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徐人和秦人同源,徐人先强后弱,而秦人先弱后强,最终取代周人

东夷族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相传是以鸟作为图腾。

据徐旭生先生考证,东夷族的地域大致相当于今山东全境及江苏徐淮、安徽两淮河南东部地区。从考古资料上看,黄淮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及龙山文化即为东夷族的遗存。这一带的文化传统具有显著的延续性,特别是在葬俗方面,几乎所有的墓葬均头向东,这一习俗一直到春秋时期都没有改变。

距今大约5000年的时候,东夷族逐渐强大起来,其首领就是著名的蚩尤。传说蚩尤为东夷族九黎部落的首领,牛首人身,铜头铁额,四目六首,不食五谷,以沙石充饥。这显然有对蚩尤丑化的因素,但也说明蚩尤确是十分强悍的。其还擅长制作弓弩剑戟等各种兵器,能吞云吐雾、飞檐走壁,本领十分高强。

与此同时,发祥于陕西渭水上游一带的炎帝部落开始沿黄河南岸向东迁移,到达今山东西部一带,与土著的东夷族发生激烈冲突。结果,蚩尤联合巨人夸父部落,将炎帝打败,炎帝遂逃到北方投靠了黄帝。

黄帝部落发祥于陕西北部,后逐渐向东迁移,最后定居于河北涿鹿附近。炎帝与黄帝组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在涿鹿与蚩尤展开了决战。蚩尤联合了81个部落(另一说为72个部落),并请了风伯、雨师助阵,炎黄联盟则率领熊、罴、狼、豹、龙、虎等部落应战。

战争开始的时候,大雾弥漫,黄帝靠指南车指示方向才突出重围。因当时正是雨季,非常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使适应西北干旱环境的炎黄联盟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雨季过去后,炎帝和黄帝展开反攻,并利用狂风大作、黄沙弥漫的有利气候条件,一举将蚩尤打败,斩杀蚩尤于冀州之野。涿鹿之战,使东夷族受到了沉重打击,虽然后来也出现了太昊、少昊等著名首领,但在与中原华夏集团的争斗中始终处于劣势。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东夷族先后建立起一些小国,如蒲菇、奄、徐等,其中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就是徐国。

徐人为嬴姓,与秦人同源,为少昊氏的后代。徐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山东半岛的淮河流域。

据顾额刚先生考证,淮河本称淮水,故徐人除被称一为徐夷外,也被称为淮夷或徐淮夷。后徐人南迁,将原淮河水名也带了过去,因此,现在的淮河之名是从山东南移过去的。

也有人认为徐人发源于北方的燕山一带,后迁移南下才到达了山东地区。徐族在商代就已经形成方国,称徐方,其与商同源,故为商的同盟。

周灭商以后,徐也受到了周的威胁。周成王的时候,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联合管叔、蔡叔、霍叔“三监”发动叛乱,东方的徐、奄等东夷各部也同时叛周。周公不得不亲自率兵征讨,在平定了武庚和三监之乱后,接着挥师东进讨伐东夷。经过三年的征战,东夷各国受到了沉重打击,奄、蒲菇均被灭国,周于蒲菇故地封姜尚为齐国,封周公之子伯禽于奄国故地,坐镇东方。徐国虽然也受到了重创,但仍有相当的实力。

古徐人和秦人同源,徐人先强后弱,而秦人先弱后强,最终取代周人

这时的徐国主要活动于鲁南地区,据考证,其都城就在泗水县东南35里的汉舒村附近。由于鲁国都城曲阜距泗水很近,经常受到徐的威胁,曲阜的东城门都不敢打开。为彻底解除徐的威胁,在周王室的大力支持下,伯禽对徐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打击,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徐人被迫退走淮水之滨。

鲁国对徐作战的胜利受到了周王室的表彰,并赏赐了宝鼎等物品。周朝还在徐方故地封了个小邾国。徐国南迁的都城一般认为是在现在江苏与安徽交界处的泗洪、盱眙、泗县一带。

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以后,徐国再度崛起,成为周代东夷集团中最大的国家。大约就是在这一时期,徐国开始称王,其联合淮夷、群舒(今安徽舒城、庐江一带)及淮水两岸嬴姓、偃姓诸国与周王朝展开对抗,曾经顺着淮河支流一直攻打到黄河。这就是《后汉书·东夷传》中所说的“徐夷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

春秋时期,徐国大夫容居在吊唁邾娄考公时也曾说:“昔我先君西讨,济于河。”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徐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但是,虽然徐国在军事上有了长足的进展,但由于不重视国家制度的建设,始终无法形成长期稳定的国家体系,军事的强大也仅仅是昙花一现,在西周王朝的多次打击下,再次臣服于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