥”取代“外婆”。以多元的名義反“多元”,以“寬容”的名義不“寬容”,還以詞典作擋箭牌,太沒文化了。

總之,上海將教科書中的“外婆”篡改為“姥姥”,是很不恰當的操作。是以權力背書、強行推廣普通話所製造的不和諧一幕。更值得人深思的是,教委對教育多元化的理解相當片面,教材科成為這種偏狹認知的代價,並影響到三觀有待成熟的小學生,以文化霸權抹殺文化多元,太不該。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三條”,作者令狐卿。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