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產業 兩極分化明顯

動力電池產業 兩極分化明顯

動力電池產業 兩極分化明顯

​ 在當前電動汽車產業規模呈爆發式增長的態勢下,業內更關注產業鏈、特別是動力電池的發展問題,包括動力電池與整車企業如何協同發展,上游原材料的資源如何影響產業發展的成本,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和回收如何開展等。6月27日在西寧召開的2018中國(青海)鋰產業與動力電池國際高峰論壇上,來自官產學研等各方面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普遍認為,要關注鋰電池原材料資源緊張、高端產品供應不足而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的矛盾,以及即將到來的第一批電動汽車退役後的電池梯次利用等問題。

2017年,動力電池經歷了瘋狂擴產、兼併重組的市場變化,整個動力電池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據統計,2017年我國動力型鋰電池的出貨量達到了39.1億瓦時,佔鋰電行業總體規模約50%。其中汽車動力電池的出貨量達到了38GWh,佔全球汽車動力電池出貨量的65.4%。在這個過程中,我國動力電池技術水平快速提升,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超過了每公斤240瓦時。規模化生產使得動力電池的成本也在迅速下降,電池的單體已經從2012年的每瓦時5元降到了目前每瓦時1元左右。鋰電池生產設備的自動化程度也在大幅度提高,一線企業的自動化率已經超過了65%,對保障產品質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對此,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肯定了行業發展的巨大成就,同時也坦言,要注意動力電池發展中的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全球鋰、鈷、鎳資源呈現寡頭壟斷的特徵。中國鋰資源雖然豐富,但稟賦不佳,利用率相對較低,而鎳、鈷資源匱乏,對外依存度較高,從長期來看存在著資源安全的風險。

二是近年來,鋰、鈷等上游材料的價格迅速上漲,而車企因為購置補貼的退坡需要轉移成本,電池企業感到資金壓力很大,而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出現經營困難的現象。

三是出現了動力電池市場供應緊張和產能過剩並存的現象。有關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動力電池的產能已經超過了200GWh,但總體產能利用率卻只有40%,市場兩極的分化非常明顯,高端優質產能供應不足,低端產能訂貨不足,生產經營困難,呈現出結構性的產能過剩。

四是電池回收利用的技術和體系建設還沒有到位。最早投入市場的車載動力電池已經開始進入退役期,但目前回收利用的技術還不太成熟,收購網絡還不太完善,管理措施還不夠健全,支持政策還不夠到位,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尚待探索。

陳清泰因此指出,行業應注意動力電池產業競爭格局的變化,中國將成為動力電池競爭的主戰場,市場將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小型低水平的動力電池企業將在競爭中被淘汰。數據顯示,中國動力電池配套企業已經從2015年的大約150家降到了2017年的100家左右,1/3的企業已經被淘汰出局。

陳清泰在發言中,對促進動力電池產業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一是國家應制定中長期資源規劃,把鋰、鎳、鈷等作為戰略資源,加強資源的勘察、評價、開採和資源回收利用的工作;二是要嚴格把控資源開採及電池生產項目,在開採環節,要制定強制性標準,提高礦山企業的准入門檻,關閉那些不達標的企業,強化電池產業的技術標準和監察力度;三是加快電池回收再利用的體系建設,鼓勵動力電池回收梯次利用企業的發展,要研究出臺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激勵機制;四是要掌握核心技術,創造核心技術,電池企業要生產一代、開發一代、預研一代,確保始終站在世界電池技術的前沿。

中國(青海)鋰產業與動力電池國際高峰論壇已舉辦四屆,在行業內擁有極高的知名度。青海省副省長王黎明在本屆論壇上致辭表示,青海已經探明的鋰資源儲量佔全球儲量的1/3以上,為進一步加快推進鋰資源大省向鋰資源強省轉變,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省碳酸鋰產能達到12萬噸左右的規劃目標,並制定了《青海省“十三五”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等多個支持鋰電產業發展的規劃和實施意見。青海圍繞電池隔膜、電解液、新能源電池生產的產業短板,積極謀劃對接產業鏈的上下游,初步構建起鹽湖提鋰、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電池、新能源汽車的完整產業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