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與“施耐庵”析隱

《水滸傳》是什麼意思,施耐庵為何人?由於留下的史料有限,至今仍是一樁歷史懸案。較有代表性的猜測一是明萬曆年間袁無涯刻本《忠義水滸傳全書發凡》上說:宋江等人身在水泊,但不敢以賊人落草自居,而是仿效姜太公渭水暫居垂釣,等待機會輔佐帝王。二是現代史學家羅爾綱在《水滸真義考》一文中說,“水滸”一詞出自《詩經·大雅·綿》:“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歧下,愛及美女,聿來胥宇。”以“水滸”命名,意在表明梁山泊英雄效仿周文王祖父,在水泊梁山建立與宋朝對立的新政權。三是今人汪遠本在《水滸拾趣》一書中說:“水滸”不一定有什麼特指的意思,它只是泛指宋江一夥在水泊附近所發生的故事。山東民間還有一傳說,東平府有一座“睡虎山”,當地人叫訛了叫成“水虎山”,後編戲說書的就取其諧音取名“水滸寨”,由水滸戲演化成《水滸傳》。為此,筆者借在山東著書之機,去東平走訪數日,查閱了東平地方誌,東平不存在什麼“睡虎山”,諧音之說不能成立。

《水滸傳》到底是什麼意思?將“滸”字的意義聯繫西周、北宋兩段歷史看,類比之意顯而易見:周人的祖先古公亶父不堪忍受燻鬻(匈奴古名,又稱“索虜”、“狁”)的殘酷壓迫與剝削,帶領族人東遷周原,在謂水河畔伐木壘石營室安居,建設新的家園。北宋英雄們不堪腐朽朝廷、貪官汙吏和豪紳強梁的壓迫和剝削而又走投無路,只得投奔一個尚可容身的水窪——水泊梁山營室安身。“滸”字還有“聽聲”之意。意為:“請讓我來說一說(唱一唱)大宋英雄們被逼得走投無路,聚集在水泊梁山,高舉義旗,替天行道的故事。”像是打鼓說書人的“開場白”。

可能“施耐庵”和“羅貫中”都不是人名而是筆名,因為在明清兩代,是封建專制最黑暗的時代,“文字獄”不斷髮生,一般讀書人不會冒殺頭和株連九族的危險用真名實姓寫書。“羅貫中”可以寫《三國演義》,因為它表達的是“尊劉反曹”的正統觀念,未嚴重觸犯統治者;“施耐庵”斷不可寫《水滸傳》,因為他宣揚了反叛精神。“羅貫中”三字合起來意為“網羅歷史與傳聞貫穿書中”,像是筆名。“施耐庵”更應是筆名,“施耐庵”中的“施”字含“扯旗”之意;耐,有能耐者忍受割須留發的刑罰,引申為煩躁;庵,出家人隱居避世的草屋,又為士大夫之自號。聯繫作品《水滸傳》思考,“施耐庵”三字合起來的意思是:在這無法無天的黑暗年代,我老朽懷才不遇,埋沒在草屋裡煩躁不安,讓我來傳一傳大宋英雄們走投無路,聚集水泊梁山“替天行道”,反抗腐敗朝廷、貪官汙吏和豪紳強梁的故事。三個字只有“施”字像姓,故取筆名“施耐庵”。“水泊梁山”的命名,也印證了上述觀點。泊,落泊,即窮困不得志。梁:從木、水,從刅(chuāng從刃從一,傷的意思)。是架在牆上或柱子上支撐房頂的橫木,由良木製成。喻之於人則為棟樑之才。“泊”“梁”二字隱含之義:本是些國家棟梁之才,卻窮困不得志,甚至身心受到傷害而被迫落草為寇。不稱“梁山英雄傳”,而稱“水滸傳”,用意在表示該書是一部“落泊英雄傳”。

可見《水滸傳》的本意不是寫農民起義而是寫“士之騷、士之憤、士之憂”。它首先抨擊的是以皇帝為首的用人制度:皇帝沉迷聲色犬馬,小人當權,文武志士走投無路而“逼上梁山”;其次表現了受害者的復仇幻想——通過武力從貪官、汙吏、土豪劣紳手裡奪回被搜刮去的血汗;再次表達了一大批社會底層的文武志士,希望走上歷史舞臺,英雄有用武之地的幻想;同時又流露了一種歷史與現實相映射的深沉憂患意識:亂自上生,上亂下必生變,國家生變必然導致相互殘殺,自相殘殺必然會大傷國家元氣而導致外敵入侵。

“施耐庵”在《水滸傳》的傳首發出了警世箴言:“耗國因家木,刀兵點水工”——毀滅宋室江山的不是宋江,而是趙宋王朝自己。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種黃鐘大呂般的警世箴言並沒有驚醒沉睡於富貴夢鄉中的朱明王朝,嘉靖、隆慶、萬曆年後,朱明王朝的腐敗較之趙宋王朝有過之而無不及,帝王沉湎聲色犬馬、仙道靈丹,長年不理朝政,宦官當政,特務橫行,法制昏聵,民不聊生。《水滸傳》成了民眾武裝反抗壓迫、剝削的教科書。白蓮教、張獻忠、李自成武裝起義歷時長久、規模空前,加之遼東滿人南侵,朱明王朝內外交困,國力耗盡,最終導致滿清入關,大明王朝滅亡。“建州與流寇相因亡明”,後世史學家的“亡明論”,與施耐庵在《水滸傳》中描繪的北宋王朝滅亡如出一轍。

“水滸傳”與“施耐庵”析隱

“水滸傳”與“施耐庵”析隱

“水滸傳”與“施耐庵”析隱

“水滸傳”與“施耐庵”析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