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投資者真的比我厲害嗎?

機構投資者真的比我厲害嗎?

基金投資中,常覺無助。

作為散戶一枚,既沒有專業的技術分析能力,也沒有海量的調研信息,對市場事件的反應還總是慢半拍,完全是在大海中孤軍奮戰的一葉小舟。

當你在水中手忙腳亂拼命撲騰的時候,看到身邊一艘名為“機構投資者”號的巨輪緩緩駛過。

資金量巨大,彈藥充足,配備經驗豐富的研究者,和強大的信息處理系統,有時還搭上幾名AI。

有點羨慕但心裡也不免犯嘀咕:

機構投資者真的有看上去那麼強?

身形龐大,裝備齊全是沒錯,但俗話不是也說我們“船小好調頭”?

難不成大跌的時候只有我們散戶慌成“梅西”?

在傳聞中想象不如在科學研究中看清,富二今天就帶大家近距離觀察一下基金投資者,真實的機構投資者到底在做什麼——

機構投資者近幾年真正成為

公募基金市場的活躍者

根據天風證券的研究報告:

2013年-2014年,個人投資者持有基金資產佔比保持在70%左右,當時個人投資者還是公募基金市場上的主力活躍者,這個現象到2015年間發生了趨勢性的變化。

截至2015年底,機構持有基金資產佔比達57.7%;截至2017年底,機構持有佔比49.56%。

機構投資者到底在買啥?

下圖顯示了從2007年到2017年底,各類別基金機構持有佔比的走勢變化,可以看出機構投資者在基金上的配置結構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機構投資者真的比我厲害嗎?

從曲線走勢中可大致瞭解到:

債券型基金吸引了大量機構資金流入。這一現象主要是過去幾年所經歷的債券牛市所導致。

指數型基金的機構持有佔比有所增長。近年來,指數種類豐富了不少,比如出現了行業指數和主題指數等,這使得指數型基金的工具性大大提升,自然也就成功吸引了機構投資者們的注意

主動股票型基金的機構持有佔比下滑。對比指數基金為代表的工具型產品的機構佔比提升,股票型基金近幾年卻有“失寵”現象,天風證券認為股票型基金的風格漂移現象可能較為嚴重,而機構投資者更需要的是風格穩定的基金產品。

機構投資者:“我們不一樣!”

有啥不一樣?

天風證券研究人員以市場上2243只基金為樣本,剔除分級基金,對於影響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申購份額變動的因素做了詳細研究。

由於研究過程略微複雜,富二在此直接給出研究結果: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機構投資者更偏好規模大的基金;但個人投資者更加偏好規模小的基金;

基金的風格越穩定,越能贏得機構投資者的青睞;但相比較來看,個人投資者不那麼關心基金風格的穩定性;

相比於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更關心基金紅利的發放;

機構投資者並不那麼關心基金經理的從業年限;

基金的業績情況不管對誰都很重要……

傳說中的“專業隊”,

選基真的比我強嗎?

答案是肯定的。

天風證券研究表明,機構持有佔比高和規模大的基金有一定的超額收益,但幅度有限,但呈現出業績排名集中、穩定的特點,即機構投資者比個人投資者有更強的擇基能力和控制風險能力。

由此可見,專業隊的選擇,其實最牛的地方在於:穩!

機構投資者的巨輪並不一味追求遊得快,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獲得“穩穩的幸福”才是他們的最大目的。

所以我要跟著機構投資者走嗎?

未必。

基金投資的樂趣就在於沒有唯一答案。機構投資者的龐大身形要求他們“不得不穩”,而作為個人投資者的咱們雖然體量小,但行動靈活,投資目標也未必要像機構那般僵硬,在多變的市場上反而存在更多的可能性。

面對“機構投資者”號這艘巨輪,我們不妨適當借其之力,在選擇基金時多個心眼,擇基時也適當考慮機構投資者的佔比,那也就增加了我們捕獲適合自己的良基的確定性概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