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位開國上將中有三位原是國民黨名將 他們爲和平解放做出貢獻

1955年授銜的開國將帥中,一些棄暗投明為新中國解放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國民黨將領也佔有一席之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陶峙嶽、陳明仁、董其武三位開國上將,他們為了國家、民族利益,為了人民免受戰禍,在全國解放前夕通電起義,為和平解放做出了偉大貢獻。

57位開國上將中有三位原是國民黨名將 他們為和平解放做出貢獻

一、陶峙嶽率部在新疆起義

陶峙嶽,1892年出生於湖南寧鄉,911年參加武昌起義後加入同盟會。191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參加過北伐戰爭以後,歷任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二師團長,第四十軍三師副師長、師長,第八師旅長、師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出任國民黨軍第八師師長,第七十七軍軍長,率部參加淞滬抗戰,第8師並非中央嫡系部隊,進入淞滬前線時,其裝備甚至仍為20年代的漢陽造步槍為主,全師根本沒有重型武器。參戰近3星期,全師作戰人員從參戰時的8000餘人減員至700人。

57位開國上將中有三位原是國民黨名將 他們為和平解放做出貢獻

淞滬抗戰陶峙嶽部隊

1938年陶峙嶽任第一戰區第一軍軍長。1940年任第三十四集團軍中將副總司令。1941年任第一戰區政治部主任、陝西民眾動員指揮部參謀長、遊擊幹部訓練班教育長。1942年任第三十七集團軍總司令。1943年秋調往酒泉擔任河西警備總司令。1946年任國民黨新疆省政府主席,新疆警備總司令。同年夏任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在解放軍兵臨城下之時,他分析新疆的特點,認為部隊駐地分散,不能互相支援,又由於地理環境特殊,難以得到外援,民族關係又比較複雜,一旦打起來,對國家、人民,對自己都有百害而無一利,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1949年9月25日率部在新疆起義。

57位開國上將中有三位原是國民黨名將 他們為和平解放做出貢獻

與王震將軍在新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陶峙嶽將軍任新疆軍區副司令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司令員。1954年,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88年12月26日在湖南長沙逝世,終年97歲。

57位開國上將中有三位原是國民黨名將 他們為和平解放做出貢獻

二、陳明仁長沙起義

陳明仁,1903年4月出生於湖南省醴陵市洪源鄉陳家嶺。幼時讀過私塾和本地小學,1920年考入長沙兌澤中學,畢業後回家鄉白兔潭小學教書。1924年,他不顧家庭反對,入廣州陸軍講武學校學習軍事,後轉入黃埔軍校第一期。

抗日戰爭時期。曾經任第2預備師師長,參加的九江保衛戰和桂南會戰,1941年調任第71軍副軍長,1944年升任軍長,隨中國遠征軍參加滇西對日軍反攻作戰,在接防的第二天即奪取回龍山,並乘勝攻克畹町,同在緬北作戰的中國駐印軍勝利會師,打通中印公路。

57位開國上將中有三位原是國民黨名將 他們為和平解放做出貢獻

1947年6月奉命“死守四平”,被人稱為“干城之將”。四平之戰後,陳明仁被提升為兵團司令官,但不久被告發縱兵搶糧而被撤職,調任南京總統府參軍閒職。此後,在好友的勸導和中共黨組織的影響下,思想開始發生轉變,對蔣介石開始產生反感。1949年2月,率部到長沙,任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長沙警備司令、任湖南省主席、省“綏靖”總司令。

同年4月國共和談失敗,解放軍渡過長江,湖北亦失守,7月22日,程潛、陳明仁派出代表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8月3日,長沙市民組成長沙各界迎接解放籌備會,當晚,國民黨湖南黨、政、軍有關人員集會,決定接受中共中央提出的《國內和平協定》八條。4日,程潛、陳明仁率湖南保安部隊及國民黨第一兵團全體官兵在長沙舉行起義,5日,湘中和平解放。中共領導對在長沙起義的程潛、陳明仁委以重任。

57位開國上將中有三位原是國民黨名將 他們為和平解放做出貢獻

與兒子合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任湖南軍區副司令員、四野第21兵團司令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0年12月,率部赴廣西執行剿匪任務,殲匪特3萬餘人。1952年1月,所部改編為水利工程隊司令部,領導荊江分洪工程建設。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1974年5月21日,病逝於北京。

57位開國上將中有三位原是國民黨名將 他們為和平解放做出貢獻

三、董其武綏遠起義

董其武,1899年11月出生於山西省河津縣。1919年,董其武到太原考入閻錫山創辦的學兵團,1924年開始軍旅生活,連年作戰,幾易部隊,後加入國民革命軍。1927年北伐開始,董其武參加了國民革命軍第4軍先遣縱隊,任支隊長,轉戰豫皖各地,屢立戰功,後升任中校副團長,但因不是蔣介石嫡系,竟遭排擠。他本想到上海另謀出路,結果生活陷入困境。當時,任天津特別市警備司令的傅作義將軍正在擴編軍隊。他千里迢迢奔赴天津,被委任為額外上尉參謀,後任少校參謀、幹部政治訓練所隊長。

57位開國上將中有三位原是國民黨名將 他們為和平解放做出貢獻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董其武積極投身抗日戰爭。1933年5月中旬,他率部參加“長城抗戰”。1936年在傅作義將軍指揮的“綏遠抗戰”中,他率領部隊星夜行動,出其不意,分路抄襲敵後,一舉將紅格爾圖的日偽軍殲滅, 為百靈廟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被譽為“抗日民族英雄”。“七七”事變後,他率部轉戰平綏一線,其後與八路軍緊密配合,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他率3000名精兵,深入日軍腹地,身負重傷,堅持指揮奇襲板垣師團前線指揮所,取得了輝煌戰果。

1937年年底,董其武任第101師中將師長,轉戰晉西北,結識了賀龍、南漢宸、程子華等八路軍領導人,堅定了國共合作的信念。1940年起,他先後擔任暫3軍中將軍長、騎4軍軍長、35軍軍長、第 12戰區政治部主任兼晉陝綏邊區副總司令,其間始終堅持對日作戰。1946年年底,董其武任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兼綏遠省保安司令,以後又任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

57位開國上將中有三位原是國民黨名將 他們為和平解放做出貢獻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後,董其武審時度勢,明確表示要追隨傅先生走和平道路,毅然接受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以和平方式解決綏遠問題的主張。9月19日,在傅作義將軍的幫助下,董其武率綏遠軍政人員通電起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綏遠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綏遠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綏遠軍區副司令員、第23兵團司令員,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3兵團司令員,第69軍軍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89年3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57位開國上將中有三位原是國民黨名將 他們為和平解放做出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