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彌勒傳統手工藝製作的舌尖美食,關於彌勒老一輩人的味蕾記憶

彌勒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醞釀出了很多彌勒特有的美食,風吹豆豉就是其中一種。

因其是自然風乾,顧名風吹豆豉。風吹豆豉幾乎彌勒每家人都會製作,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生活的越加豐富,很多人家已經不再製作。

雲南彌勒傳統手工藝製作的舌尖美食,關於彌勒老一輩人的味蕾記憶

風吹豆豉的製作一般在冬春兩季,這個時候的溼度小,溫度適宜,適合微生物的生長,且風力大,是製作風吹豆豉的最佳時節。

雲南彌勒傳統手工藝製作的舌尖美食,關於彌勒老一輩人的味蕾記憶

雲南彌勒傳統手工藝製作的舌尖美食,關於彌勒老一輩人的味蕾記憶

彌勒真正名義上的風吹豆豉,從黃豆的發酵開始到最後成品都受益於風力。

雖說豆豉僅僅是一種食物,但它也是一代人的記憶。雖然現在很多彌勒人已經不會再製作豆豉,但在某些地方,還是能夠購買到風吹豆豉。

雲南彌勒傳統手工藝製作的舌尖美食,關於彌勒老一輩人的味蕾記憶

風吹豆豉其貌不揚,其氣味對於初識它的人來說也難以接受。但它受到彌勒人的喜愛確實有一定原因的,那就是它的味道,這是依靠自然發酵而得的美味。

雲南彌勒傳統手工藝製作的舌尖美食,關於彌勒老一輩人的味蕾記憶

抓住秋天的尾巴,農家人在忙完各種農作物的收割工作之後就開始閒了下來。割回來的黃豆杆在太陽底下暴曬之後,黃豆的殼開始緊縮甚至炸裂開來。

雲南彌勒傳統手工藝製作的舌尖美食,關於彌勒老一輩人的味蕾記憶

曬脆的黃豆杆就開始在自己的院子裡捶打,直至殼裡的黃豆完全脫落。

抱著黃豆杆抖落藏在豆杆中的黃豆,杆就會被收起來留著攆成糠。

雲南彌勒傳統手工藝製作的舌尖美食,關於彌勒老一輩人的味蕾記憶

落於院心的黃豆就用簸箕篩乾淨,把豆杆渣、塵土抖落,留下一顆顆飽滿的豆子。清理掉雜物的豆子繼續曬在院子裡,蒸發其水分利於保存。

雲南彌勒傳統手工藝製作的舌尖美食,關於彌勒老一輩人的味蕾記憶

農村裡,自家收成的黃豆一般用於製作腐乳或是風吹豆豉。

挑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將收起來的黃豆倒出一部分放入灶上的鐵鍋裡用小火慢慢翻炒。

雲南彌勒傳統手工藝製作的舌尖美食,關於彌勒老一輩人的味蕾記憶

炒到什麼程度呢?大概就是到了皮略有點帶糊然後開始裂開的時候就可以了。

雲南彌勒傳統手工藝製作的舌尖美食,關於彌勒老一輩人的味蕾記憶

等溫度冷卻後,趁著黃豆皮裂開,用冷水將黃豆繼續泡發,然後去殼留下光滑的豆子。

雲南彌勒傳統手工藝製作的舌尖美食,關於彌勒老一輩人的味蕾記憶

把乾的稻草鋪一層在一個大竹筐裡,最底下墊上一層厚紗布作為捂豆子的器具。

雲南彌勒傳統手工藝製作的舌尖美食,關於彌勒老一輩人的味蕾記憶

將豆子放入鋪墊好的竹筐之中再蓋上一層紗布裹嚴實後繼續鋪上一層厚厚的稻草放在樓上通風的陰涼地方讓其自然發酵。

雲南彌勒傳統手工藝製作的舌尖美食,關於彌勒老一輩人的味蕾記憶

發酵時間依據氣候情況而定,天氣好風大的時候一般十天左右就可以發酵成坯。發酵成功的黃豆顏色變為了土棕色。

雲南彌勒傳統手工藝製作的舌尖美食,關於彌勒老一輩人的味蕾記憶

這時候將坯放入大盆裡打散,放入辣椒、八角、草果粉、鹽、拍扁後切成絲的老薑均勻的揉拌後將其捏成長條放入簸箕裡即可。

雲南彌勒傳統手工藝製作的舌尖美食,關於彌勒老一輩人的味蕾記憶

新鮮的豆豉顏色亮麗紅豔,遠遠的就可以聞到刺激味覺的香味和辣味。但相比於風乾後的豆豉,“臭味”並不那麼明顯。

雲南彌勒傳統手工藝製作的舌尖美食,關於彌勒老一輩人的味蕾記憶

完全風乾後的豆豉顏色變為了黑色,硬度上升。但是吃起來口感卻比新鮮豆豉要好。

小時候的豆豉經常是用豬油混合著煉油的油渣炒,過油炒的豆豉變散,吃起來還很香。

雲南彌勒傳統手工藝製作的舌尖美食,關於彌勒老一輩人的味蕾記憶

除了過油炒,還可以直接在火上烤香直接拌飯吃。而現今多用於炒綠菜,如豆豉炒棠梨花、豆豉炒牛皮菜、炒苦刺花等。

雲南彌勒傳統手工藝製作的舌尖美食,關於彌勒老一輩人的味蕾記憶

小小的風吹豆豉,卻是依靠於氣候的產物。豆豉的製作工藝具有一定的複雜性,也是老一輩彌勒人的記憶,需要更多的人去傳承。來彌勒,不妨嘗一嘗這獨特工藝製造而出的風吹豆豉吧!

更多雲南彌勒美食資訊敬請關注智趣彌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