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汉语拼音,是怎么学习汉字的?

这是我大爷呀

汉语拼音并不是学习汉字的必须工具,它只是给汉字注音,顶多算辅助汉字学习的工具。在汉语拼音发明之前,人们是怎么教汉字读音的呢?大多是通过口耳相传,老师一代代传下来。除此之外,他们也用一种叫做“直音法”的方法给汉字注音,所谓“直音法”,就是碰到比较难的汉字,就用一个常用汉字给它注音,比如“喙”,一般人都不认识,不知道怎么读,他们就会注音:“读若会。”“会”是尽人皆知的汉字,大家一看就知道,原来“喙”和“会”的读音相同。《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就是这么注音的。

但是这种办法也不是都好用,如果碰到一个难字,又找不到一个跟它读音相同的又比较简单好认的字,就会束手无策。所以,大家势必要发展新的注音方式。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很多学者接触到梵文这种拼音文字,就想出了通过两个字拼读的办法,称之为“反切”。所谓“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取前一个汉字的声母,和后一个汉字的韵母拼读,就能读出一个汉字的音。比如语言学家王力,他的字是“了一”,他说,取“了”的声母l,和“一”的韵母“i”拼读,就拼读出“li”这个音,正好是“力”的读音。这就叫反切。

反切比直音方便多了,但也有问题。当一个字的读音找不到比较好认的反切下字来拼读它时,又束手无策了。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创造一些字母,分别当做声母韵母,只要记熟这些字母,就可以拼读出任何汉字读音。民国时的注音字母和现在汉语拼音就是这样。


梁惠王

这个问题以前曾回答过,现粘贴过来再加以补充。原回答是四个阶段,实际上汉字注音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古音体系,秦朝以前,诸子百家著书立说,他们严格讲究师承。汉字发音是口口相传,尤其是儒家经典历经几千年,许多汉字发音有巨大变化,但一些古音被保留下来,比如“论语”的论字大概在宋朝已经变为去声了,但直到现在“论语”的论还注成阳平。类似的还有“智乐山、仁乐水”中的“乐”字要发成yào音。还有古地名和姓的发音也是口口相传被保留下来,如“祭仲”既是人名也是地名,“祭”在这里读zhài,“乐、区、仇、尉迟、万俟”等作姓时与现代常用词读音不一致。

第二阶段,中古注音体系,秦朝大一统后还没来得及统一发音,就灭亡了,汉朝经历400年的空前融合,不同地域的人交往进一步频繁,汉字发音问题自然凸显出来,东汉末许慎著《说文解字》,就遇到注音问题,他用同音转注法,就是“音同×”或“读如×”,意思是读音同×字或读音如×字。但许慎时代没有汉字“四声”学说(此学说由南北朝时代南朝的沈约提出,被引入诗歌声律,成为法典),当时叫破读,如骑字qí是正音,动词,作名词时读成jì,就叫“读破音”,现在把这种现象叫多音字,当时是严格的一字一音。

第三阶段,近古注音体系,隋朝的音韵学家陆法言,感到许慎的“读如”说非常模糊,他发现汉字发音有两部分(这两部分就是后代所说的声母、韵母),并且发现汉语的四声主要区别在韵母上,所以他发明了“反切注音法”,反切注音法对于汉字发音的精准度有极大的提高。当时给汉字注音并没有固定的字作声韵母,直到元朝时,从西域传入中国的36声韵母,才把声韵母字固定下来。反切注音法影响深远。后人整理前人作品就用反切注音法。宋朝徐铉整理《说文解字》时,按当时的注音法注成反切音。对后世影响深远的 《康熙字典》也沿用此法,一直到民国时期成书的《辞源》还在沿用,可见其影响巨大。

第四阶段,近代注音体系,这一体系由五四运动以后,当时国内的顶尖专家研究出来并广泛使用,主要借鉴日语假名发音,用最基本的汉字作基准发音,如“丂、日”等字作为字母。现在台湾还在使用此注音体系。此注音字母在电脑里可以调出。影响力有限,属于昙花一现。

第五阶段,现代注音体系,解放后,在周总理主持下,对汉字的注音进行与国际接轨式的研究,发现汉字发音并没有突破国际音标,于是用英语字母代替汉字字母,同时发现法语的声调与汉字四声有相近的地方,于是全新的汉语注音体系就形成了,这个注音体系因为无法注入声字音,所以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就没有了入声字。又因当时的音译带来了巨大困扰,如上海发音成“香海”、北京发音成peking,现已经纠正,而香港发音成“红汞”却一直在沿用,外语翻译成汉语更是五花八门,布什上台,大陆译成“布什”,香港译成“普什”,台湾译成“布西”,新加坡译成“普西”,当时有篇报导说“孙悟空只有一个,而猴子何其多矣”。 关于现代汉语的注音体系,也有专家呼吁拼音既不能代表汉字发音,也不能代表汉字的表意内涵。并因此产生“提笔忘字”式的“新文盲”,把因电脑普及造成减少手写字机会的误区怪罪成现代汉语的注音体系,无疑是不公平的,这应属于“拉不出屎怪茅坑的风水不好”之类的无厘头说法。


