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画家尹雅铭,云南昆明人。1969年出生,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6岁开始习画,练习书法,擅长于国画、油画、钢笔画和雕塑。早年曾受云南绘画大师袁晓岑指教,后师从国学大家商憧先生学习国学。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记忆中的昆明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记忆中的昆明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老昆明记忆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少数民族地区壁画手稿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少数民族地区壁画手稿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少数民族地区壁画手稿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少数民族地区壁画手稿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少数民族地区壁画手稿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少数民族地区壁画手稿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少数民族地区壁画手稿

早年创作了一批钢笔画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作品被各大藏馆收藏,特别是以“老昆明”为题材的一组钢笔画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偶然的机缘认识了度都活佛,开始了绘画唐卡之路,至今办过四次大型的唐卡画展,并被各界人士所收藏。

艺术穿梭于无限的宇宙空间和时间,但它扎根于生活,钟情于万物。正如唐卡一样,它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然色泽艳丽明亮。

修行者把唐卡画中的圣像作为修行中观想和膜拜的对象,悬挂于家庭佛堂和寺院、庙宇的墙壁或柱梁上,其魅力完全不受尺寸大小的限制,也不受表现形式的影响。唐卡是匠人的劳动成果,也是艺术家的心灵表达。在每一幅唐卡有限的画面中,每一条纤细的、变化丰富的线条,就好像是画家的心电图;每一个艳丽而典雅的色块,就好像是画家浓缩了的心灵世界。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手绘唐卡作品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手绘唐卡作品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手绘唐卡作品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手绘唐卡作品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手绘唐卡作品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手绘唐卡作品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手绘唐卡作品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钢笔画作品

尹雅铭以画马入道,在唐卡的世界里,他画出了一片灵气的天空。

三国英雄辈出,宝马声名显赫。《三国演义》在描写惊心动魄的战争时,许多名马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6岁的尹雅铭捧着一本本《三国演义》的连环画时,他没有在意故事情节,也没有崇拜里面的英雄人物,他的思绪跟随着一匹匹名马飞奔、跳跃。童真的想法是单纯的,也是最直接的,他喜欢马。连环画里奔跑的马,四蹄翻腾、长鬃飞扬;嘶鸣的马,仰天长啸、声震寰宇;站立的马,高扬着骄傲的头颅,抖动着优美的鬃毛,尤其是每匹马流畅的线条,令他如痴如醉。他拿起稚嫩的画笔,一笔一画认真描摹起来。朝阳升起,梦想放飞。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西部牛仔

尹雅铭家门口不远处有一个豆腐厂。 每天上午,拉豆渣的马带着“得、得、得”的声音从家门口经过时,他很欣喜,他细致地观察着慢走的马、快步的马的不同姿态,把它们的运动规律快速画下来,享受着那份和谐与喜悦。他每天都画着现实生活中的马,临摹着连环画上的马,画到深处,他分不清笔下的马是拉豆渣的忧郁的瘦马,还是连环画上矫健如飞的骏马。他常常幻想能看到万马奔腾的真正场景,纵横千里、声势浩大、场面热烈。就连在梦中,也离不开马的影子。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动漫形象

见他如此痴迷于绘画,10岁那年,父母带他到袁晓岑那里学习。袁晓岑是云南著名画家,他自幼爱马成癖,注重实物写生,把握轮廓线条与光影关系,画出马的雕塑感。他的马在造型上以中国马为基调,综合伊犁马、蒙古马、阿拉伯马、英纯种马的美,在对美的强化中弱化不美,以东方重精神的审美,抓住阿拉伯马和中国伊犁马的灵性和精灵。结构的处理也由单一的线条而与雕塑的线面结合,形成独特风格。

四年的绘画,尹雅铭的作品已有厚厚的一沓。它们是线条简单的马,更是尹雅铭童年的憧憬。袁晓岑一张张看过去,时而微笑、时而点头,夸他画的马,节奏掌握得不错,但马的结构不正确,笔法还不到位。随后鼓励了几句,定为每周五对他指点一次。并告诉他,学好中国画,必先练习毛笔字。自此,画马之余,尹雅铭开始学习颜、欧楷体。他认为,颜体方正茂密,庄严雄浑;欧体方圆兼施、笔力凝聚,均适合初学者临摹。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除了练字,他每天端一个小板凳,坐在门口,用心地观察着过往马匹的姿态,注意它们走路的样子、表情,然后,描绘下来。马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尹雅铭日复一日地坐在门口,把它们的神态、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在画面上。每到周五,准时把作品交到袁晓岑那里,听他的指点,之后不断地改正,周而复始。在他全神贯注的绘画与练字中,光阴一点点的后退,春去秋来,童年远去。十年光景,弹指挥过。

1987年,尹雅铭分配到昆明市雕刻工艺厂,他第一次接触雕刻。

雕刻是一种可视、可触的艺术,能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年轻的尹雅铭,在可触的艺术中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刻画着他喜欢的风格。一年后,工厂保送他到云南艺术学院深造,进行正规而又系统的学习,训练素描,练习构图,培养严谨的写实功夫,为他日后的绘画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喜欢琢磨如何用笔,发现每一种笔法都有其特点,运笔时须走不同的角度,钢笔画、油画、水彩画、中国画,他均深入学习研究过,同时,他把中西画法相互融合在一起,画出的画兼具体积感和笔墨画意。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1992年,他下海经商,画笔一直伴随在身边。做茶叶生意时,他把自己的想法体现在茶叶的包装上,设计出浮雕感的图画,在包装上面刻画出万马奔腾的图案,直到现在这一设计图案仍受市场的欢迎。浮雕图案的设计主要归功于他的钢笔画。钢笔画属于独立的画种,是一种具有独特美感且十分有趣的绘画形式,其特点是用笔果断肯定,线条刚劲流畅,黑白对比强烈,画面效果细密紧凑,对所画事物既能做精细入微的刻画,亦能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肖像、静物、风景等题材均可表现。

