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风云33 钓鱼城之战(四)战后余音

实际上,早在钓鱼城战役尚在进行之时,蒙哥汗制定的多路并进攻取南宋的战略就已经破产了。1256年秋,塔察儿率蒙古左翼军南下,路过东平(今山东东平)时大肆抢掠老百姓的猪羊。这支军队一开始就因为军纪不严,而受到蒙哥汗的谴责。1258年春,塔察儿出军进攻荆山(今安徽怀远西南),“掣肘淮海。”五月,东路蒙古军分别进攻怀远(今属安徽)、涟水(今江苏涟水),不克,南宋守将夏贵因此奏功,迁官两转。十月,蒙古军又进犯通(今江苏南通)、泰(今江苏泰州)二州不克。十一月,塔察儿军改攻颖州(今安徽阜阳)又遭失败,这支军队可以说没有取得什么重大的战果。

但是到了钓鱼城战场沉寂之时,鄂州一带却紧张了起来。

1258年十一月中旬,忽必烈接蒙哥出发诏旨后,从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20里)即日南进。先后经今河北、山东、河南各地,于1259年八月三十,进抵长江北岸。结果在九月初一就接到了来自钓鱼城的蒙哥汗去世讣告。忽必烈于震悼之余,率军三路渡江,进围鄂州,其实不过是虚张声势。鄂州。这时,南宋朝廷大震,朝内将臣十分恐慌,有的主张迁都两浙东路的宁海(今属宁波),以避蒙军锋锐,有的主张力战。经过一个多月的将相舌战,最后决定采取援鄂措施。一面诏诸路兵马出师抵御蒙军,急拔内库钱七千七百万缗、银帛各一百六十万两、匹,以犒师;一面招募新兵,加强临安城内义勇军。并增筑平江(今苏州)、绍兴(今属浙江)、庆元(今宁波)城堡以备海隅之战。并做出如下援鄂部署:以贾似道为左丞相兼枢密使统一督率诸路援军。

蒙古风云33 钓鱼城之战(四)战后余音

鄂州之战

忽必烈大军攻鄂州,激战百日不克,当时鄂州城死伤13000人,可见交战相当惨烈。战争进入了对峙状态——蒙古军无法快速攻略鄂州,而同时忽必烈之妃又派人送来急报,请他为继承汗位而尽快返归。这时宋军其实处于很有利的条件,集结之宋军数倍于蒙古军,且粮食充足,水陆军齐全。但主持军务的贾似道惧怕蒙古军,密派使者与蒙古军议和,就“请称臣,输岁币”。当时,忽必烈获悉其弟阿里不哥夺取汗位的阴谋,因争汗位问题,进退维谷,贾似道要求议和,正好为忽必烈利用,并威胁说:要“攻破临安”,故意恐吓,施加压力。因此,贾似道速派臣“割江为界,且岁奉银、绢匹两各二十万”为条件,向蒙古军乞和。闰十一月初二,忽必烈答应贾似道的议和请求,签订密约,匆匆北归。兀良合台照原定路线北上,到下一年正月才到达鄂州,和忽必烈留下的一支小部队会合后,退回北方。这一路兵在宋的境内横冲直撞,宋军对他毫无办法,但是兀良合台也没有攻破什么城池,仿佛是在南宋土地上刮过一场台风而已。

从上面所说的战事经过,我们可以知道,钓鱼城防御战是粉碎蒙古军大攻势的关键。王坚坚守钓鱼城一役,创造了以山城设防击败蒙军铁骑的成功战例,给当时驰骋欧亚大陆、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带来了惨重的损失,连蒙古大汗也在此役中身亡,造就了南宋抗击蒙古战争中取得的最大胜利。可以断言,蒙哥汗不死在钓鱼山,这次大攻势决不会草草结束。即使钓鱼城城坚堡固,守军顽强抵抗,在外无增援的情况下,经过长期围困,终究是可以攻破的。何况蒙古三路大军已准备合攻鄂州,造成了南北夹攻的态势。如果蒙哥没有驾崩,蒙军不急于北返,夺取鄂州、重庆之后,钓鱼城将成为“瓮中之鳖”,以待自毙。正是蒙哥汗死后蒙古军队在战略上的全线撤退,以及接下来又一次汗位内争,使南宋又争取到了一段相对缓和的时光,最后苟延残喘二十年之久。正像明人邹智指出的那样:“向使无钓鱼城,则无蜀久矣。无蜀,则无江南久矣。宋之宗社,岂待崖山而后亡哉?!”

蒙古风云33 钓鱼城之战(四)战后余音

蒙古军的整个攻势

反过来,事实证明,蒙哥汗选择四川作为战略突破口是绝对错误的。清代的魏源不无困惑地指出,“元代用兵,未有如攻蜀之拙者也”。屠寄更是认为,蒙哥汗“舍中道而西取四川,弃野战之长,违北族之性,聚数十万众,冒盛暑而攻合州。顿兵坚城,累月不下,情见势细,以身殉之。所冒盛暑而攻合州。顿兵坚城,累月不下,情见势细,以身殉之。所谓千金之弩,为鼷鼠而发。”这些评论是允当的,蒙哥汗选择四川为灭宋主攻方向是战略失误,他的后继者将会另觅他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