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原文+白話+解析+故事(第十一章)

《道德經》原文+白話+解析+故事(第十一章)

每天一句經典國學


第十一章:無之為用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ɡū,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shān埴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牗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道德經》原文+白話+解析+故事(第十一章)

白話:

車輪上的三十根輻條,在軸頭中間的空隙處穿進車軸,有了這種軸心的空虛,才有車的作用。

糅和陶土做成器皿,因為有了器皿中間的空虛處,才有器皿的作用。

開鑿門窗建造房屋,因為有了屋內的空虛處,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帶來的好處,往往通過“無”發生作用。

解析:

本章老子列舉了生活中常見的三個例子來論證“有”與“無”的辯證關係:

一是車輪。車輪的軸孔是空的,是“無”。輪子上的輻條是“有”,只有車輪的“無”(軸的空隙)才可使車輪轉起來,發揮車的作用。

二是陶器。粘土做的陶器,中間是空的,是“無”,外殼是“有”,只有陶器的“無”(中空)才可藏物,發揮出陶器的作用。

三是房屋。房屋中間是空的,是“無”,門窗牆壁是“有”,只有房屋的“無”(中空)才可住人,發揮房屋的作用。

從這些實例中老子得出了“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結論,意在說明我們每一個人都要保持心靈的“無”。

《道德經》原文+白話+解析+故事(第十一章)

故事:

有一天,莊子在山中行走,看見一棵樹長得枝繁葉茂,站在一旁的伐木者卻沒有任何要砍掉它的意思。莊了問他原因,伐木者回答說:“這棵樹沒有什麼用處。”

莊子感慨道:“這棵樹正因為‘沒什麼用’,才得以有如此長勢啊。”接著,莊子出了山,來到老朋友的家裡。老朋友很高興,準備酒肉,叫童僕殺一隻鵝款待他。童僕請示道.“一隻鵝會叫,一隻鵝不會叫,請問殺哪隻?”主人的父親說:“殺那隻不會叫的。”

弟子向莊子問道:“昨天山裡的樹因為不成材而得以盡享天年,現在這位主人的鵝卻因為不成材而被殺死,先生您在這兩者間處於哪一邊呢?”

《道德經》原文+白話+解析+故事(第十一章)

莊子笑著說:“我處於成材(有用)與不成材(無用)之間。不過這只是看起來像是合適的位置,實則還是免不了遭到禍害。如果遵循天道行事,就不是這樣了:既沒有美譽,也沒有毀辱。時而為龍,時而為蛇,隨時勢而變化,而不肯專為一物;時而上,時而下,以順應自然為準則,在萬物的原始狀態中漫遊,主宰萬物而不被力物所役使,那麼怎麼會遭到災禍呢?這就是炎帝、黃帝所遵循的處世原則。但如果從人世間的角度來看,就不是這樣了:成功了就會消亡,強大了就會衰微,鋒利了就會缺損,聚合了就會分散,受到愛惜了就會被拋棄,智謀多了就會受人算計,本領不夠就會受人欺辱。所以處身人世間,人怎麼可能知道自己一定就會怎麼樣呢?所要記住的就是遵循天道罷了。”

至於如何遵循天道,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做到的。結合近期相關推文、跟蹤我們的推文更新,如果能再有相關導師的指點,進步自然會更快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