沙洲孤鸿24331826

古代没有拼音字母, 只好用汉字来注音。中国古代用反切法来注音,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唐代以前称作“XX反”(或“XX翻”),宋代以后称作“XX切”。反切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汉魏以后才盛行,后来经过不断研究、改进,才使之逐渐完善起来。

在反切产生之前, 我国给汉字注音,常用“譬况”、“读若”和“直音”的办法。

“譬况”法大约产生于公元200年以前,是运用打比方和描写的方法把某些字发音的情态和方法描绘出来,这是我国最早的注音方法。《公羊传·宣公八年》:“曷为或言而,或言乃?”何休注云:“言‘乃’者内而深,言‘而’者外而浅。”这里所说的“ 内”“ 外”,有人认为是指韵母而言,亦即指发音时舌的前后位置的变化。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读者对当时的譬况,很难捉摸,后来就不用这种方法注音了。

“读若”法和“直音”法,是用一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读若”也叫“读如”“读为”。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来注音的。例如“璁读若蔥”“媪读若奥”,“莠读若酉”等。“直音” 常用“X音X”表示。晋代郭璞注《尔雅》《方言》,主要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来注音的。例如《尔雅·释沽》郭注:“彝,音夷”“诞,音旦”;《方言第一》郭注:“㜲,音盈”“妦,音蜂”等。这种直音方法,一直延用到解放前后。后来又有了一些改进,采用一种直音加注声调的办法。例如“珊山平”“玖九上”“箭践去”“烛竹入”。不过,“读若”法和“直音”法都有不少缺点:汉字完全同音的字,即声韵调完全相同的字不多,人们只好用声音相近的字来注,结果注出来的音就不够准确;有时即使找到同音的字,由于冷僻难认,注了等于没注。

后来通过翻译佛经,懂得了梵文的拼音原理,对注音作了较大的改进,开始运用两个汉字即用上字的声母和下字的韵母、声调来拼切另一个字的读音,这就是反切。《颜氏家训·音辞篇》说:“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叙录》里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蔓衍实蕃。”

反切的一般原理是:上字定声母,下定韵母;上字定阴阳,下字定平、上、去、入四声调和开合。清代音韵学家陈澄在《切韵考》中说:“切语之法,以二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迭韵,上字定清浊,下字定平上去入。”黄侃在《音略》中也说:“反切之理,上一字是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一字为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质言之,即上一字只取发声,去其收韵,下一字只取收韵,去其发声,故上一字定清浊,下一字定开合。假令上一字为清声,而下一字为浊声,切成之字仍清声,不得为浊声也;假令下一字为合口,而上一字为开口,切成之字仍合口也。”

举例:米,莫礼切。冬,都宗切。康,苦冈切。酗,香句切。


鱼儿读书会摆尾

在古代,虽说没有汉语拼音,但是富有创造力的我国古代人民还是创造出了一些方法用来学习汉字,而这其中常用的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反切法”和“直音法”。



听到这可能会有人一脸茫然,那到底什么是“反切法”、什么是“直音法”呢?下面听我细细道来。

一、反切法:

光听名字还真想不出来这是啥。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来给另一个字进行注音音。它是对汉字字音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前面的字称为反切上字,在注音时取它的声母;而后面的为反切下字,在注音时取它的韵母和声调。因为古代使用的是直行的书写方式,因此上字是指前面的字,下字是指后面的字。而后再将取出来的声母、韵母、声调组合后就是新的汉字的读音。说到这可能还是不甚清楚,我们通过例子来看一下。

例如要给“鹿”字注音,就是“鹿,粮木切。”意思是 ,用“粮”的声母“l”跟“木”的韵母“u”及声调(去声)结合,这样得出的“lu”加上声调(去声)后就是“鹿”的读音。

二、直音法:顾名思义,这种方法就是用一个认识的字直接去给另一个与它同音的字注音。

例如说“燚”,这个字大部分人都不认识,在注音的时候呢,就可以用大家都认识的“义”去给它注音,即:燚,音义。那么不认识的人看到了以后也就会明白这个字读“yi”,声音是去声了。

一家之言,出错之处,望请指正,不胜感激!


逗号先生

汉字拼音出现在近代,它极大的促进了的汉字的发展和传播,是我们学习认识汉字的基础。而古人没有拼音是怎样学习认识汉字的呢?我们从东汉许慎的巨著《说文解字》说起。

《说文解字》收录了9300多个汉字,另有异体字1100多个。总共上万字,几乎奠定了所有汉字的字义、读音和来源。《说文解字》在注音时使用的方法就有读若法和直注法。读若法简单讲就是从汉字创造理念出发,形身形义,取文字的一个偏旁或部首作为文字的读音。也就是形容我们认字的那句俗语“中国人生的奸,认字认半边”的来源。如《说文解字》标注坪字:从土从平,平亦声。意思就是平是坪的读音。另一个直注法就是直接用一个汉字标注来标注读音,如翁同龢的龢字,《说文解字》是这样标注读音的:从龠,禾声,读与和同。



