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小公司在时代变革时的高明决策

大清曾经就是大明的一家占有股份的分公司,这家分公司的小股东努尔哈赤,在总经理李成梁的纵容默许之下,逐渐吞并了其他家族的股份。(以建州本部统一整个女真民族)

经过了本人及儿子皇太极两代人的努力下,将大明集团逐出整个关外市场,同时整合了蒙古部分市场及整个朝鲜市场,使后金--大清集团有了经略中原市场的资本,中原市场是整个东亚地区最具投资回报率的市场,是任何领导者都最向往的地方。

清朝入关:小公司在时代变革时的高明决策

终于在1644年时机来临了,李自成创业团队,屡败屡战,屡败屡战,终于拿下了大明集团在北京的总部,整个北方市场全部沦陷。虽然大明集团曾经凭借与资金以及垄断的优势,让李自成创业团队屡屡破产,他们的创业团队,凭借先进的产品理念,(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终于迎来了阶段性的成功。

此时整个中原市场已经被分为三个部分,既:占据西南市场的,张献忠集团,长江以南地区的残余大明集团,当然,最有主角相的还是李自成集团,这是大家通过原有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结论,但是现实往往并不会照原有的剧本继续写下去。

此时的李自成集团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当企业成长扩大化以后,还是局限于低端用户,(普通的底层百姓)在官僚阶级并没有很大的市场。

大清集团在入关前还有一件事情急需解决,就是董事长人选的问题。二代目皇太极在前不久身故了,此时的董事长有两个最有力的竞争者,多尔衮和和豪哥,当然还有一个代善,不过年纪大,自己也没多少进取心了。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照理来说应该继承董事长职务的,可惜此时的大清集团还没有这样的制度与政策,况且皇太极生前并未订立继承者。多尔衮,则是努尔哈赤的第14个儿子,骁勇善战,有谋略。

大清集团的内部分八旗,多尔衮掌握两白旗,豪格有两黄旗支持,(两黄旗是皇太极生前所直接控制的股份)另外的几大股东,各有各的支持,各有各的观望,总体而言两人的实力相当,在此敏感时期如果发生大规模的股权并购事件的话,只会使大清集团元气大伤,不利于其开拓中原市场,而此时也是整个大清集团的最佳时机,他们将如何抉择?

清朝入关:小公司在时代变革时的高明决策

多尔衮此时展现了非凡的智慧与策略,敏锐的察觉到两黄旗的人只是在支持皇太极的儿子而不是豪格,如果挑选出一个年幼的目前没有什么能力的人做董事长,自己做一个有实权的执行董事CEO,其实也并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决策,退一步海阔天空嘛!

两黄旗的股份就交由皇太极的小儿子福临代持了,豪格就此失去了争权上位的基础,成为多尔衮的马前卒,替罪羊。

如此,大清集团完全整合了力量,集中全部的资本力量,此时大明集团的分公司总经理吴三桂的态度就至关重要了,其旗下还掌握着相当强的资本力量(关宁铁骑),还有原有大明集团的客户资料,专利配方,以及他们的商标。

清朝入关:小公司在时代变革时的高明决策

此时的李自成集团在私人问题上得罪了吴三桂,时,也有可能是价位没有谈好,本来将山海关分部交由李自成的手下去经营,结果只是个空壳,并且被杀了个回马枪。李自成亲自发起了大规模的收购,吴三桂此时便支撑不住了。

他向大清集团发起了资金借贷,而此时的大清集团CEO多尔衮拒绝出资,只同意入股。随着并购之战越来越激烈,最终吴三桂只好答应了要求,这场一片石并购之战,使李自成集团亏损了大量的现金流。这时候就要讲回李自成集团的问题了。

官僚阶级不但是李自成集团的高端用户,同时也是他们的小股东,他们单位持股量虽然并没有多少但是他们的总量却是极大的,而李自成集团的入股条件却极为的苛刻,因为其有限的资本都为了扩大市场而讨好低端用户了,所以让李自成集团占据全国的市场。并不符合这些小股东小股民的切身利益,因而他们纷纷退股,将大量的资金追投在大清集团上。

这一次溃败时,李自成集团几乎放弃了整个北方地区的所有门店及其分公司,使其退守他们的发家地西北市场,而此时大清集团的股价却蒸蒸日上,炙手可热。

占据北京具有标志性意义,这里就如同权力场上的华尔街和硅谷具有天然的号召力,所有智慧的大脑都会来到这里,辅佐他们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