此后不久,他用钢笔画画了一组展现老昆明风土人情的图画,引起轰动。2006年,在上海举行的国际钢笔画大赛中,尹雅铭获一等奖。在第二年成立的昆明市钢笔协会中,他出任会长。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一幅画面,需要有很好的设计理念。而设计理念,不仅用在画面上,且可用在生活中。朋友装修房子时,请他帮忙设计。他利用绘画中构图的理念,把朋友的房子设计得十分精致,令朋友赞不绝口。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开了一个设计公司。1999年在翠湖举办的“迎世博 • 翠湖灯展”,所有的景观灯,均由他一手设计。彩灯万盏,灯红火耀,一如“初唐四杰”卢照邻的《观灯诗》写的那样:“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天上皓月高悬,湖上万民同喜。这是上世纪昆明最后一个灯展,盛况空前。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在商海纵横十多年后,尹雅铭感觉有些疲倦,他想过单一、快乐的日子,决定把绘画当作专业的发展方向,在笔墨世界里寻找人生的乐趣。

2006年,尹雅铭经朋友引见,认识了活佛度都大师。

当时尹雅铭对佛教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度都大师问他做什么工作,他回答:“画画的。”大师又问:“画什么画?”他回答:“钢笔画。”大师要求见一下他的作品,那刚劲流畅的线条、细密紧凑的画面,令大师赞叹不已。大师感叹了一句:“你不画唐卡太可惜了!”这句并不是佛家偈语的普通话语,将他带入了佛门,也带进了唐卡的世界。那时,他还不明白什么是唐卡。

昆明画家尹雅铭 看山 看水 看云南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它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 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

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

进入佛门, 尹雅铭归依宁玛派后,师从仁曾杰布,学习画唐卡。宁玛派的祖师莲花生大师,是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的孙子赤松得赞从印度请来的大师。尹雅铭有多年的水墨画、中国画以及钢笔画的绘画才能,他对线条的理解、毛笔的掌握以及对颜色的敏感度,都纯熟无比。相比大多数唐卡画家,他有自身的优势。 普通人眼中的红色, 只是一种红,在他眼中, 可细分为9种深浅不一的红。尹雅铭画的唐卡细腻、颜色均匀,深得许多人的喜爱与收藏。

唐卡制作,最讲究的就是画工,“线条一笔一笔勾出来,颜料一笔一笔填上去”。对画师的衣食住行也有严格的要求:在绘制期间严禁吃肉、饮酒、吃葱、近女色;并要进行沐浴洁身等。尹雅铭称,唐卡的绘制过程十分复杂。首先,根据画面的大小,将白布用绳子绷在特制的木框上,涂上一层胶水,然后用胶水和粘土混合成糊状涂在布的两面。 待干后,一边用布头沾水涂在布面,一边用光滑的卵石进行打磨,经反复打磨后,布面平整光滑,干后就可以起稿。任何佛像或坐或立都有相应的造像尺度,如果不按尺度,就不能称其为佛像,也不能开光。起稿一般用烧制的柳木炭条,完成后用淡墨线勾画定稿,然后就着色、分染、勾色线,最后描金。绘制完后请高僧活佛进行装藏,即在佛像的额、下巴、颈等地方写上藏文或梵文明咒,并有各种彩缎进行装裱,藏语称“故夏”,然后送寺庙内请众僧颂经进行开光仪式,使本尊或佛、 菩萨附于面上, 才算有了灵气,才能成为圣物,一幅唐卡才算完成。

尹雅铭说,每一幅唐卡的完成都需要画师挑战自身的耐心和意志力,从准备画材、颜料开始,到起稿、描绘、填色、定稿,每个步骤都需精心完成,容不得有半点浮躁和杂念,尤其是在绘制过程中,每一个细微的线条都要求全情投入。

唐卡绘画分为噶赤派、勉唐派、热贡派和钦则派。尹雅铭的技法融合了噶举派与勉唐派。他每年八九月份都会到四川甘孜州或香格里拉等藏区的寺院画壁画,下第一场雪之前出来。他当作是一次严肃的个人修行,自始至终遵守严格的宗教戒律,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一笔一画都体现他对藏传佛教崇敬的态度。

尹雅铭一直供奉着他画的第一幅唐卡,2007年,他花了整整20天才完成。画面上是文殊菩萨,面相圆润、细眉长目、双目微垂、面带微笑、外透睿智、神态慈悲安详。文殊菩萨右手握“智慧剑”,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着“般若经”。智慧之利剑表示能斩断种种愚痴,智慧犀利如剑;青莲花则代表纯洁无染,花上放着的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

尹雅铭说:“在完全静下心来的时候,才能深刻地体会到唐卡作者的独具匠心;只有当你具备佛教中所说的禅心的时候,你才能通过对佛像的观赏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