到了隋代,出现了中国历史第一本韵书《切韵》,它使用的方法就是古人认字最主要的方法——反切法。韵即拼音的意思。反切法简单讲就是取一个字的声母,取另一个字的韵母快读,就产生标注的字读音。如当字,取都的声母d,取郎的韵母ang,相拼就产生当的读音。那么有人就问了,为什么你要取都做声母,郎做韵母呢?这是因为在《切韵》里面,声部和韵部已经明确确定了,它就是这么规定的。另外《切韵》虽然出现在隋代,反切法在三国时就已经出现了。有了《切韵》,汉字取得了极大的发展,随后出现唐诗高峰,《切韵》是基础。而现代的汉字拼音是由大学问家吴玉章推动的,真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沧海历史春秋

这个问题太专业了一点,要说起来也非常的复杂,这样吧,笔者就班门弄斧,叨咕几句,算是简单科普一下吧。

古代学字,对于读音的学习,从汉到清,其实是一直摸索着不同的方法的,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分别是直音法、注音法,反切法,最后,才到了拼音法。



下面一个一个简单说明一下:

直音法,很直白的意思:就是用一个白字,代替一个生僻字的读音,比如《说文解字》里面,经常看到:财,音才。或者,拾,音十。就是用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字,来代替不常见的字。

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比如才俊的俊字,或者丢弃的丢字,你说你拿什么直音?

于是,第二种方法,注音法,出现了。

在《康熙字典》里面,我们就开始用注音法。如,刀,到平声。

啥意思?我们古代,就已经知道,每一个字,都分为四个声调:平,上,去,入。所以,我们不认识,刀字。就拿到字,换个声调。入声改平声。



当然,这种注音法,局限性也很大,羌字,你咋注音?

于是,最后,最接近拼音的反切法,出现了。

怎么反切?就是拿两个字切,头一个字,切声母,后一个字,切韵母。

说,麻烦,上一个字!羌,钱央切。就是,钱字的“qi”,和央字的“ang”,合起来,就是“qiang”字的读音了。

可以说,到反切法时,已经非常接近如今的拼音注释了,到了明代,西方文化与中国融合,逐渐开始演变,最后,才采用了如今的拼音法。



好啦,欢迎小伙伴留言讨论,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文人草堂。

文人草堂,平民闲话,篇篇精选。


文人草堂


太专业的题,中文专业毕业生简单解答一下吧!

现代汉语拼音,是现代的,汉语拼音方案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

古代当然没有汉语拼音。

古代,如同今天,仍存在各地方言,更没有普通话,如何统一汉字发音,以利文化交流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代人先后采用:

直音法,以同音字互注,鹰=英,冬=东等。

读若法,没有同音字,用近音字,如芨,读若急等。

还有“读为法”、“叶音法”等。

后来,古代人发明更科学的汉字注音法,称为“反切法”的汉语拼音。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百多年前,中华民国时期,又发明了“国语注音符号”,用于汉语注音,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发明的“记音符号”为蓝本,修订后,经教育部审定全国推广。

现在,我们在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还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z山海

一、直接让教书先生教学。小孩或初学者,几乎没有识字量,即使有很多方法,也用不上,开始时只能是让教书先生一字一字教学,打下基础。

二、譬况法。用描述性语言说出近似的读音方法。如:“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三、读若法。(借读法)。用同音或近音字给字注音。如:“鼾”,卧息也,干声,读若汗。


四、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沮”,音俎;“诞”,音但。

五、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来拼出一个字。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如:“姑”,格乌切;“红”,胡笼切;“缓”,胡管切;“哀”,乌开切。

发展到后来,出现了罗马字注音和现代的汉语拼音拉丁化方案。



易珩君

这个勉为其难的答一下,大家都说了,注音,直音,反切之类的,反正我小时候没这么学过。

按我的理解,汉字常用字并不是太多,掌握三千个常用字基本就没有阅读障碍,这个基本就能靠背解决,熟读熟写几年也就基本掌握了。我小学三年级,拿着本竖版繁体字三国,也基本连蒙带猜的,翻完了,当然力气都花在猜字上,读完啥内容是一点不记得了。

这里我也凑几个经验,因为本人懒,懒得查字典,学生字,有几个歪招供大家参考。

办法一,老师教过,生字不认识,偏旁总认得,选个心仪的大胆填上,总不能一句话都是生字,基本也能了解个大概意思。

办法二,注意听靠谱的人发音,比如带字幕的新闻电影啥的,古代没有就多听有学问的人说话,多听几年,你这学问也就不小了。

办法三,中国人还是有点白字文化的,大胆多说,基本能碰上几个好为人师的,岂不省了自己的功夫,你觉得你有学问,中了兄弟的诱敌之策了。

学习文字,重要的是理解意思,自己用足够了。读音准确,一般都是要教给别人,有这实力的估计自己都会查读音,没这实力的自娱自乐足矣。

班门弄斧,海涵呀,各位大家。


意从容语轻柔

古人学习汉字,也有字典,比如《康熙字典》,共收录汉字47035个,采用反切、直音、叶音的注音方式,实际上就是用别的汉字的读音给你要查的这个字注音、汉字之间的相互注音解决了不认识字的读音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